清高人不攀附權貴
東漢初期,有個著名隱士,名叫嚴光,也叫嚴子陵。東漢建國,百廢待興,急需人才。嚴光滿腹學問,又與劉秀是同學和朋友,本應該發揮才能,爲社會做些貢獻,可他卻自視清高,不肯出來做事,而是隱居山林,釣魚爲樂,最後老死家中。這樣一個毫無建樹、無所事事的迂腐之人,在歷史上名氣卻很大,受到許多人的稱讚,真是不可思議!
《後漢書》記載,嚴光是浙江餘姚人。他聰慧好學,年少時就有名氣,曾在長安太學學習,與劉秀是同學,關係密切。劉秀很敬重他。
在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嚴光依舊閉門在家,不聞世事,彷彿那四方烽火、百姓蒙難,全都與他沒有關係。等到劉秀登基稱帝、平定天下之後,嚴光預感到劉秀會來找他,於是改名換姓,隱居起來。
果然,劉秀統一天下以後,採取了“退功臣,用文吏”的政策,打算文治天下,急需大批文人,他自然想到了老同學嚴光。因爲不知道嚴光身在何處,劉秀就命人繪了嚴光畫像,在全國各地尋找。劉秀花費了大功夫,誠心希望老同學前來相助,以便治理好國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久,齊國有人報告說:“有一個男子,身披羊裘,在澤中釣魚,很像圖畫中的那個人。”劉秀趕緊派人打探,果然是嚴光。劉秀很高興,專門準備了舒適的車馬,派大臣去請他,可嚴光不肯來。劉秀不灰心,派人再去請,一連請了三次,嚴光實在不好推託了,勉強坐車來到了洛陽。
劉秀讓嚴光在賓館住下,安排好舒適的牀鋪和被褥,準備好衣服和日常用具,一日三餐,十分豐盛,並專門派人服侍他。
劉秀的司徒侯霸,與嚴光也是老朋友,聽說嚴光到了洛陽,馬上派人送來一封信,說本該立即前來拜見,因有公務,等晚上再會見。
嚴光回了封信,說:“足下位列三公,很好。希望你能懷着善心,輔以道義,讓天下人高興。如果你阿諛奉承,就會遭殺身之禍”。
侯霸看了信,笑着交給了劉秀。劉秀看了信,也笑了,說:“還是狂徒的老樣子。”看來,他們對嚴光狂傲的性格,是十分清楚的。
嚴光到洛陽的當天晚上,劉秀處理完公務,就急忙坐車到賓館去看他。當時天很晚了,嚴光已經睡下,見劉秀來了,並不起牀,穩躺着不動。劉秀也不怪他,走到牀前,摸着他的肚子說:“子陵啊,我現在急需賢人,治理國家,你能幫助我嗎?”
嚴光閉着眼睛不說話,過了好長時間,才睜開眼睛,不急不慢地說道:“古代時候,唐堯想把帝位讓給巢父,巢父一聽,嫌髒了自己的耳朵,馬上跑到河邊去洗耳。讀書人各有志向,何必強迫人家呢?”劉秀聽了,感到失望,話不投機,只好嘆息着走了。
劉秀仍不死心,當時他確實很需要治國人才,想努力說服嚴光留下。於是,劉秀讓嚴光搬到皇宮裡,與自己住在一起。劉秀與嚴光日夜交談,聊起過去的事情,都很開心,但一提到讓他出來做事,嚴光就皺起眉頭不吱聲。劉秀與嚴光同睡在一張牀上,就像當年同學時那樣親密。有一次,嚴光睡熟了,一個翻身,把腳壓在劉秀的肚子上。劉秀怕驚醒了他,始終沒有動一下。
劉秀爲了能把嚴光留下,費盡了心機,用盡了最大的誠意,可是,無論劉秀是講述爲天下蒼生謀利的大道理,還是用感情感化他,嚴光都始終油鹽不進,絕不鬆口。嚴光的信念是,再大的官,他也不當;對社會再有利的事情,他也不做。
劉秀沒有辦法了,只好讓嚴光走了。嚴光後來隱居於富春山,垂釣自娛,百事不問,也不著書立說,好像世外之人一樣,活到八十歲去世。劉秀聽說以後,十分傷感,詔令郡縣安葬了他。
嚴光受到不少人稱讚,甚至有人讚譽他高風亮節。誠然,嚴光這種不攀附權貴、不圖富貴的品格,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出來做事,不等於就是圖富貴。馬援、董宣做了高官,照樣不圖富貴,爲國爲民,千古留名。嚴光空有滿腹學問,卻不願意貢獻於社會,哪又有什麼用處呢?他這樣的“高風亮節”,對社會發展和天下百姓,有益處嗎?
嚴光不攀附權貴,表面上是清高,實際上是極端自私,完全是爲了自己。像這樣無所事事、不爲社會做任何貢獻的人,與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可稱讚的呢?
在劉秀時期,還有一位大臣,寧可拒絕權貴,也不拋棄結髮妻子,這纔是真正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