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福建的動向

“這麼說盧瑟來的目的就是慫恿我們向廣東開戰?這樣英國會得到什麼好處?”山縣有朋沉思片刻,如此說道,這說明他已經心動,實際上房間裡所有人都已經心動。

“英國人在滿清有巨大的利益,辛丑條約中規定的賠款也需要穩定的滿清政府償還,而革命政府並沒有公開承諾過獲取政權後償還那些賠款、繼續履行條約,這對西方列強來說是最大的不滿所在。”

“一個對西方保持敵視態度的政權是不可能長久的,廣東方面太愚蠢,呂梁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充其量算是熱血上頭的土財主。這樣的財富我若不取,天必譴之!”

“不錯,如果我們戰勝廣東,就必須和英國商定好戰利品的劃分比例,這一點倒不急着商量。問題的關鍵在於大日本帝國還要面對俄國的威脅,我們是否能在攻打廣東時獲得西方的支持、俄國是否會趁機發難?”

“國際局勢方面,有英國的支持我們不必擔心別的國家。西園寺君,國家能否承擔出兵廣東的軍費?”

“英國會提供一千萬英鎊的戰爭貸款,戰勝廣東後採用戰利品償還。我認爲這些錢足夠出兵所用,而且海軍方面只需要出動一批運輸船和護航戰艦即可,這次戰鬥,關鍵在於出兵數量和後勤保障。”西園寺公望說道。

桂太郎擡手示意,跪坐一旁從一開始就沒有說話的兒玉源太郎恭敬的行禮後才說道:“陸軍方面本土駐軍加臺灣駐軍一共擁有常備兵力三十五萬人,一千多門火炮,其中二十五萬可用於海外作戰。戰時還可以動員超過兩百萬後備兵員,但這樣的規模是爲了與沙俄的戰爭準備的,耗費巨大,需要舉國之力才能完成動員武裝。當然,對付廣東革命黨這樣的新興勢力,常備兵力應該足夠。需要注意的是,爲了應對俄國的威脅,至少要有十萬名士兵不能動用,也就是說,對付廣東我們能拿出十萬名士兵,再多就會影響國家的發展和對俄國的戰爭準備,畢竟,國家的物資大多用在海軍上。”兒玉源太郎此時擔任陸軍大臣,說這些話未嘗沒有叫苦的意思,明治維新以來國家在海軍上的投入巨大,陸軍分得的資源不及海軍的零頭。從與滿清的甲午戰爭和前年的戰爭就可以看出,陸軍的裝備幾乎沒有改善,一直都不如滿清的軍隊。

以海軍爲重的決策不容更改,日本要想走向輝煌必須有一隻強大的海軍,這在內部是共識。衆人沒有在意兒玉源太郎的叫苦,看向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他立刻端正姿態,行禮後說道:“海軍方面也要面對俄國遠東艦隊在海參崴的戰艦,但提供護航這個任務一定能夠完成,而且保證不會出現紕漏。面臨的問題是海軍沒有足夠運送十萬人的運輸船和後勤物資運輸船,需要徵調民間船運會社的船隻。”

“這不是問題,我會協調此事。”山縣有朋大手一揮,霸氣的說道:“諸位,此戰對於帝國的重要性不下於甲午之戰,如果帝國勝利,國家的實力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面對俄國的戰爭也會更有把握,所以還請諸位回去後馬上開始戰爭的準備工作。”崛起中的日本絕不像滿清那樣暮氣沉沉,巨大的利益和瘋狂的民族性格讓這個國家充滿了侵略性,一旦遇到合適的攻擊對象,就會露出尖利的牙齒,狠狠的撕下一塊肉,成爲國家崛起的營養。現在廣東也成了日本的獵食目標,幸運的是消息很快被傳送回惠州,茶桌底下領先時代的竊聽設備讓山縣有朋等人想不到,他們談話的內容被潛伏在山縣有朋家的基因人情報員得知,並通過電報傳出。而這位情報員正是剛纔展示茶道的那名少女。

在英國也同樣如此,西摩爾家族中一條電波通過接力的方式回到了惠州,信息彙總後交給呂梁,他立刻改變計劃,開始戰爭的準備工作。從始至終他就沒有低估列強的野心,崛起的過程中必然面對許多的阻撓,原本的計劃是趁日俄戰爭時期日本無暇他顧,在背後捅上一刀,現在戰爭提前,原本的計劃也要修改。

陸軍人數還要繼續擴充,廣東上千萬人口,加上週邊省份源源不斷過來打工、謀生的人,擴充到二十萬人輕輕鬆鬆。各式工廠和高產稻種讓擴軍的成本降到最低,再說呂梁也不缺錢,光是海底金銀礦產和沉船打撈就足夠花銷,還能以大規模的投資促進廣東經濟的發展。

根據各種情報綜合後的估計,英國等其他國家不會實質性的排出兵力,俄國的戰爭準備還沒有完成,也不會在此時與日本開戰——旅順等要塞尚未完工,最重要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也沒有修通,原本歷史中俄國極力拖延就是爲了在鐵路修通後再開戰,而日本也是爲了在鐵路修通前開戰。這樣一來日本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備戰與廣東的戰事,即使如此,戰爭準備完成也要在幾個月以後。數十萬人的戰爭準備根本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部隊集結、武器準備、彈藥生產儲存、編制調整、情報蒐集、戰鬥計劃、食品藥品等物資準備、後勤安排等等千頭萬緒。革命軍總參謀部預計日本的戰爭準備大致在1902年的四月完成,四月底戰爭爆發,這時候廣東還沒有進入雨季,如果繼續拖延將會浪費持續六個多月的雨季,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海軍方面在實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之前,呂梁不會讓他們冒然出手,戰艦可以再建造,合格的水兵損失了就需要大量的時間培養,這是呂梁不希望看到的。他的海軍擁有幾十年的技術優勢,完全可以在形成數量優勢後再與敵人戰鬥。到四月份時呂梁手裡只有兩艘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這樣的水面實力不可能正面硬拼,也不適合拋頭露面。

如此一來戰鬥肯定會集中在陸地上,好在陸軍沒有那麼多擔憂。截止到1902年1月,三個軍十萬名士兵已經整訓完畢,第一軍甚至裝備了三千兩卡車和一千多量吉普車。除了機動車輛的差距,三個軍在其他裝備上沒有任何不同,迫擊炮裝備到連,92式步兵炮裝備到營,122毫米榴彈炮裝備到旅。雖然廣東地區在呂梁的努力下水泥公路普及到各鄉鎮,潮州至雷州,廣州至韶關等多條線路也已經修建完畢,交通條件非常便利,但其他省份的道路完全是土路,並不適合重炮的牽引,超過122毫米的重炮跟隨不對行進時將成爲一個災難,所以陸軍並沒有裝備更大口徑的火炮。不過現有的火炮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能完勝包括法軍、德軍在內的軍隊,可以說領先世界!

除此之外,第四軍和第五軍的組建也提上了日程,誰也不能肯定與日本的戰鬥會持續多長時間,未雨綢繆是必須要做的。按照推測,日軍只能從沿海地區登陸,所以部隊的佈防重點放在了沿海容易登陸的地區。廣東海岸線綿長,不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佈置兵力,總參在沿海地區佈置了四萬人的兵力,而第一軍利用沿海地區公路鐵路交通便利、裝備卡車等車輛多的有利條件,佈置在廣州地區作爲總預備隊,說起來廣州也是日軍最容易登陸的地點了。

在全力應對日軍禽獸的威脅時,一條消息讓呂梁不禁愕然,還真是多事之秋,自己是肥肉嗎?誰都想咬上一口!

壞消息來自福建福州,福建新軍——暫編陸軍第十鎮向潭州、廈門一線集結,目標直指廣東革命政府,閩浙總督許應騤準備成爲滿清圍攻廣東的馬前卒。許應騤督閩已久,在閩浙根深蒂固,因爲反對戊戌變法,深得慈禧歡心。廣東革命後許應騤大驚失色,他的老家在廣東番禹,深怕老家受到波及的他立刻派人前往廣東與革命黨秘密接洽,沒想到他的家族在番禹無惡不作,以前仗着許應騤的權勢無人敢惹,革命後又拒不執行臨時政府減租減息、廢除裹腳、剪辮等政策,還派人搶奪政府運輸高產稻種的車隊,被臨時政府下令剿滅,家族成員大部分進入監獄。

許應騤得知此事後大怒,恰逢福建新軍開始組建,他一開始還不上心,家族大變後立刻全力投入新軍的組建之中,並在閩浙大肆宣揚革命軍要消滅地主,分錢分糧分地。在巨大的聲望影響下閩浙地區的大地主捐獻了不少錢財物資,閩浙,尤其是浙江歷來是財賦重地、富庶之鄉,組建新軍的錢糧很快集齊。

第一百五十章 緬甸大起義第九十八章 山地旅第四十七章 海戰 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訂單第二百五十章 信陽中轉點第二百七十八章 日月之歌 三第二百七十七章 日月之歌 二第四百九十六章第二百三十四章 達成一致第二百六十二章 包抄第二百二十四章 軟柿子第五十章 得逞第一百四十一章 超級戰列艦第五十三章 河源戰役 一第三百七十章第二百七十九章 日月之歌 四第二百三十九章 回國第四百一十九章 天照第二百三十五章 舊金山條約第三百九十四章 臺灣軍團第三百二十二章 國家一統第二百五十四章 軍情六處第三百五十八章 航母編隊第二百三十五章 舊金山條約第三百五十一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貴州光復第三百五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四章 吳家美人第九十二章 總理的演講第二百四十七章 逃荒第一百八十八章 伏擊失敗第二百三十章 炮擊開始第三百四十八章第三百一十四章 臨朐攻堅戰 上第三百一十一章 徐州會戰第八十八章 黃昏第三百五十三章第三百零九章 青州戰役第一百八十七章 血戰第九十一章 振動第二百五十四章 軍情六處第三章 海豐縣城第二百章 消息走漏第四百八十五章 黑店加油站第三百零四章 北京之議第十三章 糧食第二百三十四章 四川光復第三百三十章 產業振興計劃第一百六十一章 炮轟日本第二百三十三章 意想不到的激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半島戰爭第二百二十一章 成功逃脫第一百八十四章 日本人的決絕第三百二十三章 暗戰第三百八十五章第一百四十六章 甕中捉鱉第十四章 減租減息第四百四十三章 裝甲兵突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成功逃脫第十二章 槍火第二百五十五章 風起倫敦第二章 鋼鐵基地第三百五十八章 航母編隊第七十七章 福建的動向第三百二十三章 暗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大海戰 二第一百六十五章 一招制敵第二十一章 造船廠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個國家的誕生第八十四章 大戰開啓第三百八十章第五十六章 河源戰役 四第三百七十九章第九十五章 光復會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災第四百六十七章 敦刻爾克第二百二十六章 國門第二百三十一章 報復攻擊第七十三章 大頭第八十七章 轉折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神來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恐慌與陰謀第三百零一章 大海戰 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勸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海戰第四百一十五章 空中殲滅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獅子大開口第四百八十四章 動亂之始第三百九十二章第四百七十一章 新的目標第一百八十二章 力量收縮第八十二章 啼笑皆非的戰鬥第四百八十九章 被捅了一刀第九章 招募工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緬甸泥潭第三百六十四章 第三波攻擊第二百五十章 信陽中轉點第一百七十五章 黑龍會的覆沒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山彎刀第一百零二章 南寧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