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說起來簡單,當時卻經歷了不小的波折,許多留美幼童當時在南方安家,年過半百,在國內環境的洗刷下早已失去爲國效命的雄心,只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呂梁派出的人先經過一番努力後找到那些人,多次勸說都被拒絕,當時振國黨還沒有開始北伐,不被看好也屬正常。直到北伐勝利、振國黨控制整個長江以南後,這些人才不得不轉變身份,當然,事實證明華國政府能充分發揮這些人的才能,並使其享有與才能相匹配的待遇。
樑敦彥聽完也感慨一番,抿了一口酒掩飾一下自己的心情,然後低聲說道:“我可是爲袁世凱服務的,算是北洋集團的高官,這麼明目張膽的邀請我參加酒會,不怕政府忌諱嗎?”
“哈哈哈哈,這一點你還是向容先生求證吧,他現在是研究室主任,可以直達天聽,你問他,相當於問華國總統。”張康仁大笑離去,搭橋的任務已經完成,就看樑敦彥毛順不順了。
樑敦彥得到暗示立刻屁顛屁顛的跑到容閎面前,剛纔第一次見面,不合適往深裡說,又因爲容閎四周人太多,直到現在樑敦彥才瞅準沒人的機會跑過去。
“先生,有個問題想請教你。”樑敦彥低聲說道。
“老頭子我說話直你可不要怪罪,在華國工作幾年,慢慢的沾染上他們直來直去的行事說話風格,感覺倒也不錯。崧生是想問關於華國和北洋之間關係的問題吧!”容閎樂呵呵的說道,年紀很大,精神卻很好,有時候還能幽上一默。
“是的,崧生正想問這個問題,先生慧眼如珠。”
“什麼呀,你這一年多的時間在上海、武漢、廣州三地上躥下跳,誰會看不到?袁世凱也真夠着急的,讓你這麼忙活。說實話。跟呂梁總統比起來,袁世凱的眼界太低,他可知道現如今華國在呂梁的帶領下開疆擴土,接連收回臺灣、琉球等地。將日本完全擊敗,一雪甲午之恥。他袁世凱在朝鮮多年,應該最知道擊敗日本人對於華夏來說是什麼樣的功績。”
“要我說袁世凱已經走上了歪路,正事不幹,光琢磨着怎麼抱洋人的大腿。琢磨着怎麼保住自己的權利,他和曾國藩、李鴻章一樣都脫不開舊式官僚的範疇,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遲早要被拋在身後。崧生你不一樣,你接受過美國人科學文化的教育,眼界開闊,應該能看清楚,單說一點,袁世凱手裡那二十萬北洋軍是華軍的對手嗎?要不是對日戰爭的牽制,華軍早就打過去了。那二十多萬人不是袁世凱的籌碼。呂梁總統顧忌的,只是內戰會造成更多的國人死傷罷了,比起來,看看呂梁先生的胸懷!”
ωwш тTk дn c o
容閎嘮嘮叨叨一大通,教訓起來不比當年差,樑敦彥也只能唯唯諾諾的聽着,還得點頭應是。不過,這些話並不是簡單的嘮叨,裡面的內容說明了很多問題。華國方面不是放任北方不管,而是因爲對日戰爭沒有抽出手來。現在戰爭結束,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北邊!而且人家說了,憑藉北洋二十多萬軍隊根本擋不住華國的進軍,這是威脅。更有可能是一個信號,一個可以和談的信號,要不然不會說出來,直接打過去好了!
這場酒會果然有內容,樑敦彥大喜,既然容閎喜歡直來直去。拿自己也直說好了:“先生,其實袁世凱也不想看到內戰爆發導致民不聊生,他不僅要爲自己的前途考慮,還得爲北洋集團上上下下的前途考慮,所以纔派我在這邊活動,希望能與這邊展開會談,共商國家之未來。”
“屁!還說爲民生考慮,河南大旱,上千萬人受災,幾百萬人掙扎在死亡線上,怎麼沒見悲天憫人的袁世凱出來救災?”
“這,先生也知道,北方到處受災,朝廷又因爲股票風波損失慘重,實在是力不從心。”
“那你轉告袁世凱,華國這邊糧食足夠、救助災民的心情非常迫切,滿人和北洋救不了,我們華國願意出錢出糧救災。河南的事情解決,纔可以談國家未來這樣的大事,至於北洋上上下下和袁世凱的前途,你放心,呂梁總統不是不講理的人,多少滿清的官員都成爲華國系統內關鍵的成員?更別說人才濟濟的北洋了,只要是人才,呂梁總統都會採用。”
樑敦彥有點摸不着頭腦,這場酒會的目的是救災河南?華國主動聯繫自己的目的是救助災民?想不到啊,實在想不到!
在這個年代有多少人能想到官方會將救災放在頭等大事的位置上,有誰會想到人家講低賤的災民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有誰會想到救災竟然能和會談這樣的大事平起平坐、甚至超出一等?
就算是這些留美幼童都不會想到,在北洋內部聽說河南旱災的都不多,更別說救災、重視了!不過,容閎還是說明了,華國同意和談,儘管條件是救災河南,只要同意和談就好,這樣自己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估計北洋上上下下也能保全,得趕緊將這條消息傳回北京,讓袁世凱等人高興高興!
一天後,張康仁再次見到樑敦彥,這一回雙方算是以官方的身份進行接觸,張康仁要求北方讓出一條道路,讓華國的救災隊伍可以深入河南,從湖北到河南開闢一條災民遷移之路。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中轉點設置在哪裡,太過深入河南,恐怕會刺痛朝廷和北洋的內心,也會讓洋人顧忌,如果讓洋人以爲這是第二次北伐開始,事情恐怕就不會那麼簡單了,不單單是華軍與幾十萬北洋軍的戰鬥,很可能引發國際局勢的變動。
由於長江以北的湖北省處於“雙方共管”的奇特狀態,因此在這裡出現華國官方的人、甚至少量軍隊都不會引起震動,但一旦進入中原腹地的河南,事情就會變得複雜。樑敦彥提出華國可以在河南和湖北的交界處設立中轉點,但張康仁認爲那裡離災區太遠,災民根本不可能跋涉這麼遠的距離,恐怕在路上都死光了。反覆考量,最終中轉點被設置在河南信陽,這裡地處河南南部,不至於太敏感,又可以讓災民看到希望。
爲了保證中轉點的安全,張康仁提出華軍派出一個師的部隊負責保衛工作,當即遭到樑敦彥拒絕。一個華軍師進入河南,一旦出事,北洋軍得拿出一個軍、三個師的部隊對抗,那可是北洋近三分之一的部隊。
按照華軍實戰的表現和北洋軍自身會操的結果,包括段祺瑞等高級將領都一致認爲,華軍一個師可以抵擋北洋軍三個師的進攻並不落下風。三個華軍師的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需要北洋軍全軍壓上才能抵擋,兩個軍的華軍部隊組成的進攻力量,北洋軍只有舉手投降這條道路可以選擇。當然,這是在比較樂觀情況下得出的結論。
所以,最終只有一個步兵團的部隊被允許進入信陽守護中轉點的安全,雙方達成一致後,早已準備好的華國救援隊伍立刻出發,並在半個月內大大緩解了河南的災情,至少使因爲饑荒而死亡的人數大大減少。
對日戰爭剛剛結束不久,後續工作牽制華國太多精力,要不是北伐準備尚未完成、顧忌國際干涉勢力,呂梁根本不用費這麼大勁繞圈子。至於對北洋方面開展和談,也不過是拖延時間罷了,在他看來,北洋集團和袁世凱絕不會放棄到手的權利,如果採取和談的方式,將會殘留大量的封建殘餘、北洋殘餘,不但不利於之後的政局穩定,還會成爲發展經濟、對外擴張的阻礙,所以,朝廷和北洋必須消失,國家必須成爲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也就是說,不能出現其他的聲音,尤其是在這個國家崛起的關鍵時刻。
就在呂梁靜等計劃中準備完成的五月時,袁世凱挑選出精銳的談判團,興高采烈的抵達會談地點的上海,儘管仍有懷疑,譬如楊度就認爲這是呂梁拋出的誘餌,意在拖延時間,但這也是北洋集團不得不吞下的誘餌,因爲這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與其等待華軍前來接收,不如通過談判爭取一定的利益。
北方代表團由深受袁世凱重用的樑敦彥爲團長,副團長爲另一名留美幼童唐紹儀,其中也有在北洋集團浸淫多年的老政客,可謂人才濟濟。不過代表團中卻沒有朝廷的代表,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多看朝廷一眼,那些王爺貝勒、漢族高官,自從慈禧去世後話語權迅速旁落,被北洋全權接收,已經失去了所有的權利,不過是等死的蛆蟲罷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