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鮮卑(下)

“太子,崇文館喊你過去進學了。”碧兒進來稟奏道。

皇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太子教育關係到國家前途,唐朝對太子教育很重視的。

除了請重臣名儒擔任三師三少、太子賓客、左右庶子等職外,還有左右春坊的官員協助教育太子。另外還有侍講、侍讀、對話。侍講和侍讀指廷臣禁中在皇帝或皇太子面前講授,對話是指侍講與太子彼此設疑問難,論經講史。後者纔是真正的老師。

最恐怖的是李世民給李承乾的師資力量:李綱、張玄素、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魏徵。但後來結果,嗯……

再看自己的,大名鼎鼎的李績是自己的太師,崔敦禮、于志寧、許敬宗分別擔任過自己的少師,宰相劉仁軌、戴至德、張文瓘、郝處俊以及李敬玄分別擔任過自己的太子賓客、左右庶子。

無一不是近來的名將或者名臣。

當然,正式教育他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唐朝的各個大儒,比如今天給他講《周易》的博士鄭策。

李治對李弘教育管得更嚴,就是監國了,依然在繼續進學。

前幾天大病一場,進學放下了,現在不但那次風寒好清了,連原來的瘵疾,都在開始好轉,自然要重新進學。

其實李威也想進學,這幾天一直在用功,還有李弘原來看書時,略略有些批閱,對他也有幫助。不過不懂的地方很多,特別是象三本《禮》,枯燥,《尚書》,晦澀。依然有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他畫了記號,就準備等進學時,向這些博士提問。

不過也不能着急,首先自己得抱一下佛腳,不然原來一個好好的博士生,現在居然嚮導師提問,一加二等於幾,導師會怎麼想?

在碧兒帶領下,來到崇文館。

碧兒知道李威得了失魂症,大部分人都“認”不出來了,向李威低聲做了介紹。

兩位侍讀,兩位對話,還有一位侍講,也就是今天的主角,來自滎陽鄭家的大儒鄭策。

李威走了過去,恭敬地施了一禮,說道:“見過鄭先生。”

鄭策最善長的經義就是《周禮》,本來這些大儒就很古板,再加上李弘喜歡學習這些古板的禮儀,估計那些莫明其妙的事,就是讀這些不知變通的禮書造成的。或者多看看《春秋》,特別是《公羊》,李弘會變得更變通一點,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拿起**當火炮,直接對老武開火,將義陽與宣城公主這個馬蜂窩捅開了。

這些書呆子,甚至看到李弘越古板,反而越開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這樣教下去,是直接將李弘推到火坑裡。

道理李威懂,但不得不學,而且這三本禮書必須要學得精通,否則就是用失魂症解釋,都瞞不了武則天的法眼。武則天與李治到了洛陽,不幸也是幸,不幸不能在身邊交好關係。幸的就是自己有時間將這些漏洞及時彌補過來。

“太子殿下,聽說你得了失……?”

失魂症就是失憶症,後世有,這個時代也有,有的輕有的重,嚴重的同樣慘不忍睹,甚至前面做事後面就忘記了,李威也沒有掩瞞此事,甚至還有意讓這件事聲張出去。

一開始東宮一些官員很是不安,後來看到李威表現如常,連劉仁軌、戴至德這些將相都交口稱讚,一顆懸着的心才放下來。

“鄭先生,只是燒了一下,是忘記了一些東西,不過沒有關係,過幾天就會好起來,這幾天已經記起了許多事。”

“那就好。我們今天從《周禮·夏官》開始吧。”鄭策開始講課。

講完了,李威問道:“鄭先生,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採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此句何解?”

這一句還真讓李威頭暈。剛纔鄭策講得又快,還用文言文講解的,當然,比《周禮》上的文言文要淺顯易懂多了,李威還是不明白,所以提問。

“此乃…………”鄭策開始搖頭晃腦講解。

雖然這些人大多是迂腐之徒,但能進入東宮替他講解的,肚子裡確實有些學問。

李威又放下架子虛心學習,不懂的地方立即提問,再結合自己的觀點,原來讀《周禮》時,許多不明白的地方漸漸明白過來。

當然離精通還很遙遠,不是明白大約意思,還有理解裡面的每一個字的微言大義。

但李威本來就有很好的底子,又是成年人,心智成熟,無論是他或者是李弘,天資都不錯,真學起來,也是很快的。

學的人認真謙虛,講的人喜歡不留底子,不知不覺的一天過去了。這一天李威收穫很大,儘管他認爲學了一大堆毫無作用的東西。

天色臨近黃昏,一名太監過來了,底聲說道:“洛陽的聖旨。”

哦,難道是李治要召自己前往洛陽了?

李威走回寢宮,換了一個太監,這個太監更老,大約快到六十歲了,李威施禮。

太監道:“不敢當,太子殿下接旨吧。”

李威伏下接旨。

太監開始打開聖旨誦讀:“汝自幼時,朕聘儒者,教汝大義,便汝爲天下所望者。自昏狂東宮之位,經多歲年,鴻儒教之,朕亦教之。僥倖謹慎,八方微德,任汝監國。監國者,觀摩各位相公理政事也。”

不用說這是李治親寫的聖旨,或者武則天代筆,李治口敘的聖旨。不過上來,言語並不激烈,象是敘事一樣。可接下來話鋒便轉變了!

“罔思恭順,何謂孝道!百姓孝道,父母雙親。君王之孝,天下順治。汝者何言,妄費朕心,京兆國家心腹也,丟心腹不顧,欲顧東都,汝令朕失望也!”

李威暈了,自己不就是拍了武則天馬屁嘛,可多少也順帶着拍了你的馬屁,何必給自己戴一頂大帽子。長安,國家之心腹,你也知道,爲什麼去洛陽,就算這一次前去就食,以前沒有旱災時,你還不是時常去洛陽?

“汝自幼時,朕教汝學,其後數百大儒教爾。何爲學?汝作何詩,汝乃村野莽夫也?”

李威吐了吐舌頭,乖乖鼕鼕,這十一二年時間,有幾百個大儒教過李弘,果然是太子啊,好大的手筆。不過馮玉祥也不算是村野莽夫吧。鬱悶萬分,本來是想修復關係,拍拍馬屁的,沒有想到拍到馬蹄子上了。

不過這也給他提了一個醒,以後自己作詩也好,還是將別人的詩賦拿來也好,千萬不要拿那種很白的。事實也是如此,唐初詩人王梵志寫的詩質樸諷刺,流傳很廣,可因爲太白,被正統視爲下里巴人。但實際上這時候說話,已經與後世的白話很接近了,可寫詩好,作賦好,寫奏摺也好,千萬不能來個改革,弄個白話文出來。沒有人領你這個情,反而立即將你掃之出門。

但這不算激烈的,下面的更激烈。

“……汝與各位愛卿言討國事,朕喜之。然朕問汝,汝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汝是何人種!朕聞驚心,恨臨汝前,笞汝百杖,方消朕心頭之恨也……”

下面訓斥的言語更是激烈。

李威聽了冷汗涔涔,那天只顧說着快活了,也是事實,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吐蕃如果不是唐朝開頭的扶持,以及文成公主下嫁,帶過去數萬工匠,怎麼有後來的興盛強大。可是吐蕃是怎麼對待唐朝的?宋朝支持金國與元蒙,使他們翻身農奴把歌唱,結果呢?唐朝培訓倭國各種人才,使倭國迅速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年代,後來呢?

但就忘記了一件事,李家的祖先鮮卑人的血脈遠遠多過漢人血脈。李淵只有一半漢人血脈,妻子又是鮮卑人,算起來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漢人血脈。長孫皇后一大半又是鮮卑人的血脈。推算下去,李治身上的鮮卑人血脈依然佔了四分之三。就是自己,也佔了百分之四十的鮮卑人的血統。

因此,李世民讓胡人稱爲天可汗。不過李家入主中原,卻是以漢人自居的,安置胡人時,也是讓胡人居於邊境,以夷制夷。

但這一節不能公開,特別是自己。

難怪李治會勃然大怒。

太監唸完了聖旨,李威說道:“兒臣知錯了。”

送走了下旨的太監,李威陰着臉,在思考。權謀之術,他懂得不多,可也看過一些歷史書,也分析過一些事例。當然,那是皮毛。但心志還是有的,越想這事兒越不對頭。

自己就是抄了一首白話詩,可拋去白話不題,這首詩本身情真意切,頂多呵斥一下,說不定便宜父親與母親會偷偷樂呢。再說自己插言吐蕃的議論,也是爲了唐朝好。

頂多淡淡說了幾句提議,並沒有插足定論,更沒有藉機與劉仁軌這些權臣攀交感情,拉攏人心。

難道是因此,父親猜疑自己有野心了?

暈了,自己真要自污才行?這肯定不行的,自己長大成人了,父親會有猜疑,這是勿用置疑的。但總體來說,他還是希望自己有所作爲,千萬不要淪落到了李承乾那種地步。不然也不會讓自己“監國”。只要自己自污,說不定馬上他真會雷霆萬鈞,將自己廢掉了。

………

“陛下,今天臣妾陪你到上陽宮去看看吧,聽說上陽宮裡面萬花齊開,景色着實迷人。”武則天說道。

“朕今天頭有些痛,沒有心思去了。”

武則天聽了沒有作聲了,丈夫頭痛病越來越重,眼睛也大不好,讓她很擔心。

沉默了一會兒,李治又說道:“朕還擔心,那道下給弘兒的聖旨,是不是言語重了一點?”

“臣妾倒不覺得。”

“其實弘兒仁孝,幾個兒子當中,只有他最象朕了。而且聽到京兆快報,說弘兒那個瘵病似乎好轉多了。朕其實心裡很開心。你再看看這份奏摺,”李治將姜恪劉仁軌他們合力寫的長長的奏摺拿出來,裡面不但沒有抹殺李弘在中間的功勞,相反,大大的稱讚。

“正因爲這樣,教導更要嚴厲,否則得意忘形,非是國家社稷之福。陛下,如果論聰明,弘兒能如隋煬帝聰明?”

“不如。”

“那就是了,謙受益,滿招隕。臣妾下了一道懿旨詢問,他居然賞賜臣妾近侍五百匹絹。皇太子啊,怎麼能學這些邪門歪道。”

這件事李治也知道了,但懿旨中某些內容,武則天略過不提。李治也不知道兒子賄賂武則天派過去下旨太監的真正原因,以爲是想收買這個太監,讓他多說好話,好召往洛陽的。因此說道:“他也是孝心。”

武則天又沉默了一下,說道:“孝心不假。這一次他大病一場,得了輕微的失魂症,似乎忘記了一些事情,雖然問題不大,心智也比以前更開竅。但正是這一點,讓臣妾擔心不止。所以讓陛下下嚴旨馴斥,讓他戒驕戒躁。”

才聽到李弘得了失魂症,李治同樣很擔心,但消息源源不斷傳來,說太子失魂症不明顯,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頂多每天喜歡跑跑步,打一些古怪的拳腳,說是鍛鍊身體。這個也不妨大雅,反是好事。李治這才放下心來。可惜李威身邊的親信太少了,蒙在谷裡,一點不知道。

但武則天的話也有道理。李治道:“皇后啊,你說得對,刀不磨就會鈍鏽,這件事就這樣吧。”

兩人輕描寫地略過了,可不知道八百里外長安城中,李威讓他們嚇壞了。

當然,父母親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下這道聖旨也是爲了讓李弘做得更好,這純粹只是家事。然而天子家中無私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李治與武則天的用意,於是這道聖旨產生了很大的風波……

而且下這道聖旨,他們心中究竟有什麼想法,自己都沒有弄清楚……

第266章 爭第177章 風輕雲淡 花好月圓第168章 探(六)第390章 以和爲貴(三)第310章 江流如此(一)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3章 宮中立威 將軍指點第213章 渡(下)第209章 揚威西南的第一戰(下)第9章 春歸如過翼(三)第6章 願春暫留(二)第79章 武后殺人 元忠導遊(上)第165章 探(三)第15章 怪叔叔 小蘿莉第417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四)第308章 登樓作賦第369章 龍出海(一)第184章 四王看舟 裴炎上書第78章 拒監國 吃豆腐第467章 又說向燈前擁髻(二)第421章 約綵鸞歸去(二)第127章 東都黃昏(六)第57章 封禪的耳光(上)第52章 黑山之戰(中)第144章 入甕之君 暴刑長安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156章 啓航(二)第321章 鏡裡朱顏都變盡第452章 肯把菱花撲碎(三)第445章 散紅光成綺(一)第28章 輕翻柳陌(一)第261章 大婚(下)第170章 探(八)第376章 勇臨寒磧(三)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128章 終南真相 武后相譏第76章 東都洛陽 初見父母第464章 到春時欲睡(二)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5章 願春暫留第374章 勇臨寒磧(一)第155章 啓航(一)第322章 只有丹心難滅(一)第257章 論菊第48章 害怕第57章 公府尋事 渭水一別(上)第109章 越權第249章 亮劍第269章 竹籠第165章 甜(上)第385章 曰今朝流年(二)第151章 坊間謠傳 再讓大義第7章 春歸如過翼(一)第154章 封賞玩味 高梁始重(中)第35章 時叩窗隔(三)第158章 狄公要錢 大雩草草第366章 長槍縵纓萬里(三)第449章 看往來神仙才子(二)第91章 先聲奪人(下)第480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第116章 有策可對 春藥補身第83章 大帽壓頂 小虐彥伯第92章 聲東擊西(上)第20章 馴馬三策 聖聽遠達(上)第23章 釵鈿墮處遺香澤(三)第307章 橫槊題詩(二)第136章 聖意難違 洋曲舒情第169章 探(七)第266章 爭第480章 天上人間夢裡(四)第416章 習習香塵蓮步底(三)第87章 前夕(五)第223章 指點迷津 會盟洱海第122章 東都黃昏(一)第135章 春雷(七)第70章 公主大婚 上官婉兒(下)第15章 怪叔叔 小蘿莉第210章 仁,是吹笛子第243章 祥瑞第37章 東園岑寂(二)第56章 莫愁樂第189章 君子欺方 兒母交心(上)第237章 我們是兄弟第166章 甜(下)第3章 大非川第159章 太子加冠 花落誰家(上)第235章 黑手不知 龍顏震怒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88章 聖戰第7章 世態炎涼 美人如花(下)第48章 害怕第133章 春雷(五)第290章 月上柳梢頭第402章 踏月影第102章 會戰(三)第137章 地域遠大 老花密報第127章 三敗俱傷 此身非彼第27章 亂點桃蹊(四)第16章 尾巴生成 觸目驚心第443章 滉漾明光連邸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