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幸福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爲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十八大報告中提到,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着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爲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爲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從整個國家層面來講,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僅阻礙經濟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也會危及到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就目前而言,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忽略了生態保護的惡果已經頻頻顯現:沙塵暴、霧霾導致的空氣嚴重污染,各地頻現的癌症村等等。

反之,注重生態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則可以爲幸福社會建設帶來長久、強勁的驅動力。生態文明的建設可以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有利於提升民衆的身體健康指數和生活質量。同時,生態文明建設注重經濟的良性、可持續性發展,必然會在全局上帶來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幸福社會建設的生態部分,就是要在保證生態環境良好運行的前提下,創造更豐富的物質文化,讓民衆幸福地生活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中。

歷史上,改造自然、戰勝自然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口號,然而發展中日益顯現的問題使我們明白了,人定勝天只是一句豪邁口號,要生存,必須尊重自然規律、保護和順應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藍天、淨水、綠地”幾個方面,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生態環境建設中的自然環境因素,分別是清潔的空氣、安全的飲水,以及綠色的植被。

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幸福社會建設

(一)安全、清潔的用水

1.水資源現狀

十八大報告把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作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部分內容,報告指出: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闡述了水環境與生態文明的關係,即水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之要。從當前和21世紀的發展看,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生態環境惡化三大問題,特別是水資源短缺問題,將越來越成爲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是一個嚴重乾旱缺水的國家,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爲900立方米,僅爲世界人均量的1/4,並且其分佈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爲60億立方米。乾旱缺水已成爲我國農業穩定發展和糧食安全供給的主要制約因素。據分析,在充分考慮節約用水的前提下,2010年全國總需水量爲6988億立方米, 2030年爲8000億立方米左右,2050年至少需8500億立方米,分別需要比現有供水能力5500億立方米增加1500億立方米、2500億立方米及3000億立方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而且根據供水工程佈局,2010年供水增加到6670億立方米,由於地區不平衡還導致缺水318億立方米,其中,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緊缺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專家們警告:“20年後中國將找不到可飲用的水資源。”美國民間有影響的智囊機構——世界觀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稱:“由於中國城市地區和工業地區對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國將長期陷入缺水狀況。”我國城市供水不足現象始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年擴大,並且愈來愈嚴重。平均每年因缺水影響工業產值2000多億元。當前全國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和數千萬頭牲畜吃水困難。全國有1/4的人口飲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水,直接影響到人民的健康水平。

2.水資源污染

同時,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據分析,隨着人口不斷增長、經濟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廢污水的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麪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中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羣衆的健康。據監測,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由1980年的315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631億噸。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並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健康。

在水資源本已短缺的情況下,我國水環境也日益惡化,其主要表現在:水體污染十分嚴重。據統計,1997年全國工業、城市污

水總排放量爲584億噸,經過集中處理達標的只佔23%,處理後的回用率更低,其餘的大都未經處理或處理尚未達標就排入江河或用於農業灌溉。據1997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大淡水湖和城市湖泊均爲中度污染。全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地區地下水大量超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形成地下水區域性降落漏斗56個,漏斗面積87000平方公里,有的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60-80米,遼寧、山東、河北等沿海一些城市與地區,地下水含水層受海水入侵面積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天津、上海、常州、西安等20多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3.建議和措施

爲緩解嚴峻的水形勢,需從以下幾方面着手:一是節水優先。這主要體現在控制需求,創建節水型社會,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積極發展節水的工業、農業技術,大力推廣應用節水器具。二是治污爲本。這要求我國的水污染防治戰略應儘快實行調整,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和全過程控制。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行污染物排放的源頭控制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排放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工業生產也可以做到增產不增污。三是多渠道開源。這主要指開發非傳統水資源。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關心水、愛惜水、保護水和水憂患意識,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這樣對於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的發展都有着巨大作用,也對於和諧社會的進步有着一定的貢獻。

(二)清潔的空氣

1.空氣污染

近年來,我國的空氣質量有了很大的改變,可以說生活環境質量總體上有好轉趨勢,但許多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依然嚴重。城市空氣質量總體上有好轉趨勢,但是城市空氣污染仍較嚴重,污染類型仍以煤煙型污染爲主,顆粒物仍是影響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人民的生活出行還是面對着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威脅。

2010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萬噸,比上年減少1.3%。其中,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萬噸,佔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85.3%,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萬噸,佔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煙塵排放量829.1萬噸,比上年減少2.2%。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603.2萬噸,佔煙塵排放總量的72.8%,與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煙塵排放量225.9萬噸,佔煙塵排放總量的27.2%,比上年減少7.2%。工業粉塵排放量448.7萬噸,比上年減少14.3%。工業燃料燃燒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和工業生產工藝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分別爲93.1%和89.8%,分別比上年提高1.4和0.8個百分點。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只有少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優秀,從下面來自中國環境保護部的數據便可以看出:

從上圖可以看到,空氣質量整體上沒有面臨嚴重的威脅,但是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重工業企業的繼續擴大,交通工具的逐漸普及,石油、煤炭等的大量燃燒,在今後難免會影響到空氣質量,單憑空氣質量指數作爲監測遠遠不夠,所以政府更應注重空氣質量,爲公民的幸福生活營造更好的空氣環境。

2.霧霾天氣

霧霾是霧和霾的組合詞。因爲空氣質量的惡化,陰霾天氣增多,危害加重。中國不少地區把陰霾天氣現象併入霧一起作爲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統稱爲“霧霾天氣”。 霧霾形成有三個要素:一是生成顆粒性揚塵的物理基源。二是運動差造成揚塵。三是揚塵基源和運動差過程集聚在一定空間範圍內,顆粒最終與水分子結核集聚成霾。

霧霾天氣對人體的健康有着嚴重的威脅,主要表現爲呼吸道和眼部刺激症狀、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咽喉痛、頭疼、嘔吐、心功能障礙、肺功能衰竭等。2013年1月以來,多次的霧霾天氣給政府敲響了警鐘。這已經不是偶然事件,而成爲了連續性必然的空氣污染事件和空氣質量惡化問題。形成霧霾是因爲空氣污染嚴重,低空大氣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其實主要是因爲空氣自淨能力低,再加上大氣垂直運動的靜止,導致了低空出現瞭如此嚴重的霧霾天氣。霧霾天氣充分暴露了環境治理的薄弱環節,更加凸顯了空氣污染的嚴重性和空氣質量惡化程度。霧霾天氣同樣考驗着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節能減排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推進,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可以說,面對霧霾天氣不僅要有完善的應對措施,更要有長遠的治理規劃,同時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並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和政府已經做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針對霧霾天氣進行治理,包括關閉排放污染物的工廠,召開會議聽取意見治理空氣污染等。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訪談,解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時表示,霧霾天氣形成是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採取標本兼治的措施,推動環境空氣質量儘快改善,要將空氣質量指標納入節能減排考覈體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須高度重視,有所作爲,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把加強霧霾污染防治作爲保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的一件大事來抓。

一方面,要加強霧霾天氣的監測預警工作,強化空氣質量監測,實時發佈信息,保障羣衆的知情權,引導公衆做好自我防護。加快制定和完善霧霾天氣應急預案並適時實施,必要時採取停工、限產、限排、限行等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另一方面,要採取標本兼治的措施,推動環境空氣質量儘快改善。一是將空氣質量指標納入節能減排考覈體系,實行嚴格的問責制。二是加快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開展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試點。三是嚴格控制新增高能耗、高污染的產能,加快落後產能淘汰步伐。四是加快淘

汰黃標車,大力推廣使用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機動車。五是全面實施脫硝電價,加快脫硫脫硝設施建設進度,強化工業煙粉塵治理。六是加強渣土運輸車輛管理,推進建築工地綠色施工,加強城鄉綠化建設。七是安排資金支持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工程,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八是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爲,確保企業達標排放。九是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強化區域防控措施的統籌協調,確保實現治理目標。

從反面來講,霧霾天氣也給我們帶來一絲警醒,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兩個大的發展方向上,我們不能只注重經濟的增長,而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只注重經濟發展造成的生態污染最終會危害人類自己。空氣是人類生存的“必需品”,嚴重污染的空氣必然會影響到人類的身心健康,所以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道路,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將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同等重視,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堅持科學發展觀,營造更好的空氣質量,杜絕空氣污染,創造和諧的生態環境。

(三)綠地建設

1.綠地對城市和農村建設有着觀賞的價值

我國的綠化建設主要分爲兩大類,農林建設和城市園林建設。從城市園林建設上來講,很大程度上在追求綠化同時注重藝術設計。綠地成爲了城市的一部分,美化着城市的面貌,有着欣賞的價值。綠地建設在個別城市更設計成爲圖形或者文字組合,賦予了城市的內涵,既具有藝術特徵,又有着文化氣息,可以說,城市園林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舊存在着一定的相關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諸多城市開始了綠化建設,使環境綠化建設達到前所未有的**,這對改變城市面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有着很大的作用,雖然綠化建設勢頭良好,但在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問題:首先,人均綠化面積較少;其次,在綠地面積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城市在環境綠化過程中缺乏從宏觀到微觀的合理規劃,沒有系統的園林配置;再次,不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缺乏精美的、符合實際情況的藝術層次與文化氛圍;最後,開發商只注重開發力度,不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爲前提,因此導致了環境被肆意地破壞,打亂了綠化建設的最初規劃,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引導與監管力度。

針對農林建設,因其起步較晚,資金有限,更加重視的是其農林的經濟效益,再加上相對的農村綠化面積高於城市綠化面積,有關學者在研究農林建設時談到我國現在農林建設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道路硬化過程未預留綠化空間。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經濟水平的飛速提升要求我們不斷完善農村的道路設施建設,而在這種道路硬化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預留綠化空間的問題。第二,樹種追求名貴,綠化成本過高。有些地區在綠化過程當中過分地追求樹種的名貴程度,講究排場,而忽視了綠化的成本,這使得國家在新農村綠化建設上投入的資金無法最大限度地惠及村鎮居民。第三,村莊綠化發展不平衡。鎮與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在經濟條件、規劃標準、綠化檔次、綠化效果、日常管護上存在着較大的差距。第四,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現行的農村綠化建設大部分還是由鄉鎮政府及村委會組織開展的,有些地區可以做到同林業局的專業人員協同開展,但是這種協同合作也存在着時間和規劃決策上的配合不默契。只有很少地區能夠對專業綠化給予足夠的重視。

2.綠地作爲生態屏障和調節氣候的功能

城市化的過程難免會對城市環境產生一定的污染,在這種情形下,綠地便成爲了綠化城市環境、調節氣候的一道生態屏障。綠地具有生態服務功能。大體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一般植被所普遍具備的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氣體調節功能,生產有機物功能,涵養水分的功能等;另一類是城市地區植被的突出功能,如調節局地小氣候、削減污染物、增加生物多樣性等。綠色植被對於環境的改善作用不言而喻,近些年一直有學者呼籲重視城市綠化建設。城市建設決策者重視保護綠地,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綠地是生態平衡的寶庫,加強城市園林建設、保護綠地才能促進生物物種的豐富,營養梯度級增多,使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更趨系統和完善,促進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這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可以說,城市綠化對於公民生存條件有着較大的改善,對城市環境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綠化建設可以保證城市生態效益的發揮,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最大限度地調節氣候,讓公民有着幸福的城市居住環境。

3.綠地作爲宜居生活的功能

伴隨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綠化建設必然成爲了每個城市和小城鎮所面對的項目和工程,《東營日報》刊登了題目爲《讓城市擁有綠茵》的文章,指出要實施水系綠化工程,打造“城市綠帶”,在城市建設中綠地建設和水道建設融爲一體,共同對居民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改善。充當居民遊憩、活動、交流的場所,使居民在工作之餘走出封閉的居所,在富有自然情趣的開敞空間進行輕鬆的交談、健身活動等,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增強社區認同感和凝聚力。

然而從宏觀上來講雖然在2005年全國的城市綠化率已經達31.15%,但是同樣我們看到很多地方面對綠化植被,尤其是珍貴的樹種,很少進行保護,更多的則是伐木,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獲取利潤。國家建設三北防護林等重要的綠化工程,綠化建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所以綠化建設已經成爲了一個重要項目。綠化建設直接關聯的便是生態文明建設,更加有利於環境的改善,同樣也有利於城鄉經濟的發展,更直接關係居民的居住環境。所以,我們應注重城市和農村的綠化建設,保持綠色植被的穩定增長,注重綠色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注重生態文明建設。

(本章完)

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小結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三、和諧社會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小結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一、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一、物質因素是幸福感形成的基礎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二、西方的幸福觀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小結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二、西方的幸福觀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二、當代中國存在的民生問題現狀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一、我國的民主權利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二、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壓力觀和幸福觀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小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二、公共幸福最終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感受上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一、輿論引導,增強羣衆幸福感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二、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壓力觀和幸福觀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一、幸福路線圖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六章 領導幹部,爲羣衆幸福而工作_四、在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羣衆幸福指數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小結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二、當代中國存在的民生問題現狀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幸福社會建設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二章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_二、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三章 個人幸福與公共幸福_小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二、加強人文關懷,通過心理疏導增強幸福感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一、文化建設衍生出的幸福觀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二、地方政府的幸福探索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小結第十二章 創建良好的輿論環境,提升羣衆幸福感_小結第八章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的幸福_二、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三、密切聯繫羣衆,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針是內在要求第一章 幸福觀的內涵及其測量_一、中國的幸福觀第十一章 民主權利保障與羣衆幸福_二、保障民主權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前提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幸福路線圖”_小結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小結第九章 幸福社會與民生建設_三、民生建設是幸福社會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密切聯繫羣衆,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針是內在要求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三、推進文化建設的現實路徑第五章 地方政府——以公共幸福提升爲施政目標_一、越來越受關注的國民幸福感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一、構造政府引導、社會組織協作、民衆共同參與的格局第七章 GDP增長與幸福社會建設_小結第十章 幸福社會與文化建設_二、文化建設是幸福社會建設的重要方面結語 共建共享共幸福_二、公平正義是幸福社會建設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