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煩勞岳父給孩子定名!"趙信微笑着道.?
此話一出,衆人紛紛催促蔡邕快想.蔡邕一捋長鬚,笑道:"且容老夫細思."雖然蔡邕經綸滿腹,可給這孩子起名,也不得不慎重從事.?
看着衆人那個心急的模樣,趙信差點笑了出來,他們好像比他這個父親還着急,出言道:"岳父,此事不急,您也累了半日了,先用些酒菜,等晚些時候,或者明後日您再費神給孩子起個好名字."看來趙信倒很平靜,這起名的事本來就急不的,慢慢來纔好,就算蔡邕這會兒有急智,想出來一個,也未必是最好的.就不說他接待客人接待了半日,還有沒有這個精神了.衆人一想也是,這要是現起一個,也真有點太倉促了.?
還別說,蔡邕畢竟年老了,先是爲蔡琰擔足了心,後又出來接待賓客,還真是沒這個精神了.聞言,朝趙信略微一躬身,退往一旁就席.一時又恢復到先前談笑的情形,所談全都離不開這個孩子.賓主盡歡,酒足飯飽之後,衆人相繼散去.?
次日一大早,蔡邕就興沖沖的過來找趙信,說到給孩子起名叫趙彥.看他那樣子,就知道昨夜沒有休息好,可卻很興奮,大概是初得外孫的喜悅還沒過去吧.雖說事情交給蔡邕了,可趙信昨夜爲孩子的名字也沒少想."彥"字倒是挺不錯的,不過考慮了一夜的趙信也有自己的想法.有心想說說自己的想法,卻又覺得那對蔡邕未免有點不尊重.把自己定下的跟"彥"字反覆比較起來,還在心中默唸.念來念去,突地一動,對蔡邕道:"岳父,這'彥'字是不是重了琰兒的音了?"越想越有道理,以後要是稱呼孩子和蔡琰可不都得一個音了嘛,這肯定會造成混淆的.?
趁蔡邕一愕的機會,趙信又道:"您看'華'字怎麼樣?"蔡邕本想在想過的當中再選一個的,可趙信既然這麼說了,他也只好認同,誰教他沒想周到呢!況且"華"字也不錯,孩子的名字便這樣定了下來.?
劉備不像劉表,他可是個進取之主.得荊州之後,屢施仁政,又以關羽、張飛二人領兵巡視各地,不久一境皆服.自得孔明、龐統以後,才真正認識到人才的作用.爲了成就大事,廣求人才,在孔明、蒯良等人的指點下,先後請出馬良馬季常、廖立廖公淵、蔣琬蔣公琰三人用事.後陸續有魏延、陳到、霍峻等人歸於帳下,又有朱治之侄朱桓朱休穆來投.?
爲了防範趙信,劉備又在孔明的建議下新招五萬兵馬,合原先水陸兵馬一齊,足有二十餘萬兵馬,除了駐守各地的,其餘盡皆交由孔明訓練.就這,孔明和劉備還大不放心,要不是荊州新經了一場戰亂,只怕會招募更多兵馬.五萬新兵募集好沒多久,便得到了趙信平定河北三州,凱旋而回的消息.趙信這麼快平定河北,對劉備來說可是大大不利,依趙信四處征伐的野心,說不定等到明年春暖花開方便用兵之時便會引兵來犯.眼下新兵又沒練成,原先劉表麾下的兵馬在孔明看來訓練也是遠遠不夠的,憑這二十餘萬兵馬跟趙信爲敵的話,劉備、孔明二人可都沒有幾分信心,尤其是劉備.一得到趙信凱旋的消息後,可謂日夜不得安寧,生怕哪一天趙軍會突然來犯.?
對此,孔明對劉備道:"主公,今趙信滅袁氏,全取青、冀、並三州,威勢正盛,此誠不可輕掠其鋒也.光憑如今區區荊州新得之地,孱弱之兵,決難與之抗衡.唯今之計,只有連結各方勢力共抗之,方爲上上之策."?
這一點劉備也早就認識到了,要想獨力與趙信抗衡那是想都不用想的.忙道:"軍師有何高見,快詳細道來."情急之情言溢於表.?
孔明稍作沉吟道:"今與趙信接壤者,唯馬騰、韓遂,公孫瓚與主公三家而,公孫瓚遠在幽州,獨力難支,遲早將爲趙信所破.雖如此,主公亦宜遣使連結,一南一北,遙相呼應.能將趙信多拖住一日,對主公大業便有利一分.馬騰、韓遂二人領雍、涼剽悍之兵,據關而立,進退自如,主公正可引以爲絕大臂助,與之結爲永世之盟,共同進退,以抗趙信.近日益州爲曹操所得,其人與趙信有深仇大恨,主公亦宜深結之.有曹操在後爲援,馬騰、韓遂在旁分其勢,三家成鼎足之勢,互相呼應.趙信雖強,亦難耐我何!三家結盟,足以自保."?
劉備大喜道:"軍師妙策,若果得如此,我荊州無憂矣!只此數者皆非易事,怕是難以成事,軍師可有妙法?"?
孔明避開劉備的問題道:"主公放心,三家結盟之事必定可成,如今天下變數非在趙信,亦不在我等三家,只在幽州公孫瓚.我若是趙信,必定先擊公孫,待北方徹底平定之後,再引兵南下,那時再無後顧之憂,則可全力對付我等.如此一來,我們三家只怕很久一段時日內都得保持守勢,想要擊敗趙信更是難上加難,若想進取中原只有看天意了.如若趙信舍公孫而來攻我或者西擊馬騰,則天下大勢尚難定論.只要我三家互相信任,一體同心,擋住趙信,再使公孫瓚領兵擊其後,到時我三家也相機出兵,能破趙信亦未可知!"?
說來說去,劉備是弄清楚了,在孔明這番籌劃下,他的荊州是可保無虞了,一顆懸着的心也就放下.孔明這最後一句話最是有趣,"能破趙信亦未可知",表明對此他自己也毫無把握.三家結盟共抗趙信,已非易事,需得三家全心全意合作才行.又加上一個公孫瓚,這當中變數太大了,稍一有變,事情就難以預料.最怕的是趙信真的如孔明所說的先取公孫瓚,這樣一來,三家就只有守的份了,只能坐着捱打.?
其實孔明沒有點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如果趙信真的舍公孫瓚不取的話,那就只會引兵來犯荊州,馬騰、韓遂二人據關而守,易守難攻,誰也不會舍易求難.一旦戰起,荊州必然飽受凌虐,就算在其他兩家的援助下能守住的話,也必定元氣大傷.那時就算擊敗了趙信,劉備也休想能分一杯羹,只怕到時曹操還會趁火打劫,圖謀荊州呢!所以,對劉備來說,今後的路可是艱難萬分,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
俟孔明一說完,劉備便急急的道:"軍師,這幾件大事還宜早圖之."?
孔明微笑道:"主公所言極是,公孫瓚那邊主公只需派人齎禮好言結之即可,成都、長安二處需得我親自去一趟方成."?
孔明對這兩家的重視當然是有道理的,依他的想法,今後三家是要脣齒相依,榮辱與共的,他當然得親自前去,盡言其中利害關係,定下攻守同盟之策.這當中涉及太多的關節,既要說服兩方真心結盟,又要訂下牢不可破的盟約,尤其是後者,真是談何容易,順便還可以一觀兩處人物,一察兩處氣象,別人去孔明還真的不放心.這點劉備也不是不知道,可要辦成這兩件大事非得數月功夫不成,這期間沒有孔明相助,劉備還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便道:"軍師若去了,州中之事何人能助我料理?"?
對此孔明心中是早就想定了,結盟的事雖然重要,荊州這邊也一刻也不能放鬆,好在這段時間有一些人才來投,廖立、馬良、蔣琬三人足可相助劉備料理州事.至於兵馬的操練問題,這些日子孔明早就擬定了一堆練兵之法,有些已經開始施行了,到時交由劉備,讓他和關、張二人主理就是.?
這些都定下之後,孔明又附在劉備耳邊嘰裡咕嚕了一陣.劉備頻頻點頭,等孔明說完,接口道:"軍師放心,此事我定會十分用心的."?
孔明道:"主公,此事若成,……"話未說完,兩人相視會意而笑.於是遣簡雍北上幽州,孔明自攜金帛先往成都,後去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