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再起硝煙

這就是卡拉什尼科夫,這就是AK47之父,這就是槍王。看着眼前這位身材矮小,長了一頭金中帶白短髮的年輕人,楚思南在心中頗有幾分感慨的說道。三十幾歲的年紀,就成爲了蘇聯乃至國際上數一數二的槍械設計專家,這樣的人除了說他是天才之外,似乎沒有別的什麼詞語可以形容他的才能了。

楚思南在這個時代裡也算是天才,軍事指揮上的天才,儘管他自己不這麼認爲,但是這卻的的確確是所有人對他的評價,而且還是正確的評價。

能夠同一個軍事指揮天才,同時也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同桌用餐,是能夠令所有人感到榮幸的,更何況這個領導人還很和藹,很好說話。

因爲在來之前沒有打招呼,所以科學院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安排,楚思南夫婦的午餐,就是在食堂裡同那些專家以及軍方的代表們一起享用的。困難時期,伙食說不上好,當然,同克里姆林宮的有極大差距,不過楚思南顯然並不在乎這個,他在乎的,是他所期待的那款AK44到底在性能上如何。

在進餐的時候,楚思南專門將年輕的卡拉什尼科夫叫到自己的餐桌上,向他詢問了很多問題,當然,這些問題也都是同槍械設計原理有關的。別看楚思南是軍人出身,要讓他拆卸組裝一把槍自然沒有問題,但是要論到對槍械的原理,他卻並不十分清楚。更談不上什麼設計思路之類專業性的東西了。

席間,年輕地卡拉什尼科夫同志顯然是受寵若驚,這位未來的槍王看上去絕對是紅光滿面,而且說起話來都有些磕巴了。面對楚思南這個外行的詢問,他絕對堪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甚至恨不得將自己腦子裡的一切東西都倒出來,一一擺放在楚思南的面前。

通過卡拉什尼科夫的介紹,楚思南明白了一點,那就是這位年輕人的設計出發點,儼然就是簡單的三個方面:可靠、簡單、造價低廉。而這三個方面恰恰就是本着戰時蘇聯國情爲基準的。也正是爲了達到這一點,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所設計的槍型。有大量地組件都是採用衝壓工藝製成的,衝壓工藝地好處。就是材料消耗少,最適合於短時間內的大批量生產。

回頭去想想,AK地確是具有這樣的特點,而後世的匪徒們,之所以也大量使用這種槍,一方面是因爲它的威力強大,另一方面就是因爲它便宜。而且很容易搞到。楚思南心裡感覺有些好笑,後世的人們只認識到AK槍族的源遠流長,可是誰又會去在一這一槍族出現的歷史背景?說實話,並非是蘇聯人不喜歡設計精巧地武器,而是在現實的歷史條件下,像美國人所使用的那些高精槍械。在蘇聯國土上根本就不適合製造,曾經瀕臨絕境的蘇聯人,承擔不起那麼大的負擔。

在享用完午餐之後。楚思南隨同各位專家以及軍方的代表們,一起去往靶場,在那裡試驗各種參演樣槍,並對它們做出綜合性地校評。他甚至親自上陣,試射了幾槍卡拉什尼科夫提交的AK44型樣槍,儘管這種樣槍同他所喜歡的AK47還有很大差異,但是那強大地後坐力,以及“嗒嗒”脆響的射擊聲,也多少讓他找到了一些曾經具有的感覺。

在過了一把癮之後,楚思南又跟據真正成熟型AK47的特點,向一直跟隨在他身邊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進性的建議,雖然說他是個外行,但是畢竟對未來槍械的特點有一定的瞭解,因此,他的建議的確給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啓發,以至於在短短的半年之後,改進型的AK44二型面世,而這一型號,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K47的特點了。

就在楚思南身在科學院靶場,抱着一把新型的突擊步槍過手癮的時候,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蘇軍西線戰場,針對德軍最後一戰的大規模兵力調動行動,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在白俄羅斯戰役結束之後,隨着德軍主要兵力的進一步折損,以及盟軍部隊在德軍西線的快速推進,以朱可夫爲首的蘇軍西線戰區指揮層,明顯加快了戰場推進的速度。

雖然身在莫斯科,而且身邊的國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終沒有忽視過前線戰役的進展問題。雖然說就戰後瓜分德國的問題,他已經同羅斯福、丘吉爾達成了正式的協議,但是他仍舊向西線各個戰線的指揮官們下達了一項死命令,那就是務必搶在美英盟軍之前,奪取德國的首都柏林。

而與此同時,以美英爲首的盟軍部隊,顯然也抱着同樣的打算。同蘇軍相比,從西線發起攻勢的美英盟軍,顯然佔據着一定的有利條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諾曼底戰役結束之後,德軍仍舊沒有大規模的調動兵力前往德法一線組織防禦,在德軍指揮高層看來,他們的主要敵人仍舊是蘇俄,同美英相比,這個紅色的敵人更加具有威脅性。

就這樣,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軍奪取法國首都巴黎之後,德軍在西線戰場的主要兵力,仍舊只有人員裝備不滿編的六十個師,至於說其中的裝甲師,則只有少得可憐的五個,且每個裝甲師擁有坦克數量不超過二百輛。

不過即便如此,隨着莫德爾元帥奉命西調,在他的有效指揮下,德軍仍舊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線,隨即強有力的阻攔住了美英盟軍的東進。自十月中旬到該月末,長達半個月的時間內,德軍同美英盟軍在易北河一線展開了殊死的搏鬥,儘管美英盟軍佔據着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而且還牢牢地把握着制空權,但是他們的戰場推進,卻是一無所獲。不僅如此,他們甚至在德軍兩次突如其來的反突擊作戰中,被打的狼狽後撤,一度丟失了易北河西岸戰略要地施騰達爾。

面對這一被動的局面,盟軍指揮官們頗爲無奈,只能坐看着自己的盟友,同時也是對手的蘇俄人,一步步的向柏林持續推進。

與美英盟軍的情況不同。儘管蘇軍在前線推進的道路上,面對着德軍殘餘主力部隊地抵抗。但是在數年的對德戰爭中,無論是蘇軍中地指揮官。還是普通的士兵,都已經受到了絕對地磨練,他們清楚的知道如何同德國人作戰,如何在有效消滅敵人的同時,保存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隨着他們在戰場上的推進,德佔區的各國左翼政黨。也相繼發起了旨在配合蘇軍攻勢的起義、游擊戰。從十月初開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波蘭等國,先後爆發了大規模地反法西斯武裝起義。他們破壞德軍的後勤運輸線、兵站、飛機場;暗殺德軍指揮官;甚至集中兵力進攻德軍防線後翼防線,在匈牙利,以匈共、匈牙利民族農民黨左翼爲首的民族獨立統一戰線,甚至一度組織游擊隊。破壞了布達佩斯外圍的全部鐵路運輸線。

各方面的原因集合起來,從而使得蘇軍在正面戰場的推進相當順利。

十月中旬,以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爲主力地蘇軍進攻兵團。在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右翼配合、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左翼配合下,以十六個諸兵種合成兵團、四個坦克集團軍、兩個空軍集團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對波蘭境內維斯瓦、奧德河一線的德軍重點防禦地帶發起猛攻。

按照蘇軍最高統帥部地戰役制定計劃,這一戰役的最終目的以及根本企圖,就是爲了粉碎德軍A集團軍羣並前出奧德河,從而爲向柏林實施決定性突擊創造條件。在戰役的安排上,蘇軍進攻部隊的企圖是,先以維斯瓦河左岸地區的馬格努謝夫、普瓦維、桑多梅日三個登陸場爲出發點,分別向波茲南方向、羅茲方向以及波蘭北部方向實施縱深的迂迴突擊,以撕裂德軍的防線。當這一步戰役企圖實現之後,蘇軍各個方向的進攻部隊,將會向西發動快速突擊,以擊潰德軍企圖前來增援的後備部隊,同時,三個突擊方向於西里西亞工業區西部地域會合,從而對該地區的德軍防禦部隊實現合圍。

這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在戰役發起之初就已經基本決定了最終勝負的戰役。爲了贏得這場戰役,蘇軍戰前空前擴充了烏克蘭方面軍以及白俄羅斯方面軍的實力,參與這場戰役的四個方面軍,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蘇軍方面軍,而是一個大規模的戰略集團。四個方面軍,共掌握兵力二百二十餘萬,火炮、迫擊炮近三萬四千門,坦克、自行火炮七千餘輛,作戰飛機五千餘架。而在如此龐大的軍力對面,則是看上去渺小很多的德軍A集團軍羣。在戰役發起之初,德軍A集團軍羣僅有兵力五十餘萬,火炮、迫擊炮不及五千門,坦克、自行火炮一千二百餘輛,作戰飛機則僅有六百餘架。

這樣的兵力對比,儼然就是大人與小孩作戰的趨勢,更何況此時的德軍部隊,還是一個出遭敗績、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疲敝之師。由於羅馬尼亞的丟失,德軍失去了一個極爲重要的石油來源地,因此,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德軍裝甲部隊的油料陷入了嚴重不足的困境之中,各國游擊隊等抵抗組織對其後翼運輸補給線的襲擾,更是雪上加霜。如今時近初冬,在前線作戰的大部分德軍士兵,竟然還沒有換上禦寒的冬裝,至於說彈藥、武器的補給,則同樣是匱乏無比。

就在這種情況下,旨在奪取波蘭,打通前往柏林通道的戰役,打響了。

從戰役之初開始,蘇軍的戰場推進就相當順利,在短短不到一週的時間裡,蘇軍三個方向上的進攻,就基本達成了第一步作戰目的,德軍維斯瓦河、奧德河防線全面崩潰。蘇軍向柏林方向挺進了近一百五十公里,整個波蘭東部地區全面光復。

十月中旬,波蘭首都華沙解放,左翼地波蘭臨時政府隨即成立,並組建了總兵力達二十餘萬的六個集團軍,參與蘇軍的隨後作戰。

十月下旬,波蘭戰役的第二階段戰鬥拉開帷幕,蘇軍以四個坦克集團軍部隊爲先導,向西裡西亞工業區實施快速的迂迴包抄,以達成合圍該地域德軍部隊的目的。

在遭遇了連續的戰場打擊之後。德軍大本營的指揮已經完全失控,各方面的指揮官已經喪失了基本地判斷力。從而導致了整個戰場指揮的混亂。

就在蘇軍從數個方向對西里西亞工業區進行大範圍包抄地時候,爲支援維斯瓦河、奧德河防線而匆匆趕來的四十個由新兵組成地步兵師。姍姍來遲,不偏不倚、不早不晚的撞進了蘇軍正在佈置的大口袋,從而一頭扎進了死亡的深淵。這是最悲慘的四十個步兵師,他們前進的速度太“快”了,而他們的後勤補給部隊前進地速度,則要更“快”一些。以至於當他們發覺自己已經被蘇軍包圍之後,竟然沒有足夠的彈藥來維持上兩三天的戰鬥。其中過半數的士兵,竟然只配發了二十餘發子彈,大量的火炮,則沒有配備足夠的炮彈。

而同德軍比起來,此時地蘇軍部隊儼然已經完全成熟了,尤其是後勤補給方面。蘇軍的能力更是提高到了一個德軍無法企及的高度。

就在這一場戰役中,承擔着後勤補給任務地蘇軍部隊,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務。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僅僅是在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內,後勤補給部隊的運輸量就達到了923300噸,各方面作戰部隊,在戰役發起之初,炮兵部隊的彈藥量高達三到四個基數,汽油、柴油四到五個基數,航空燃料十四到十五個基數,士兵給養始終保持在二十到三十個日份。

“俄國人的進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發展着,很清楚,他們的最高統帥部完全掌握了組織大量機械化集團軍進攻的技術。在維斯瓦河和奧德河之間所發生的一切是難以描述的,歐洲自羅馬帝國滅亡後,還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針對蘇軍在這場戰役中後勤部隊的完美表現,德國軍事歷史教科書上做出瞭如此評價。

到十月底,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蘇軍解放了波蘭全境,同時擊潰了二十五個德軍師,全殲了三十五個德軍師,通往柏林的通道被全面打開,同時,德軍在東線的主要主力已經完全灰飛煙滅。

就在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正式展開的同時,蘇軍在中路地區、南路地區同樣也在發動攻勢。十月初,以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第三方面軍爲主力的蘇軍中路部隊,正式發起了對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攻擊。以弗里斯那爲指揮官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羣無力抵抗,被迫向後方轉移,企圖返回奧地利境內再次組織防線。

但是,德軍的計劃被以朱可夫爲首的蘇軍東線指揮部看破,於是在朱可夫的指揮安排下,剛剛完成對羅馬尼亞、南斯拉夫進攻的原蘇軍草原方面軍快速向被西北挺進,在不到一週時間內,擊潰了奧地利南線的德軍F集團軍羣主力,從而在南線截斷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羣西進的道路。

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主力開始向西挺進,先是粉碎了德軍在小喀爾巴阡山倉促組織起來的防線,繼而強渡摩拉瓦河,從北面突入奧地利境內,截斷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羣后撤的道路。

蘇軍的快速進攻,徹底打亂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羣的戰役安排,並直接陷入了被全面合圍的巨大困境。

到十月中下旬,德軍南方集團軍羣撤退到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地域,而蘇軍也隨即完成了對維也納的全面合圍,近二十萬德軍困守孤城,最終於十月底被迫向蘇軍投降。

兵敗如山倒,這句話如今充分的體現在了德軍的身上。從一九四一年,希特勒下令對蘇聯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以來,歷時三年,德軍在東線先後投入的數百萬大軍,幾乎全數被蘇軍殲滅。此消彼長,隨着戰事的推展以及東線德軍被一步步的削弱,蘇軍在西線的兵力卻是一步步擴大,而隨着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光復,大批原屬各國的抵抗力量加入進來,進一步充實了東線盟軍的力量。

在維也納戰役結束之後,蘇軍以及東歐各國的盟軍兵力已經超過了七百萬,其中,僅僅是南斯拉夫鐵托領導下的民族解放軍部隊,就有將近六十萬。

就這樣,在進入十一月份之後,以朱可夫爲首的蘇軍東線指揮官們,認爲對德軍的最後一場戰役:進攻柏林的戰役,已經具備了正式發起的條件,因此,在朱可夫從莫斯科返回西部前線之後,戰役的前期準備工作,便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第39章 腐敗的迂迴第5章 共產國際第6章 曼哈頓計劃第46章 古德里安VS楚思南(3)第7章 戰爭的豪賭第4章 芭蕾女皇烏蘭諾娃第12章 一切都在醞釀第19章 身不由己第19章 警衛迴歸第3章 喧夜故人來第23章 血染黑土地第7章 渡海戰役的序幕第35章 雪崩之伊始(下)第43章 新衝突的開端第2章 蘇維埃的占星師第19章 警衛迴歸第10章 鋼鐵與鋼鐵的博弈第4章 引流疏導的戰役第1章 楔子第28章 重返莫斯科第10章 黎明前風暴來襲(上)第9章 地獄般的沼澤第34章 江山待有隱龍出第10章 一個迷信的誕生第48章 大閱兵(1)第18章 雪第27章 峰迴路轉第9章 造反須密謀第14章 首輪空中的較量(1)第14章 蘇家王朝第6章 飛彈與核武第8章 第一場狼羣攻勢(2)第20章 大事不妙了第1章 斯大林的秘密部隊第8章 與豪傑共舞第29章 攻克柏林(1)第24章 蘇共十九大第4章 四處硝煙的戰場第20章 老帥的暮年第3章 三巨頭的會晤第20章 大事不妙了第9章 霍爾崔的空襲第23章 血染黑土地第9章 血雨海灘第7章 全面的反攻第23章 血染黑土地第1章 楔子第29章 北線大決戰(8)第1章 背後插來的一刀第4章 四處硝煙的戰場第5章 阿穆爾共青城第3章 挖個坑給你跳第4章 四處硝煙的戰場第4章 對日作戰倒計時第9章 楚思南的蓋世太保第1章 換天后的血腥第3章 楚思南的規劃第17章 帥才難及帝王術第20章 大事不妙了第25章 再臨霍爾崔(下)第15章 軟弱就要捱打第13章 酒會第10章 黎明前風暴來襲(上)第7章 全面的反攻第12章 黎明前風暴來襲(下)第20章 再一次的輝煌第4章 引流疏導的戰役第11章 白俄羅斯戰役(1)第27章 峰迴路轉第38章 抱負第17章 領袖第10章 將軍也會打飛機第23章 北線大決戰(2)第14章 漏船還遇打頭風第1章 爲他人做嫁衣裳第19章 兵徵城下第39章 腐敗的迂迴第5章 贏取戰役自主決策權第23章 北線大決戰(2)第9章 楚思南的蓋世太保第9章 兩個戰場第14章 一份重要的情報第34章 雪崩之伊始(中)第19章 人才的集中營第20章 再一次的輝煌第43章 塞米巴拉金斯克第2章 生命不止戰鬥不息第25章 再臨霍爾崔(下)第5章 共產國際第6章 意外的變故第7章 列寧格勒政權派第11章 欲加之罪不患無辭第42章 鐵克瓦第22章 勝利者第45章 新時期的戰爭第34章 外交第50章 尾聲第14章 漏船還遇打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