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這些丫頭看着,都好心疼王妃娘娘呀!王妃娘娘那麼好的人,現在王爺要琵琶另抱了,而且來的人身份還不容小覷……
那王妃娘娘不得傷心死了……
“可不是,唉,主子的事情也不是我們能夠說上話的!好好的打掃吧!”被叫做紅姐姐的丫鬟也忍不住嘆息一般的說道!她們這些做丫鬟的當然是心疼王妃的!王妃是個好人,對待她們下人更是可親,現在,讓她們眼睜睜的看着王妃黯淡傷神,自然心疼……
歐雪兒聽到她們之間左右的對話了,覺得腦袋嗡嗡作響!像是有什麼東西崩塌了一樣……
他真的已經上京城了,還是昨天就啓程了,難道,他就那麼的焦急嗎??爲什麼……夢,破碎得那麼的猝不及防?
爲什麼瞬間,自己認知的一切,自己奢望的一切,就崩塌了呢?
朱棣,不管你在哪裡,我一定要向你討個說法!我一定要知道緣由……
其實,此刻的歐雪兒真的很糾結,一方面,自己懂得,朱棣這樣做事對的!羽翼未曾豐滿之前,他只能夠聽之任之!對於他的父親,那個高高在上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面前,他沒有一點討價還價的餘地……
可心底理解,和精神上接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此刻的歐雪兒只是覺得天昏地暗,覺得朱棣背棄了她……背棄了他們之間的諾言……
悄然的離開了王府,捎信給紅兒,叫她先回七星樓,設置連半句解釋都沒有,而自己,買來一匹馬,向京城的方向飛奔而去!
歐雪兒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情,只是知道,心裡有一股鈍痛縈繞着胸口,想要發泄出來~!若是不迸發出來,她覺得自己會崩潰掉!
一路上風餐露營,馬不停蹄,困了就隨便找個客棧住下,餓了就啃乾糧,終於,十天後,歐雪兒踏上了南京這塊土地!
歐雪兒的心底只有一個聲音在不停的吶喊着,找朱棣,當面問個明白!
可是到了京城她才發現,朱棣是皇子,一般都在皇宮裡,就算出來也是前呼後擁的,自己要如何才能見到他?一下子,像是冬天裡面一盆涼水掉了下來,澆了個透心涼……
瞬間,人也冷靜了……
夜闖皇宮?自己的功夫雖然還是不弱,可是也不會飛檐走壁呀!宮牆如此之高,而且還有那麼多的侍衛守護着,巡邏着,自己該如何進去?而自己的手段,她不覺得已經能夠獨自闖禁宮了……
即使,自己僥倖的過了宮牆,那麼多的護衛,自己就算能夠放倒一些,可是也不能對待一支軍隊一樣的存在呀!
一時之間,彷彿被抽掉了所有的力氣……
只是,歐雪兒就是歐雪兒,她雖然焦急的想要見到朱棣,把事情問清楚,可是,她到底還是冷靜的,沒有到失去理智的那地步!
思來想去,只有等待時機出現……她心底一遍一遍的安慰着自己!
找了一個相隔宮牆很近的客棧住下……
整天整天的都遙望着皇宮的方向發呆,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本來以爲是近在眼前了,可是卻沒想到是咫尺天涯!
以前的歐雪兒雖然說不上呼風喚雨,可是,也從來不曾如此狼狽過!也從來沒有感覺到這麼無力過……此時的無力感充斥着整個身軀!
歐雪兒在離皇宮最近的客棧住了以後,每天都通過窗戶觀察着宮門口的動向,可是日復一日,已經十幾日過去了,依舊沒有看見朱棣出過宮門!
倒是讓剛來時候的衝動淡化了下去……
雖然賊心不改,可已經沒有了先前那麼熱切……
她雖然找不到進宮的方法,可好歹也不是白來的……
倒是聽到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說燕王和蒙古公主有多般配,蒙古的那位公主有多麼多麼的漂亮,他們是如何的恩愛呀這些的!
每次聽到這些的時候,歐雪兒就覺得難以呼吸,心如刀絞,即想知道他的消息,又怕知道!
短短的十多天,她就硬是瘦了一大圈兒……
原本有些肉的小臉蛋顯得更加的清瘦……
只是那水潤的杏眼卻越加的明亮……
又是幾天過去,歐雪兒終於在聽到他們就在這個月的十五,也就是中秋佳節的時候皇上就要給他們主持婚禮的時候,徹底的崩潰了,要來了幾罈好酒,在房間裡大喝起來!
就想大醉一場……
希望醒來以後,發現一切不過只是一場噩夢……
他,還是那個他……
騙子,都是騙子……歐雪兒心底在流血,這樣的煎熬她受夠了,真的受夠了!可是,爲何心底還是要抱着一絲絲的幻想呢?
幻想着,他也很無奈,他和公主之間只是逢場作戲?
不,她一定要見他,問他到底把她當成了什麼!一定要見到他,問他,爲何捨得如此對她?
明明他們剛剛定情,爲何轉身卻可以娶別的女人……連一點猶豫都不曾有過?
歐雪兒每天除了監視皇宮的動向,其他的也就只剩下瀏覽整個南京了,南京她沒有去過,不知道它現在的面貌如何,但是,南京的大屠殺,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痛!
她雖然算不上愛國主義者,可是名族的尊嚴和骨氣還是有的!
可是它歷史的長河卻是生生不息的傳承着!先不說它是六朝古都、金陵情懷,陪都建康這些,就是在這明朝的歷史上,也是不可抹滅的!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爲應天府,作爲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爲明,是爲明太祖。以應天府爲南京,以爲首都,以開封爲北京,以爲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爲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爲北京,以爲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爲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文人朱自清更是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