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回族教育。馬家對回族教育是重視的,這主要是爲培養其基幹,以鞏固統治地位。寧海地區的回民教育,開始於1746年西寧府的回民學社,到1912年增至兩處,但在校學生僅20多人。1917年馬麒在甘邊寧海鎮守使署附設同仁小學,學生有百餘人。1921年,籌設寧海回教促進會,次年根據甘肅省教育領導機構指示,改稱爲寧海回教教育促進會,馬麒任會長,東關清真大寺教長馬駿爲副會長,該會以“促進回教青年學生教育,並闡發回教真諦爲宗旨”。1924年,擴大了同仁小學,學生增至150多人。並在湟源、大通、貴德、樂都、化隆、循化6個縣,各設小學,說服動員回民子弟入學,使各縣小學擁有學生五六十人至百餘人。青海建省後,該會改稱青海省回教教育促進會,以國民軍回族師長安樹德爲會長。國民軍東下之後,馬麒委冶生祿、劉善爲正副會長。1931年8月,馬步芳取冶生祿而代之,以劉克勳爲副會長。1932年,在各縣設立分會,將全省劃分爲12個學區,設立學校。到1945年,共設初小245所,完全小學85所,學生共有11400名。各校課程,除普通課程外,每日加授伊斯蘭教義1小時,阿拉伯語文2小時,均設有禮拜堂。回教教育促進會及各分會,由於馬步芳直接領導,聲勢逼人,有些縣分會的教育長竟與縣政府分庭抗禮,縣長處理重大事務,須先徵得其同意,方敢辦理。1933年,總會附設了初級中學。1943年,將馬步青在涼州創辦的青雲中學、馬廷斌在河州辦的魁峰中學,均納入青海省回教教育促進會範圍。該會權力,可以指揮全省回族教育工作,也負責清真寺有關事務的相應輔導,還附設了青海省回教青年會和青海省回教研究會,與省外文化學術團體有了聯繫。
崑崙中學則是馬步芳家族統治下的一個特殊產物,它是隨馬繼援的就學、升學而發展起來的。1933年,馬繼援小學畢業後,爲便於其升學,總會才附設初中班,當時只有1個班。此後逐年增加班次,到馬繼援初中畢業時,該校纔有初中的3個年級。1936年爲適應馬繼援升學,又設立高中班。到馬繼援高中畢業時,高中才有了3個年級,稱之爲會立西寧高級中學,學生人數達到1200餘名。後來馬步芳要給這個學校命名,省黨部書記長薛文波以取義於“崑崙磅礴”之句,建議取名“崑崙”,正合馬步芳之意,遂於1940年改稱爲會立崑崙中學,遷移於西寧水北門外新址。設有初中、高中、師範、小學、幼兒園等部分,1942年學生達到2200餘人。之後又設3個分校,學生總人數達8500餘人,教職員640餘人。學生中主要是回族,也招收漢族、土族、撒拉族、維吾爾族的學生。校長由馬步芳自兼,學校日常行政權力,由副校長和總隊長負責。實行嚴格的軍事管理,設有總隊部,負責軍事訓練。總隊長爲上校級,大隊長中校級,中隊長少校級,都是從部隊中選拔來的。其編制的龐大,經費的充足,在西北是罕見的。全校學生分編爲7個大隊,大隊下分若干中隊和分隊。從1937年開始,小學六年級以上學生,每人發給步槍1支、馬刀1把,大隊配有機槍三五挺,每日軍事教練2~3小時。平時飲食起居、放哨守衛以及一切禮節動作,都和部隊一樣要求。校內還設有禁閉室,學生違紀犯規,即行禁閉,逃跑的學生則派人追捕。學校還定期進行實彈演習,所需彈藥,由第八十二軍軍械處按時供給。1940年八十二軍在互助、大通、湟中三角地帶舉行軍事演習,崑崙中學學生參加,擔任一個方面的攻擊和防禦任務,馬繼援任總指揮。馬步芳在演習後的評比中,將崑崙中學譽之爲“鐵軍團”。其實早在1937年在河西阻擊紅軍戰役中,馬步芳就將崑崙中學的學生編成一個團,學生一律佩帶准尉符號,打算開往前線,後以省垣防務空虛,臨時改變計劃,給以負責省城治安的任務。馬步芳常對人誇耀說:“他們都是少年幹才,在校是學生,在戰場上是英雄。”馬步芳經常到崑崙中學來,校內爲他設有專用竈房,軍政部屬常到此向馬報告或請示工作,馬會見賓客,也常在崑崙中學,所以這裡又成了馬的政治活動場所。在此校任職和學習的人,多有飛黃騰達的機會。省上每有重大措置,經常委派昆中的教職工充任委員,賦予權力,執行政治任務。凡是旅、團級和科、處級人員,一旦調至昆中任職,必然會升任高級軍政職務。馬繼援在崑崙中學時期,名爲求學,實際已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爲其將來接任青海省主席打根基。副校長、總隊長和教職員對他十分恭順,都竭力奉承,以待將來攀龍附鳳。蒙藏王公、千百戶晉見馬步芳之後,也必到昆中拜見馬繼援。馬繼援任八十二軍軍長後,其副軍長、參謀長以及各處處長,多是其昆中同學;即使營以下軍官,也多是昆中後期的學生。此外,還於1946年成立崑崙中學校友會,藉以聯繫和團結先後任職、任教和畢業、肄業的人,成爲一股勢力。馬步芳任該會指導員,馬繼援任理事會理事長,馬振武任監事會常務監事。在昆中、各縣促進分會和部隊、行政機構中,均設昆中校友會小組。每年召開校友會年會,省內外代表均出席會議,其聲勢超過當時軍政機關及民意機構的代表會議。校友會還將原有的《昆友》、《教育通訊》、《崑崙月刊》等刊物合併爲一個《崑崙報》,大肆聯絡、宣傳。1949年1月,竟遷至蘭州出版。還設有“子香獎學金委員會”,獎勵校友中在學術和工作中取得成就者,對於優秀者,則保送深造。所以,崑崙中學實際是馬步芳家族的軍政幹部養成所,是其統治青海的一個基地,它既鞏固了馬步芳的統治,也爲馬繼援少壯派奠定了基礎。
馬步芳對一般學校也是從自己的封建統治和軍事需要出發,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打亂正常的學制和教學秩序,使之不斷遭到摧殘與破壞。早在1938年就下令全省各級學校一律實行軍事訓練,在西寧設立青海省學生軍事訓練總隊,各縣分設大、中、分隊,選派軍官充任隊長,嚴格控制各校師生行動,教員除備課講課之外,對學校行政不得過問。從1944年起,各中等學校校長和訓育主任(兼軍訓大隊長),都是從崑崙中學、省回教教育促進會中選拔骨幹充任。在軍訓中,男生練習戰鬥,女生練習救護,並通令每月至少舉行野外戰鬥演習一次。1949年1月,徵集各縣中等學校教職員320餘名,施以兩個月的軍事政治訓練,派赴隴東,充任八十二軍連以下政治指導員。同年4月,又將西寧市中等學校學生1200餘人撥至樂家灣教導總隊受訓,有些也派至八十二軍擔任連、排級軍官。同年7月,命令西寧各中等學校學生,在樂家灣修飛機場,歷時50天之久。8月,又徵拔學生600餘人,在教導總隊受訓一週後,調往蘭州。各校經費,起先由省教育廳掌握,後由馬步芳直接控制,基本上都被移作軍費。有幾個大宗,如1937年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撥發青海各中等學校補助費14萬元,被移作河西阻擊紅軍之用。1947年教育部發給法幣1.5億元,被撥交湟中實業公司。1948年中央撥基本教育設備費法幣24.6億多元,其中15億元撥充了軍費。學校的開支,只好仰賴於教育基金。其基金來源則是:校產出租、附加教育經費、學生所繳學費和募捐等。但這些遠不敷支用,所以均窮困異常,教職員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圖書儀器設備,十分簡陋。1947年,教育部曾撥發青海教學儀器10套,馬步芳發給崑崙中學和西寧女子師範學校各兩套,其餘6套,由全省各中等學校兩校合領1套,以致教學中難以應用。農村、牧區的學校更爲困窘,多數學校買不起日常必備的馬蹄表,甚至也沒有黑板,僅在牆壁塗黑以代用。教室中無桌凳,多是自築土臺。教師和學生以衣食所迫,不得不幫助家人兼事生產勞動,以致不少學校形成“春滿堂,夏一半,秋零落,冬不見”的現象,有的僅懸學校招牌,每值督學視察,教師纔回校召集學生,以應付於一時。
據不完全統計,1945年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農區佔18.2%,牧區爲1.1%。每千人中,農區入學小學生爲34.4人,牧區爲1.7人。中學生人數更少,每千人中僅有0.71人。到1949年入學數字下降,學齡兒童入學率,農區佔14.1%,牧區僅佔2.4%。平均千人中,農區有小學生26.7人,牧區爲3.8人。
3.軍政教育
馬步芳對軍政人員的訓練教育,抓得很緊。1927年在化隆南臺成立教導連,成員100餘人。1930年在西寧成立青海軍官訓練班,教育方針及制式全仿國民軍,以劈刀、刺殺、翻槓爲主要課目,受訓軍官700餘人,平均年齡20歲左右,此即奠定其軍事骨幹的基礎。1936年舉辦省保安處軍官教育團,輪訓各縣保安團隊的軍官,共計1400餘人。這是馬步芳借保安團隊擴大實力,爲其獵取省政府主席寶座的措施之一。1937年又以馬麒原來提出的整頓吏治、實行開墾、推廣教育、訓練軍隊、設立工廠、注意交通、鞏固國防、籌備自治等八項施政方針爲主要課程,除了軍官訓練,又舉辦公務員訓練班。並派人到廣西學習李宗仁、白崇禧的人員訓練經驗,制定新的教育方針。1938年根據中央佈置,設立青海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以該團爲基地,大力宣傳和實踐,號召自衛、自治、自給,通令全省雷厲風行。省會各機關紛紛以藍底白字,在門前標寫六大中心工作的內容。幹部訓練團的組織相應擴大,先後設有黨務、行政、保甲、地政、會計、師資、工商、蒙藏語文、婦女、童子軍、警官、獸醫、活佛、阿訇等19個訓練班,將全省各部門骨幹,以及吸收的學員和活佛、阿訇等,分期分批訓練,6期共訓練6232人,馬步芳自任團長,陳顯榮爲教育長,各廳、局長任教員。1940年曾一度在一些縣設立行政幹部訓練所,但未幾因馬步芳急於“”,注意力集中於軍隊方面,省地方幹部訓練即告中止。馬步芳對軍隊骨幹的大規模訓練,起於1938年9月,時在樂家灣舉辦騎五軍、八十二軍軍官訓練班,馬步青任團長,馬步芳雖任副團長,實際卻總攬大權。1943年改爲第四十集團軍軍官訓練團,馬步芳任團長。集團軍撤銷後,又改爲整編八十二師軍官訓練班,馬繼援任主任,馬振武爲副主任。1945年以崑崙中學第三分校名義,在樂家灣招收青年學生近1000人進行培訓。1947年八十二師開往隴東,軍官訓練班改爲教導總隊,馬振武爲教育長。此外,從1930年到1937年,還選送大量學員進入中央軍官學校和警官、工兵等學校受訓,返回後大多擔任中層以上軍職。
總之,馬步芳家族集團以槍桿子爲第一,對武裝和軍事訓練十分重視。馬繼援曾撰有以戰術爲主要內容的小冊子,名爲《我的軍事思考》,其中有句話:“全國說起來,武士風是在青海最盛了。這是傳統精神,是我們先人留下來的鴻寶,比一切都難得。”看來,馬繼援不愧爲馬步芳的繼承人,他可謂已得馬家軍閥的真傳。
九、到處伸手
馬麒時期,採納黎丹“睦鄰敦交,定青拓邊”的建議,對蘭州、西藏和新疆,先後聯繫,保持比較和睦、穩定的局面。馬麟時期,標榜“保境安民”,專事搜刮,無暇外顧。馬步芳則不同,他野心大,手伸得長。統治青海全省意猶未盡,更大事向外擴張。窺伺於甘、新,竭力發展勢力。
1.佔據河西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國民黨離開西北。馬步芳趁局勢混亂之機,藉口鞏固後方防務,剪除了涼州等處殘餘軍閥馬國禮,派原第九混成旅第一團馬訓部進駐涼州,同時令第二團馬爲良部進駐河州,與河西、青海形成掎角之勢。時馬麟爲甘肅全省保安司令,甘代省長王禎拱手聽命,馬步芳家族正在得勢。馬廷賢由天水進犯蘭州,馬麟令馬繼融部迎擊於定西一帶,將馬廷賢擊潰。馬步芳因利乘勢,率部進駐甘州、肅州,從而河西走廊全部爲其所有。直到1942年蔣介石嫡系軍隊進駐,馬家部隊方始撤回青海。
2.插足新疆
1931年,馬步芳追逼馬仲英西上星星峽,但實際雙方仍是藕斷絲連。馬步芳資助馬仲英二弟馬仲傑在北平軍分會軍官訓練團受訓,並將其三弟馬仲福置之左右。1934年馬仲英到蘇聯,馬虎山代領其衆,不久內部發生糾紛,馬虎山投奔馬步芳,陳述新疆軍政情況,更引起馬步芳插足新疆的野心,即委任馬虎山及馬仲英部旅長馬正虎、馬福元、鮮福海等爲新編第二軍參議,以爲爾後入新疆的準備。1938年,利用盛世才排擠哈密堯樂博斯的機會,幫助堯到南京倒盛,並約請堯到西寧。盛世才恐馬步芳部進入新疆,特派兵一連駐守星星峽,並派暗探至西寧,偵察馬步芳的動靜。盛世才倒臺後,蔣介石於1944年9月任命吳忠信爲新疆省政府主席。馬利用吳路過蘭州的機會,曲意奉承,取得吳的歡心。時在阿合買提江、賽福鼎·艾德茲領導下的伊犁、塔城、阿山三區革命爆發,全疆震動,蔣介石急電馬步芳派部隊增援。吳忠信也電請中央“派馬步芳軍隊入新,協助中央軍平靖局勢”。這一決定,正中馬步芳下懷,即於1945年派馬呈祥率騎五軍1萬餘人入新,行前大吹法螺,馬步芳授予“躍馬天山第一峰”錦旗。馬呈祥到新疆之後,凡重大事件,均向馬步芳請示、報告。時堯樂博斯任哈密警備司令。馬步芳聯絡堯樂博斯,支持麥斯武德擔任新疆監察使,1947年5月,麥斯武德任新疆省政府主席,馬步芳保薦馬呈祥兼任新疆省政府委員,又擁護迪化清真寺教長馬良駿爲新疆監察使。馬步芳給他們饋送汽車、馬車、武器,派遣衛兵侍從。還讓馬紹武出面,與在新疆的CC系艾沙互通聲氣。並與哈薩克女王哈德萬串聯,總之是極力擴大自己對新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