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

一、人物概述

西北“五馬”自清朝末年到全國解放前夕,是大西北叱吒風雲的人物羣。爲使脈絡清晰,先概略地介紹其主要人物。

他們都是甘肅河州人。河州,即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這塊地方,秦漢時稱枹罕,從南北朝的北魏時期直到民國初年稱爲河州。其地域,西以小積石山與青海交界。黃河自青海迤邐奔來,經積石關流經州內北部地區,南以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爲鄰,有老鴉關、土木關、槐樹關相通,東隔洮河與臨洮縣相望。大夏河自南而北縱貫腹心,注入黃河,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說的灕水。境內岡陵起伏,川塬交錯,山河襟帶,地形複雜,自古以來爲各民族交匯和爭奪之區。居住在這裡的,有漢族、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多種民族。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總人口的半數,其中回族佔有很大比重。回族和東鄉、保安、撒拉等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早自唐宋時期即開始遷來,而元朝初年遷來的最多,至今已千年的歷史,故而境內清真寺很多,且有著名的清真大寺。由於伊斯蘭教派紛繁,歷史上不斷出現教派糾紛,而又往往易爲反動統治者和野心家所利用。馬家軍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中起家,之後夤緣時會,屢變不衰。民國以來,逐漸稱雄於西北。據不完全統計,民國以來,河州一地先後出現了省長7人,軍長9人,師旅長38人,廳長、專員、縣長數以百計。其中除少數漢族以外,絕大多數是回族,且都是馬姓居於首領地位。其核心被人們稱之爲“西北五馬”。但“五馬”不過是個概括的稱呼,其中有“老五馬”、“小五馬”之分。“老五馬”指清末民初曾任甘肅諸鎮守使的馬安良(甘州提督)、馬福祥(寧夏護軍使)、馬麒(西寧鎮守使)、馬廷勷(涼州鎮守使)和馬璘(字玉清)①。“小五馬”是指20世紀20年代以來至解放前夕割據一方或擁兵略地的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馬步青和馬仲英。但如按其割據或活動的地域來分,則又分別稱之爲“寧馬”和“青馬”。“寧馬”即曾統治寧夏的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青馬”即曾統治青海的馬麒、馬麟、馬步芳。至於馬仲英,實是“青馬”系統。因此,所謂“五馬”,不過是個概略的說法,並不是太確切的。要之,這是一個擁兵略地的人物羣。各馬有基本的共同之點,但相互間也有不少矛盾之處。他們都是河州人,除馬璘(玉清)爲河州東鄉的東鄉族人以外,其餘都是河州西鄉的回族人。他們所統軍隊和官職,多爲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相互間又多姻婭相親,“一榮俱榮,一枯俱枯”,有共同的利害和共同的敵友。所以他們往往在關鍵時刻相互支持,一致對外,維護其共同利益。但在權勢、地盤和資財面前,他們之間又各不相讓,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間,也是鉤心鬥角,彼此防範。所以他們有時爲親爲友,有時爲敵爲仇,關係相當複雜。但如追根溯源,按其發跡的家族世系來分,實是三大世系,即“三馬”:一是馬佔鰲系,一是馬千齡系,一是馬海晏系。

先說馬佔鰲系。

馬佔鰲(1830—1886),字魁峰,一字鼎臣,回族,經名阿卜都裡阿則茲,河州莫尼溝人。先世本陝西大荔縣人,清初經商於河州,遂於此定居。馬佔鰲少時學伊斯蘭經典,24歲在大河家(今積石山自治縣屬)開學當阿訇。清同治年間河州回民起義反清,馬佔鰲被衆擁爲領袖人物,率領回衆縱橫隴右。清朝欽差大臣左宗棠率清軍前來鎮壓時,馬佔鰲以小勝爲資本,率衆降清,被改編爲河州鎮馬隊左、中、右三旗,馬佔鰲爲三旗督帶兼中旗旗官,受六品軍功頂戴。河州回民此次起義即被撲滅,馬佔鰲從反清的領袖人物一變而成效力清廷的官員。官至補用總兵,督帶鎮南馬步全軍,常被派遣平定和處理甘、青一帶蒙、藏部落起事和糾紛。他威武多智,當地人如此形容他:“河州馬軍門,威武若大神。當時聞其語,而今見其人。”光緒十二年(1886)二月二十一日因病去世。子三:長安良、次國良、三毓良。

馬安良(1844—1918),原名七五,經名阿卜都裡默直底。同治年間向清納款投降時,左宗棠爲之起名爲安良、表字翰如。並被左認爲義子。父歿繼統其衆,以補用遊擊督帶鎮南馬隊三旗。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隨董福祥鎮壓河湟之變,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等逃至西安,馬安良率部赴陝扈駕,日夜巡邏,殷勤備至,博得慈禧之歡愉。後歷任總兵、甘肅提督。辛亥革命時頑固保清,銜清陝甘總督長庚之命,率部東向,與陝西義軍激戰。清帝遜位,甘肅宣佈擁贊共和,馬安良始率部回撤蘭州,又搖身一變而成革命新貴,擁兵干預省政。脅迫甘肅省議長李鏡清去職,旋又慫恿馬麟(字勳臣,即馬麒之弟)派人將李鏡清刺殺。之後,因受甘肅督軍張廣建的排擠,率部回駐河州,民國7年(1918年)11月病故。有子5人:長廷佐、次廷佑、三子廷勷、四子廷賢、五子廷×。除廷勷、廷賢外,餘無足述。

馬廷勷(1889—1929),字少翰,清末貢生出身,舉“孝廉方正”,人稱“三少君”。先在其父軍中爲掛名管帶,後任中軍統領。民國以來,在北京爲總統侍從武官,就讀於燕京大學。父歿繼統其衆,任涼州鎮守使。1928年馬仲英河州起事。馬廷勷亦起事於涼州,旋被西北國民軍擊潰。馬廷勷隻身投奔蔣介石,蔣爲用以反對馮玉祥,任其爲討逆軍第十五路總指揮,實爲空銜,旋即調爲上將參議。未幾,被馮玉祥捕獲,殺之於焦作。馬廷勷在四堡子(今積石山自治縣屬)有宅,今其宅之圍牆尚存。

馬廷賢(1896—1959),字立湯。人稱“四少君”。曾在其兄廷勷部任旅長,駐於河州。1928年與馬仲英同時起事,自稱總指揮,被西北國民軍擊敗之後,率殘部東據天水,稱霸隴南。在天水屠城,殺害各族人民7000餘人。1921年所部被川軍、陝軍擊潰,馬廷賢出走天津。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河州,住於劉集(今積石山自治縣屬)。解放後,因民憤極大被鎮壓。

馬廷斌(1898—1981),字全欽,馬佔鰲之孫,馬國良之子,曾任馬廷勷部團長、馬步芳部旅長。後還河州,居於四堡子,爲富家翁,待人處世較寬,在四堡子興辦中學一所。1949年解放時,曾爲解放青海、新疆出過力。歷任西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民委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81年3月病故於蘭州。

馬佔奎(1858—1940),字星垣,馬佔鰲從弟。清武舉人,庚子年隨馬安良勤王,官至總兵加提督銜。民國時爲陸軍中將。後在馬仲英起事軍任總指揮,子五:長朝選,在馬麒部任統領、營長,爲馬步芳之岳父。次朝俊、三朝傑、四朝儒、五朝偉,朝偉即馬丕烈,曾任青海省財政廳長。解放時,馬丕烈受王震將軍之命,爲解放青海出力,後任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甘肅省農林廳副廳長,甘肅省人大常委會副

主任,民革甘肅省委主任。

再說馬千齡系。

馬千齡(1826—1910),字鬆坪,河州韓家集陽窪山人。祖、父累世務農。千齡始以貿易致富。清同治年間參加回民起義,爲馬佔鰲的謀師之一。陝西回民義軍“十八大營”敗退至河州,駐紮於黃河南岸,欲攻掠對岸之官亭(今青海民和縣屬),馬千齡爲免兵戈塗炭鄉里,前往勸阻,又嗾使馬佔鰲揚兵於野以迫之,“十八大營”不得不離境而走。以此爲鄉里所感。此後隨馬佔鰲降清,被授予藍領都司。宣統二年(1910)八月病歿,被清朝追封爲建威將軍。子四:福財、福祿、福壽、福祥。

馬福財,清朝時任遊擊。子耀圖爲清朝參將,兆圖爲清遊擊,均於1900年在北京攻打使館區時戰歿。子雄圖爲民國陸軍上校、駿圖爲民國陸軍中校,孫敦禮爲少將師參謀長。

馬福祿(1854—1900),字壽三,體格魁梧,氣力過人,12歲單騎逐狼,縛之而歸。清武舉人,武進士,點衛守備,以終養告歸。光緒二十一年(1895)河湟之變,奉陝甘總督楊昌濬之命,募兵成立安寧營,任督帶,以鎮壓起義回民。後隸於提督董福祥,並奉命辦理河州善後事宜,累“功”爲記名總兵。又隨董福祥入京畿,任簡練軍統領。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入侵,馬福祿與姚旺、董陞官、馬海晏等部,阻擊侵略軍於廊坊,短兵相接,雙方各死傷數百人,侵略軍不支而退,後馬福祿隨董福祥奉調進入北京城,防守正陽門,攻打東交民巷大使館區,馬福祿於陣前中彈捐軀,歸葬於北京三里河,清廷追贈振武將軍。從弟福貴、福全,侄耀圖、兆圖等亦同時捐軀,至爲壯烈。子四:鴻賓、顯圖、負圖、鴻儀。

馬福壽,字靜庵。民國初年曾任寧夏昭武軍統領,後任寧夏省政府民政廳廳長、代理省政府主席等職。解放後返臨夏家居,1956年病故,享年90餘歲。子一:春元。

馬福祥(1876—1932),字雲亭,清武舉人,隨兄福祿從軍,入京畿時爲簡練軍幫統。福祿於庚子之役殉國,繼統其衆。後任靖遠協副將、甘肅督標中協副將、西寧鎮總兵兼馬步第二標標統。民國初年任寧夏鎮總兵、綏遠都統。後歸馮玉祥,爲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署督辦。又依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委員、青島市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等職。病逝於自漢口赴北京途中。子二:鴻逵、鴻炳。

馬鴻賓(1884—1960),字子寅。清時隨叔父馬福祥軍中任職。民國以後,歷任寧夏鎮守使、師長、軍長、寧夏省政府主席、甘肅省政府主席,後又任三十五師師長、八十一軍軍長、第八戰區副長官、西北行營高參、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等職。1949年9月,與其子馬惇靖率八十一軍起義,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歷任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1960年病逝於蘭州。子七。次子敦信,字養吾,曾任師長、副軍長,1949年起義後,任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二軍副軍長、獨立第一師師長、農業建設第一師師長、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副廳長等職。1969年病逝於蘭州。三子惇靖,字立青,曾任八十一軍軍長,1949年起義後,任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二軍軍長、寧夏軍區司令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74年病逝於蘭州。

馬鴻逵(1892—1970),字少雲。早年隨父從軍,民國以來,在北京任總統及“洪憲皇帝”袁世凱的侍從武官。在寧夏、綏遠任旅長、師長。後歸馮玉祥任軍長,倒馮投蔣後,任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寧夏省政府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甘肅省政府主席(未及到任)。1949年9月1日倉皇逃離寧夏,先住臺灣,次年10月移住美國洛杉磯,1970年病死。子三:長子敦厚,曾任騎兵旅旅長。次子敦靜,曾任師長、軍長、寧夏兵團總指揮、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等職。二人均於全國解放前夕隨其父外逃。三子敦仁早喪。

最後說馬海晏系。

馬海晏(1837—1900),字德庵。河州莫尼溝前川村人,同治初年遷居癿藏(今積石山自治縣屬)。其祖上務農爲業,僅得溫飽。海晏青年時期以“馱腳”爲業,往來於蘭州、河州之間;後又從事商業貿易,往來於陝、甘之間。由於當時路途常有匪徒出沒,海晏遂習武自衛,常以“流星錘”制勝。後家道殷富,遂棄商攻《古蘭經》。同治六年(1867)冬,與閔殿臣等起兵反清,共推馬佔鰲爲統帥。海晏爲先行官。同治十一年,馬海晏率敢死隊300餘人,在太子寺(即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的新路坡擊斃湘軍總兵傅先宗。隨馬佔鰲降清後,爲中旗副旗官。後隨董福祥駐防京畿時,爲簡練軍旗官。參加抗禦八國聯軍入侵及攻打大使館區之戰。慈禧太后西逃,奉命扈駕,在宣化追駕途中,因辛勞過度而逝世。子三:馬麒、馬麟、馬鳳。

馬麒(1869—1931),小名尕七,字閣臣。17歲中武生,隨父軍中任哨官。在平定河湟事變中,獲得六品軍功牌。庚子年馬海晏病歿,承襲父職,扈駕西行。慈禧由晉入陝,在風陵渡乘舟渡黃河時,風浪大作,馬麒、馬福祥等選習水士卒護衛掌舵,賴以安渡,後又護衛殷勤,得慈禧賞識。後回駐巴燕戎格(今青海化隆縣)扎巴鎮,隸屬於馬安良。後由馬安良薦拔,爲花翎副將銜循化營參將。辛亥革命中,隨馬安良入陝攻打義軍;又與其弟馬麟率部入寧夏,撲滅劉華堂、劉耀鯉、吳殿英等起義軍,殺掠甚多,爲輿論所譴責。後任西寧鎮守使,建寧海軍,獨樹一幟。1929年孫連仲爲首任青海省政府主席時,馬麒爲省政府委員,僅得保存實力。次年孫連仲東調,馬麒得以再起,任青海省政府主席。1931年8月病死於西寧。子三:步青、步芳、步瀛。

馬麟(1873—1945),小名尕老,字勳臣。先在馬麒軍中任哨官,後營商牟利。辛亥革命之際,在馬安良部任幫統,撲滅寧夏義軍之後,被任爲洪廣營遊擊,但不肯就任,仍隨兄到西寧,任寧海軍參謀長兼右營統領。國民軍劉鬱芬主甘時,任河州宣撫副使。孫連仲主青時,任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後任甘肅騎兵第一師師長、甘肅剿匪總司令、甘肅省保安司令等職。馬麒死,繼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後被侄馬步芳逼迫,交卸省政,以國民政府委員頭銜歸居河州癿藏,佔據土地,稱霸地方,營造園林,縱情享樂。子二:長步榮,字子波,曾有騎五軍副軍長頭銜,居住於居集(今積石山自治縣屬);解放初,不爲叛匪脅迫,踊躍輸捐,爲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協委員。次步援,字子仁,解放之際外逃。

馬步青(1901-1977)字子云。早年在綏遠都統馬福祥部任職,後在國民軍中任旅長、師長。1931年繼馬麟任騎五師師長,駐武威。1939年任騎五軍軍長兼甘新公路督辦。後爲青海柴達木屯墾督辦,回駐青海。馬步芳以其外甥馬呈祥取代騎五軍軍長職,馬步青蹭蹬失勢,返回河州,廣置田園,建東公館、蝴蝶樓,作長久享樂計。解放之際倉皇攜財外逃。後死於香港。

馬步芳(1902—1975),字子香。幼隨父從軍。12歲即爲甘邊寧海鎮守使署少校參謀,後歷任營、團、旅、師、軍長,集團軍總司令,青海省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長官等職。1949年秋,妄圖在蘭州地區與人民解放軍負隅頑抗,旋以兵潰勢窮,逃往臺灣,又移居埃及開羅。曾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大使。1975年病死於沙特阿拉伯。子繼援,字少香,因勢得志,曾任八十二軍軍長、兵團司令。解放戰爭中,從隴東到蘭州,與人民解放軍對抗,終於在蘭州戰役中慘敗,倉皇出逃。

馬海淵,馬海晏之弟,行七,人稱“七太爺”,曾在青海馬麒部任軍職,抗戰期間病逝。子馬寶,又名九保,曾任寧海軍騎兵第七營管帶,又在綏遠任營長,後回原籍,1928年被劉鬱芬拘殺。子三:仲英、仲傑、仲福。

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6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5)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1)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39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8)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38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7)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48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3)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10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3)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3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0)第46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1)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51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18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5)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2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1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0)第4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6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2)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19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6)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7章 馬福祥南京供職(3)第32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58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29章 馬麟繼承兄業(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8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1)第4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4)第25章 馬麒雄踞青海(2)第21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8)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11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4)第1章 溯根源早期概要(1)第35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4)第54章 爭權利聯合告吹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22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9)第30章 馬麟繼承兄業(3)第20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7)第44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3)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4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12)第55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1)第53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3)第56章 馬繼援慘敗出走(2)第12章 馬鴻賓甘寧主政(5)第50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5)第33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2)第40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9)第28章 馬麟繼承兄業(1)第52章 打內戰出兵助蔣(2)第37章 馬步芳稱霸西北(6)第59章 馬鴻逵先走後敗(2)第15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2)第14章 馬鴻逵寧夏稱王(1)第31章 馬步青由官而富第47章 馬仲英四省縱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