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尚未完成統一大業的曹操,帶着這一遺憾離開人世。因爲曹昂戰死、曹衝病死而順勢成爲長子的曹丕,即予繼位。辦完曹操後事,曹丕先是指使手下"勸導"漢獻帝劉協禪讓,繼而經"三次推辭"後,"不得不"登上帝位,時稱魏文帝。時隔不久,曹丕做了一件忤禮之事,以至他的母親卞夫人,不,應是卞太后,指着其鼻樑痛罵:"狗鼠不食汝餘"。意思是"死後連狗和老鼠都不願吃你的肉"。那麼曹丕究竟做了何事,讓卞太后如此惱怒呢?各位看官別急,容我從頭道來。
大家知道,曹操好色。對於男人而言,好色乃是本能,並非罪過。《詩經》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逑"就是男人應該喜歡漂亮女人的意思。曹操是男人,自然也喜歡漂亮女人。只是他的那種喜歡,口味太重一一嗜好別人之妻,尤其是敵酋之妻。
首開曹操霸佔人妻的記載,系何進的兒媳。何進就是那個爲了翦除“十常侍"、做了讓董卓等地方軍閥入京、導致東漢提前崩潰的蠢人。何進落個己命不保,純屬咎由自取。
曹操原系何進手下的一個典軍校尉。何進死後不久,曹操就對老上司的漂亮兒媳強行下手。或許因爲這個原因,意欲弒殺何進之妹何大後、罷黜何進外甥漢少帝劉辯的董卓,認爲曹操與何氏家族有隙,值得信賴,便召他到自己的麾下,任驍騎校尉一職。
接下去就說鄒氏。這個鄒氏,乃系西涼早期霸主張濟遺孀。公元197年,曹操乘着袁術、呂布、袁紹等忙於爭搶彼此地盤之機,另闢蹊徑,開始遠征西涼。西涼新的霸主,也就是張濟的侄子張繡,因懼曹操的銳利兵鋒而選擇歸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家最爲推崇的上上之策。按理,曹操應該打道回府。孰料好色的他,竟然迷上鄒氏。而守寡數年的鄒氏也沒拒絕,只是對曹操提的"外出散步"建議,不予贊同。鄒氏對曹操說:"我是一個寡婦,你帶我一人'外出散步',天下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你沾了我便宜,然後一拍屁股走人,我一個婦道人家,還有何顏面呆在西涼?如果在你的營帳裡‘辦事`,你手下的將士,特別是其他閒人,都會認爲你是在處理軍務。"曹操聽了,覺得在理,就依鄒氏。不想兩人"和"了一回,竟然"和"出了感情,於是索性將營帳當作"新房",日夜廝守。如此,也就催生了禍端。
聞知嬸孃久留曹操營帳不歸的消息,張繡惱羞成怒:"曹賊,竟敢如此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見張繡滋生反心,謀士賈詡獻上一計:"先以搬運軍械需要路過曹操營帳爲由,騙得曹操同意,然後找個樂子,邀請曹操手下大將典韋赴宴,乘典韋不察時,藏匿其兵器,即可發難。"
宛城兵變,曹操失去了大將典韋、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當然,也失去了鄒氏一一張繡衝入曹操營帳,見鄒氏正淡定撫琴,遂大喊一聲:"蕩婦當死。"揮搶直刺其胸……
經歷了宛城驚魂的曹操,照理應該吸取教訓,收斂愛好,但讓人驚詫的是,他卻好了傷疤忘了痛一一每當征服一地,依舊故伎重演,不忘納娶敵酋中的貌美女人。不僅如此,曹操還打"提前量"一一營造銅雀臺,欲讓江東美女"二喬",屆時有個棲息之處。
公元203年,攻佔袁紹老巢鄴城的曹操,欲佔袁紹二子袁熙之妻甄氏。不料其子曹丕捷足先登,強烈要求娶甄氏爲妻。擔心父子同爭一婦外傳,影響惡劣,曹操讓步,成全了曹丕。曹操此番抽身而退,即使不算"國際主義精神",至少體現了"父子情深精神"。
雖然曹操作了“禮讓",但他骨子裡應該忘不了甄氏。爲了能與甄氏多加接觸,他對孫子曹睿特別寵愛。除此之外,他還經常讓曹丕掛帥出征。如果說曹操重用曹丕,是想歷練曹丕軍事指揮能力的話,那麼曹操寵愛曹睿,就顯得莫名其妙了。
大家知道,曹睿可算是個早產兒一一按照甄氏成爲曹家之媳時間推算,滿打滿算不到八個月!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後來得寵於曹丕的郭夫人,多次讒言,說曹睿可能是袁熙生前下的種!連"頭髮長,見識短"的郭夫人,都能悟出箇中貓膩,爲何疑心病極重的曹操,竟會不察?深究其因,不外乎曹操有"故意裝傻"可能。裝傻的目的,無非就是爲了搏取甄氏歡心。至於用意,你懂的!
相信曹丕一定洞知曹操的醉翁之意,但爲了自己今後能夠繼位,他採取了"打落牙齒往肚裡咽"的策略。而甄氏,當然也希望丈夫曹丕,能在與曹植角逐"繼位權"中勝出。因爲一旦曹丕上位,必會無限放大兒子曹睿的前途。
面對曹丕親自宣佈的"角色轉換"之旨,那些本該以"媽咪"身份安享餘生的曹操姬妾們,大驚失色。內中有人立馬錶示不從,曹丕就以"殺無赦"相威脅。於是那些姬妾們,也就不敢“抗旨",乖乖地移居到曹丕後宮。
聞知兒子採取此舉,己成太后的卞夫人氣得捶胸頓足,於是說了那句"狗鼠不食汝餘"。面對母親的如此責罵,曹丕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爲如果他與母親明說自己這麼做,是在報復父親染指兒媳甄氏的話,不僅有損已在地下的曹操名聲,更爲可怕的是有損兒子曹睿的形象。而曹睿的形象一旦受損,影響之壞,不可估量。惟因如此,曹丕只能對母親"緘口不語"。爲了排解心中鬱氣,曹丕一邊常去後宮找曹操的那些姬妾"捉膝談心",一邊疏遠甄氏。第二年,曹丕索性以敗壞朝綱爲由,賜死甄氏,並用"米糠"堵塞其嘴。可見他對甄氏的恨有多麼之烈。
都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不過,出自曹丕之手的"浪",不是長江之浪的那個"浪",而是放浪形骸的那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