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搜覓了幾個地市級的落馬"婦官",發現當地紀委對她們的通報,內中皆有"藉助出賣色相爬上權位"之語。雖然這些個"婦官",生活作風上令人不齒,但相比三國時期東吳一個名叫孫魯班的婦人,她們的行爲,充其量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罷了。
孫魯班,生卒年月不詳,別名大公主,全公主,字大虎,吳郡富春,即時下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吳國公主,孫權長女,母親步練師,即步皇后,吳少帝孫亮是其異母弟,孫魯班前夫爲周瑜之子周循,繼夫爲全琮,有兩子,長子全懌,次子全吳。
三國時代的東吳,也與其他王朝一樣,嬪妃如雲。惟一不同的是,作爲吳主的孫權,竟然獨寵一個名叫步練師的妃子,並和她生育了兩個女兒,即孫魯班和孫魯育。公元229年,孫權稱帝,雖然步練師只被升封夫人名號,但卻以皇后禮節對待。步練師去世於公元238年,孫權追封她爲皇后。據說,孫權此舉,首開了皇帝追封妃妾爲皇后的先河。
因於孫權獨寵步練師,故爾孫權愛屋及烏,對步練師的兩個女兒,視爲掌上明珠。仗着父親的寵幸,孫魯班一如她的綽號"大虎",性格非常強勢,加上她有政治野心,因此在東吳政壇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孫魯班成年後,出於鞏固政權需要,孫權將其聯姻周瑜的兒子周循,但周循福薄緣淺,死於英年。同樣爲了鞏固政權需要,孫權作主將孫魯班再嫁東吳名將、大司馬全琮爲妻,時稱孫魯班爲全公主。
公元241年,太子孫登不幸去世。孫權在蒞年冊封孫和爲太子。基於孫魯班與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素有仇隙,孫魯班擔心孫和日後登基,會聽其母之言,加害於她,於是處心積慮地想搞垮孫和,派出暗探或收買內奸,監視孫和的一舉一動,從而發現孫和與其弟魯王孫霸不和。孫魯班就立生一計,轉而全力支持孫霸,並在朝堂上或私人場合,竭盡詆譭太子孫和,力挺魯王孫霸。有人曾質疑,說孫魯班這麼做,是與王夫人不共戴天之故。孫魯班笑道:"孫霸也是王夫人親生!我爲何支持他?很簡單,孫霸人品比孫和好。我這麼做,是在爲東吳的江山社謖考慮啊。"
但太子不是想扳倒就能扳倒的,關鍵得看孫權。如果孫權堅持看好孫和,誰也沒有辦法。這年清明,孫權因病臥牀,不能走動的他,就差太子孫和前往廟裡代他祭祀列祖列宗。
也屬巧事一樁,太子孫和的岳父同胞弟弟住在宗廟附近,聽說太子孫和過去,便邀請他去家裡小憩。這事被孫魯班所派的暗探發現,便告知孫魯班。孫魯班如獲至寶,小題大作,跑到孫權病榻前,極盡誣陷,說太子孫和根本沒有去宗廟,而是到太子妃的叔叔家,暗中圖謀大事。同時進獻讒言,說王夫人得知孫權病重,面有喜色,對人說孫和馬上就可登基。
其時的孫權,因於年事己高,分析斷事能力已到昏聵程度。聽罷孫魯班的說辭,孫權也不覈查,召來王夫人就是劈頭蓋臉一頓斥罵。王夫人經此莫明其妙的驚嚇,很快鬱悶而死,太子孫和則從此失寵。
可是孫魯班的妹妹孫魯育,因爲從小交好孫和,加上與胞姐孫魯班不睦,故爾成爲太子孫和的死黨,她見孫魯班如此不擇手段打壓孫和,就以力挺孫和之舉,表明自己的態度。
漸漸地,東吳朝廷出現兩股各不相讓的勢力。孫權就覺得,不能再讓孫和與孫霸,爲儲君問題相互抗衡了。於是他採取釜底抽薪之法,直接捨棄孫和與孫霸,將目光投向第七子孫亮身上。
孫魯班是個善於見風使舵的女人,這點孫魯育根本比不上孫魯班。見魯王孫霸立儲無望,孫魯班擔心誣陷孫和的事,日後曝光對己不利,就多次進言孫權,讓孫亮迎娶全琮的侄子全尚女兒爲妃。孫權當時未曾察覺孫魯班之意,也就同意。
公元250年,太子孫和被廢,孫霸則被賜死,孫霸的一干黨羽皆被誅殺,惟獨孫魯班,因事先迎合了孫權愛好,而倖免於難。孫亮被立爲太子,全尚女兒被立爲太子妃。雖然後來孫權在病重之時,心生後悔,欲召回孫和,但由於孫魯班已織就了一張巨大的關係網,孫權的打算,全被孫魯班一夥阻撓。
兩年後,吳少帝孫亮繼位,全氏家族得到的優渥待遇,幾近登封造極。孫亮的岳父全尚,得以封侯,總領朝政。因全尚的老婆,是孫峻的胞姐,出於感激當年孫魯班說合其女嫁給孫亮,孫峻姐姐就與孫魯班走得比較親近,也是因爲這層關係,孫魯班得以和風流倜儻的孫峻相識,直至發展到姑侄私通的地步。
孫峻爲人不是那麼厚道,但在孫魯班的庇護下,仕途一直順風順水。孫峻成爲三個輔政大臣之一後,對孫魯班的回報也是不薄。爲了討好孫魯班,一勞永逸地除去孫魯班忌憚孫和的心病,孫峻毒死了廢太子孫和。
公元255年,孫魯班藉口孫魯育參與剷除孫峻的政變,唆使孫峻將孫魯育一家老少全部殺害,從中可見孫魯班的心腸之毒。
孫峻死後,孫峻的堂弟孫綝把持朝政。因於孫綝的大權,全是孫峻死前刻意安排,未經孫亮同意,孫亮不滿之餘,便與全尚、孫魯班等人密謀翦除孫綝,不料謀事不周,計劃外泄,孫綝先予下手,發動政變,將孫亮廢爲會稽王。看在孫魯班當年與孫峻交好情面上,孫綝留了孫魯班一命,但將其趕出京城,前往豫章郡寓居。從此,孫魯班這個致亂東吳政壇多年的"攪屎棍",徹底淡出政治舞臺。
不久,孫魯班的孫子全禕,擔心殘暴成性的孫綝,日後可能不會放過全氏一脈,就帶着祖母孫魯班等人叛逃曹魏。
漂泊異鄉的孫魯班,晚年時期是否對自己的所作所爲進行過反思?是否對自己的惡計惡行進行過悔悟?這,都與孫魯班的不明卒期一樣,成爲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