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倒也沒有再反駁,兩人一起有說有笑的向坤寧宮走去,不過明月並沒有提及那一千萬兩銀子的事兒。
在坤寧宮裡幾人又說起了朝廷和荒族商談的事兒,大家都知道荒族歸順朝廷之事已經是板上釘釘了,一個個都十分高興。
這就意味着朝廷會聚兵南伐,而且勝算極大,一統天下在即。拋開這些不說,荒族歸順就意味着邊鎮不用再打仗了。
坤寧宮裡說說笑笑,明月始終沒有提及那一千萬兩銀子的事兒,甚至沒有表現出任何異樣,彷彿那事兒根本沒有發生過一樣,彷彿一千萬兩銀子微不足道一樣。
那一千萬兩銀子怎麼可能微不足道,明月離開之後唐寧並沒有批閱奏章,而是怔怔的出神,即便如此洪城進來之後還是察覺了,皇帝心情大好。
如今朝中的官員對於朝廷和荒族的談判已經不甚關注了,甚至京裡的百姓唾沫橫飛的也是在說南伐的事兒,因爲荒族歸順已經板上釘釘了。
不管京中的官員百姓關不關注,朝廷和荒族的第二輪商談繼續開始了,雖然大家的咽喉還沒有完全好,但是依然脣槍舌劍。
雲家叔侄堅持自己的原則,能摳出一擔糧食來是一擔,畢竟他們荒族缺糧啊。
而云家叔侄的這種作風也刺激了汪閣老他們,荒人都這樣精打細算,咱們大周人也不能被比下去。
你來我往的一天過去了,取得的進展不大,只是再次縮小了範圍。雲家叔侄雖然聲音沙啞卻鬥志昂揚的回去了。
汪閣老他們再次入宮來了,雖然進展不大,但是也要稟報皇帝。
唐寧靜靜的聽着汪閣老等人的敘述,最後點了點頭道:“雲家叔侄還真是夠堅韌的,真的是一旦糧食一旦糧食的摳。”
彭尚書笑道:“大荒裡是真的荒涼,他們也是餓肚子餓怕了!不過,他們要的確實多了些。”
唐寧點了點頭,沉吟道:“南楚早就已經開始備戰了,咱們這邊也不好繼續拖下去了,儘快談妥,然後商議出兵一事。”
汪閣老道:“皇上,也拖不了多久……”
唐寧擺了擺手道:“昨天明月入宮來見朕,代爲說了閣主的意思,整軍備戰,劍閣願出五百萬兩銀子支持南伐!”
汪閣老等人聽了頓時吃了一驚,他們對視了一眼,汪閣老確認道:“劍閣真的願意出五百萬兩銀子?這可不是小數目,縱然東海城富甲天下,這也是大手筆!”
唐寧點頭道:“自然是真的,這種事上怎麼可能開玩笑!”
竟然是真的!幾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他們倒不是不信東海城有這樣的財力,他們只是震驚於閣主的魄力。
劍閣支持南伐這他們是知道的,雖然他們有些不解,因爲如今天下幾分相互牽制,纔給了東海鎮立足的基礎。
一旦天下一統,東海城也就無法立足了!因爲東海城雖然富甲天下卻不過是一城而已,沒有大軍只有劍閣的高手,終究無法和一個國家相抗衡。
一旦天下一統,東海城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歸順,要麼被佔領,不會有第三種可能。
臥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更何況是這樣一塊赤裸裸的肥肉,誰不眼饞?
縱然明月姑娘是皇帝紅顏知己,那又如何?社稷大事又豈是兒女私情能左右的?這涉及到的是無數人的利益。
所以他們纔不解爲何劍閣會支持大周南伐,但是劍閣突然拿出了五百萬兩銀子這樣的大手筆,他們倒是突然有些理解了,這是花錢買平安?
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劍閣拿出的根本就不是五百萬兩銀子,而是一千萬兩銀子,不過唐寧並沒有全都說出來,他出於自己的考慮暫時隱瞞了下來。
若是一千萬兩銀子一下子都拿了出來,國庫就徹底寬裕了,不是寬裕,而是富足。
難保沒有人打起了國庫的主意,該花銀子的地方花,不該花銀子的地方也花,拿他皇帝當冤大頭啊?這可是明月的嫁妝錢。
唐寧沉聲道:“雖說咱們國庫積累不少,但是誰也說不好南伐到底會是什麼情況,若是速戰速決還好,若是陷入泥潭,那咱們國庫就有些緊張了。”
“有了這五百萬兩銀子,咱們就算壓力大減!劍閣這五百萬兩銀子既算是錦上添花,又算是雪中送炭!”
“劍閣歷代前輩一直不偏不倚,致力於維護中原的和平和穩定。當今閣主看清了神殿的真面目,意識到了神殿纔是天下不寧的根源。”
“毅然決然的推動支持我朝南伐,促使荒族歸順,甚至等天下一統,東海城也歸順我朝,這樣的大胸懷,大氣魄,朕敬仰不已!”
林將軍沉聲道:“閣主乃天下第一高手,以天下太平爲己任,這樣的胸懷卻非常人能比,臣也是敬仰不已!”
汪閣老等人也有些感慨的稱讚起來,唐寧笑道:“若神殿覆滅,南地歸於我朝,那中原幾近一統,東海城歸順真也會欣然接受,朕會優待劍閣,感念劍閣的付出。”
汪閣老等人對此倒是沒有意見,劍閣雖然強大卻是最無需防備的,因爲劍閣強大強大在劍閣子弟的武力。
但是整個劍閣的人才多少?他們不像是荒族一樣不僅個體強大而且人數衆多凝練成軍。
所以劍閣其實是最不需要防備的,他們要是鬧事肯定行,但是要顛覆江山卻根本不可能做到。
汪閣老等人連連點頭,如今劍閣拿出五百萬兩銀子來支持朝廷北伐,那還有什麼說的?別說沒什麼說的,就算有什麼說的,也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說啊。
唐寧笑道:“人家都劍閣都拿出五百萬兩銀子來了,咱們也不能太小氣,讓閣主看笑話,讓荒族的人知道了也不好。”
“趁着消息還沒有流傳開來,明天就和荒族繼續談,再談一天,差不多就答應他們吧,也別在耗下去了!”
有了這五百萬兩銀子,多給荒族點糧草也罷,汪閣老等人都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