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

邢昺《正義》,還引用到嚴植之的一句話,也是在註解這段經文。嚴植之曰:“上雲君父敬同,則忠孝不得有異。”這是講以至孝之心來服務領導、服務於國家、人民,就必定是忠,孝和忠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敬父和敬君都是出於天性的至孝之心,如果對領導的敬意和對父母敬意不同,心就不真了。

某人對領導,見面鞠躬哈腰,畢恭畢敬,領導一呼,馬上“應勿緩”,甚至溜鬚拍馬、獻媚,服務殷勤得不得了,好像對領導很恭敬。回到家裡,不把父母放在眼裡,像大爺一樣,還要父母伺候,對父母都不敬,他怎麼可能由衷的對領導有敬意?那對領導的恭敬,必定是貪榮之心所致。貪榮之心則非忠也,那個心是假心,有所圖的心,自私自利的心,不是忠心。領導在任溜鬚拍馬,畢恭畢敬,哪天下臺,可能理都不理,又拍另外一個領導了,這不是忠。所以忠孝相同,不得有異,是一,不是二。

選擇人才、選擇下屬,企業招聘員工、乃至國家要培養接班人,古人有一個原則,看這個人是否孝廉。如果真正是對父母盡孝的,他必定能對國家、對人民盡忠。因爲忠孝不異,它不是兩個心,是同一個心,對象不同,纔有相上的區別,在心上、理上是完全一樣的;廉潔的人不可能貪污、,這種人就是最好的下屬、接班人。

對父母盡孝,對老師表現出來的必定是至敬。老師在五倫關係當中,雖然沒有特別指示出來,但是老師這一倫是跟君一樣的。所以,以孝來做忠,對老師也必定是忠心,“忠順不失”。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師道,注重學問的傳承,學問的傳承是找傳人,能夠作爲傳人,那必定看對老師的態度,他能夠對老師“忠順不失”,這是證明尊師,尊師的人必定重道,尊師重道是連在一起的,如果他對老師不尊敬,那他肯定對道業也不尊敬,因爲老師是傳道之人,韓愈的《師說》講:“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一個人真正希望學道,學知識,學技術,必定是對老師尊重,才能學到真實的東西。

◎孝親尊師立志聖賢

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像茂森在去年辭掉了教授的工作,後來一直跟隨老師學習,立志從事聖賢教育的事業。

對老師我們常常提醒自己,要“忠順不失”。父母把我們送到老師這裡求學,母親也是千叮嚀萬囑咐,要聽老師的話,所以對老師也是由衷的恭敬。孝親尊師,自然好學,希望多學一點,希望老師多教導一些,所以想自己得到成就那必定是自己存心要正,即邢昺所講“安???之心”,不是“貪榮之心”。如果向老師學習,學這些道德學問,有心將來能夠成名,能夠得到大家的恭敬、讚歎、供養,這是屬於“貪榮之心”,這些心就會障礙我們真正的道業。用心要純真,將來果報必定是真。孔子教導我們“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學道的最終目標就是安百姓,就是能夠幫助世界達到安定太平,這是聖人的理想,真正做到了,纔可謂做到立身行道,揚名後世,這是至孝。

三、君子立德不辱先祖

士章引用《詩經》的一句話結尾:【《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簡單說就是早起晚睡,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父母。“所生”就是父母,“忝”就是侮辱,讓父母受辱。

如果我們不能夠努力的求學、求道,不能夠落實道德,沒有真正做一個君子,心裡常有所謂“貪榮之心”,貪圖自己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搞的是自私自利,貪嗔癡慢,這就讓父母蒙羞了。《弟子規》講,“德有傷,貽親羞”,士章告訴我們把孝心養成,移孝做忠;而爲國家、爲人民服務,還是爲了“安親”,還是純孝之心。這樣必定能夠成爲君子、成爲聖賢,這是孔老夫子希望我們達到的理想境界。

士章第五就學習到此地,請各位朋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

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69章 諸侯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65章 爲下不亂 恭謹事上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見他過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04章 諫諍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95章 尊師敬道 安親立身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應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6章 恩師導引 志存高遠第89章 有智有義 保身保國第96章 庶人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133章 聖治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章 本經概要第239章 聖賢制禮 旨在教化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233章 聞樂不樂 悲哀在心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師學聖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92章 廣至德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護孝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223章 事君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15章 三才(1)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50章 紀孝行第76章 卿大夫第198章 廣揚名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