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

“匡救其惡”,“匡”,正;“救”,止。“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說“君有過惡則正而止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國君也不例外,他有過惡,過是過失,惡是不好的行爲。過和惡怎麼來分?《弟子規》上講“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看有心還是無心犯的這些過失。如果是不小心、不經意的情況下,可能是習性使然,犯的這些過錯,那就叫錯誤;如果是蓄意策劃,有心犯了錯誤,而且經人勸告不肯改的,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錯事,那就叫惡。

君王走偏了,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要幫助他走回到正道上來。“止”是止他的過惡,臣子要幫助他停止犯錯誤,哪怕是忠言相諫會導致國君憤怒,可能會被治罪,甚至被殺頭,也要去勸諫。不忍心看到國君繼續犯過惡,使人民因此而受苦,這種忠心跟孝心是一樣的。

《弟子規》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父母有過失,我們要勸諫,勸諫的時候要注意形式、方法。“怡吾色,柔吾聲”,善巧方便,用輕柔的方式,讓父母能夠接受。“諫不入,悅復諫”,如果勸諫了,他不聽,就等他高興的時候繼續勸。“號泣隨,撻無怨”,他實在不肯聽,自己痛哭流涕,真心至誠去感化,哪怕懲罰、治罪甚至殺頭,也沒有怨恨,“撻無怨”。這是孝!對父母能盡孝,對國君就能盡忠,能夠這樣就是君臣有義。

三、君義臣忠上下相親

經文:【故上下能相親也。】

“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義就好像父母跟兒女,心中沒有隔閡。《尚書》上講“居上克明,爲下克忠”。“居上克明”,在上位的人明白你是忠臣,哪怕你講的話忠言逆耳,他明白你的苦心,他能理解、接受;“爲下克忠”,在下位的人忠心耿耿服務領導,上下之間如父子一樣,所以君臣跟父子,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實際上那一顆孝心、忠心是一樣的。

唐玄宗註解:“下以忠事上,上以義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親。”在下位的以忠來事奉長上;長上用義來對待下級,上下級之間忠義相待。“君臣同德”,“德”,隨順着道叫德,能夠隨順自性的就叫德,隨順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間的忠義實際上與父母和兒女之間的慈孝是同樣的,都是同一個愛心、同一個本善。只是這顆愛心、這個本善,在不同關係上有不同的體現,表現在父子之間就是慈孝,表現在君臣之間就是忠義,“故能相親”,“相親”就是愛心在彰顯,君臣之間情同父子。

◎李善乳主忠義千秋

歷史上有個很著名的“下以忠事上”的例子,即“李善乳主”的故事。

漢朝有位男子李善,忠厚老實,是李姓富貴人家的當家。有一年,李家大人不幸全都染上了瘟疫,接二連三的去世了,只留下一個剛剛出生不到十天的嬰兒,以及萬貫的家財。李家的族人、家丁趁火打劫,把金銀財寶都搶奪一空,甚至還想把李家唯一的香火,這個小嬰兒殺掉、滅口。李善平日侍奉主人忠心耿耿,此刻想到主人對自己的愛護、厚義,覺得一定要幫李家留下後代,爲了避免危險,就抱着這個嬰兒偷偷的出去逃生。

李善逃到深山隱居,自己採野果子吃,飢一頓飽一頓,可是嬰兒需要吃奶,自己是個男人沒有奶水,深山中又從哪裡找奶?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長嘆,難道天真的要絕李家之後?後來他靈機一動,把自己的送到了嬰兒的嘴裡,驚奇的發現,居然有乳汁流出來,於是他用自己的乳汁養活了李家嬌弱的小生命。他們在山裡隱居生活了十年,李善自己耕種、採集、煮飯、洗衣服,又當爹又當娘,對自己的小主人、李家唯一的命脈,既教導又恭敬,希望他能夠德才兼備、重振李家門風。這個孩子在李善的撫育、培養、教導之下,秉承了厚道善良的品格,慢慢長大。孩子長到十歲,李善決心爲主人恢復家業,於是他就領着小主人到官府擊鼓申冤,討一個公道。縣令聽了李善的忠義節操,深受感動,就爲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財產,把當時謀害李家的這些人全部都懲治了。

縣令非常感佩李善的忠義,就把他的事蹟呈報了皇帝。光武帝聽到後,也非常的感動,於是就聘請李善擔任太子舍人的要職。太子舍人,就是教導太子的老師。因爲古來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後,能夠繼承國家社稷,延續千秋家業,所以對太子的培養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請最有德行、最有學問的人,來做太子的老師。太子能夠有聖賢的德行,才能夠使天下太平。李善原來是李家的一個僕人,現在的榮耀,是他自己的厚德感應到的福分。

皇帝也非常器重李善,讓他做太守。李善上任經過李家的墳墓時,卸下官服,換上粗布的衣裳,走到墓園,親自爲墳墓鋤草清理,思慕主人,百感交集。他跪在主人墓前,悲痛難抑,放聲大哭,聞者無不爲之動容。

所謂“上下能相親”,做君主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如孔子所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夠得到上位的以禮相待,爲下的感念主人的厚愛,真的會在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忠貞守義。

四、事君之道盡忠爲國

本章經文最後也是引用《詩經》做結:

【《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段文字出自《詩經·小雅》,用來總結事君之道,作爲臣子如何事君,如何服務祖國、熱愛人民、忠誠領導。

“心乎愛矣”,內心真的愛領導、愛祖國、愛人民、愛自己的事業,這種愛心,跟對自己父母的愛心是一樣的。所以聖人教人,千言萬語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的愛心顯發出來,從孝入手,顯發愛心,能夠愛敬父母,對領導也會有同樣的愛心,能夠移孝作忠,心也真正愛領導,忠誠於領導。

“遐不謂矣”,“遐”,遠,即使在很遠的地方,沒有在領導身邊,沒有機會跟領導說明自己心中對領導的忠誠,但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己心裡藏着的忠誠,有哪一天忘懷?“謂”,說的意思;“何日忘之”,“之”就是心中的愛,仁愛、忠誠。

唐玄宗《御注》:“遐,遠也。”在很遠的地方,都沒有辦法親自報告自己的忠誠,這是“義取臣心愛君,雖離左右,不謂爲遠。”是講做臣子的心愛着自己的君王,我們現在說愛祖國、愛人民。“雖離左右”,即使不在身邊,譬如一個在海外留學的遊子,心裡想着祖國;或者是在外國工作的一個官員、大使、參贊,他內心想的仍是自己的國家;企業的員工出差,能夠常常想着領導,“雖離左右,不謂爲遠”。其實不用對領導訴說,真正有忠心,自然行動上就有這樣的表現,不必言語,而心心相印。

下面“愛君之志,恆藏心中,無日暫忘也”。“愛君”,現在講,就是愛國、愛民、愛領導,這個志向永恆的藏在心裡,沒有一刻忘記。極言心中完全是忠誠,完全是孝悌,這是愛心、本善的顯露。如果盡其一生保持孝悌忠誠不變,也就成就了聖賢的品格。

事君章就講到此地,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70章 居養有敬 病憂??禱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232章 服飾華麗 內心不安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88章 老實順親 成功捷徑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隱微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85章 禮外治身 樂內治心第48章 遊學海外 懷親念親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29章 氣竭而息 聲不委曲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3章 爲報親恩 效法範公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192章 廣至德第28章 開宗明義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60章 地方領導 孝親愛民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33章 聖治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202章 孝悌一理 親親仁民第63章 內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80章 廣要道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第116章 三才(2)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章 孝經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76章 卿大夫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5章 事業有成 孝爲本源第195章 網絡教化 衆生受益第180章 廣要道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58章 媒體工作 治亂攸關第128章 孝治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