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

什麼是誠?清朝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中爲“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時就叫誠,所以心裡面還有一念,這個誠就被破壞了,只有把內心裡的念頭放下,正如佛門經典《華嚴經》裡講的放下妄想、執著,然後才能夠讓自性的智慧、德相顯現,那個智慧就是明察。

《中庸》講:“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所以能夠真誠到極處,至誠,就是內心一個妄念都沒有,更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以及貪嗔癡慢的煩惱,那些障礙真誠的東西,全部都沒有了。在無思無慮處感格天地,這就有感應了。爲什麼感應?智慧現前了。這個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原來被我們的妄想、執著障礙了,現在妄想、執著沒有了,智慧現前了,“誠則明矣”,“明”就是智慧。“明則誠矣”,有了智慧他就會保持他的真誠、保持至誠,而能夠跟天地感通,“至誠感神”,這個“神”也指的是天地,也就是老子講的,他跟天地融爲一體了,他成聖人了。

我們凡人現在要學習聖人,從哪學起?從“誠”下手可以,也可以從“明”下手。《中庸》裡講“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個“自誠明”就是自性本來真誠,自性的體就是真誠,無思無慮,沒有妄想執著,就明瞭、有智慧,這是“謂之性”。“性”是什麼?聖人的本性,也是我們人人的本性,就是《三字經》講的“性本善”,這個“性”就是本性。聖人本性是本體真誠而自然有智慧,因爲他沒有障礙智慧的那些東西,所以就明。你可以從“誠”下手,“自誠”而達到“明”。

也能從“明”下手,“自明誠”,先明而後誠。“明”是什麼?通過學習、教育,我們學習聖賢之道、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古聖先賢的教誨,就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人,明白如何來處理跟人之間的關係、跟自然的關係、以及跟天地鬼神的關係。明白了以後,心也就真誠了,知道打妄想沒用,妄想執著只有傷害,沒有利益。更不會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有自私自利實際上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所以損人利己這句話其實是錯的,損人絕對不會利己,損人只有害己,明白了就不會損人了。明瞭,內心就誠了,“自明誠,謂之教”,教育爲什麼這麼重要?它幫助人轉凡成聖。

所以要祈求跟天地的感應,天地降福佑,“福”就是福氣、福分,“佑”是保佑。福和佑不是說外面有什麼神明在主宰,而是自己內心真誠、有智慧,能夠行善、能夠積德,感應得到福報,這叫做上天降下福佑。實際上,上天在哪裡?上天就是我們的這個心所現的宇宙。心和宇宙是一體的,心能夠向善,宇宙也就善了,所以我們就講天降福佑。這就是“彰”的意思,“彰”就是顯露。什麼東西顯露了?自性的光明。對我們人而言,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顯露了;對於外面的境界、宇宙而言,福、美、善的境界現前了。

這些道理,實際上古人都瞭解,所以通過至誠行孝,得到不可思議感應的故事有很多。《二十四孝》講到不少千古傳頌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有歷史記載的,如果記載失誤,早就有人提出異議了。《二十四孝》到現在,至少是到民國年間都沒有人質疑,因爲是真實的。而民國以來,不到一百年間,很多人就開始提出疑問,懷疑古聖先賢的這些教誨,懷疑古代孝子的感應故事。這是因爲不懂得感應的道理,沒有至誠心,感應不了,不能“至誠感神”,所以就不能理解這些故事。

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4章 持戒有定 學業早成第173章 五刑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05章 公賦充盈 私養不缺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紮根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98章 廣揚名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23章 事君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章 孝經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諧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36章 詳解配天 深體聖意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47章 天子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80章 廣要道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213章 至誠有孝 通曉天地第191章 敬君臣悅 一體相連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15章 三才(1)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聖賢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34章 周朝始祖 棄兒后稷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2章 十一齡童 淺解《孝經》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6章 和諧之道 以孝貫通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197章 師長慈光 至德化人第240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1)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146章 悖德悖禮 招感災殃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