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上行下效 貴在力行

大舜終生都敬慕父母,這是一種至孝的心。而我們要養成這種至孝的心,這種純淨、純善的心,這種真摯的愛心,然後以這顆心對待一切人,就能夠起到感化大衆的效果。正所謂“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因此,教育的成敗,關鍵就在於教育者、領導者自己有沒有做到,做到之後再說。所以這裡是講,要先行“博愛”,然後才能“陳說德義”。如果先“陳說德義”,沒有去行博愛,大家怎麼可能敬服?就像父母讓孩子學習《弟子規》,自己沒有學,更做不到,孩子怎麼可能服氣。

一個父親,知道孩子要準備期末考試,督促自己的孩子說:“你趕快上樓去學習,不準看電視。”這個孩子上樓了,父親就在下面把電視打開,電視的聲音傳到樓上,孩子邊準備功課,邊聽着電視情節,他的心怎麼能安住得下來,可能忍不住還會偷偷打開門,下樓瞄幾眼。所以當父母的,首先要學《弟子規》,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孩子看,孩子才能夠學到真實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讓孩子背的,而是讓父母做的,它好比是一個劇本,父母把這個劇本演出來,孩子就學到了。

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是孔子的行門。孔子說的很多,這六經都是孔子述說的。真正落實,就在《孝經》。所以,《孝經》就是孔子的行門。《弟子規》又是《孝經》的落實,這真是落到了實處。《弟子規》雖然是個蒙學教材,講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事當中有大道理。把這些德行都落實了,《孝經》就自然能夠做到,聖賢也能夠成就。

《正義》的“先王又以身行敬讓之道,以率先之”,都是要自己做個好榜樣,做出表率,先自己做到,自己“行敬讓”,“則人漸其德而不爭競也”。“敬讓”是德,當我們看到領導能夠行敬讓之德,自然就不爭了。領導都不爭,我們還爭什麼?“爭競”就是競爭,不搞競爭了。

“又導之以禮樂之教,正其心跡。”是指用禮樂來教化,用樂正其心,用禮正其跡。這“心”、“跡”是分別對“樂”和“禮”而言的。以禮治身,以樂治心,“則人被其教,自和睦也”。這個“被”是念pī,通“披”字,“被其教”就是蒙、接受這種教化,接受禮樂的教化,自自然然就和睦。對自身而言,身心和睦,乃至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又示之以好者必愛之。”“好”,這是喜好,但也可以當“好(音郝)”字講。我們對善的、好的方面,表現出喜愛,願意去行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人。“惡者必討之”,“惡者”就是不好的,它念“惡(音餓)”念“惡(音悟)”都可以,兩個意思都具有。“惡(音餓)”是不好的,“惡(音悟)”是厭惡,不好的我們就厭惡。“討”,是討伐、批評。通過褒貶善惡,表現出自己的喜好和厭惡,讓人見到以後,“則人見之,而知國有禁也”,人民百姓見到領導不喜歡,知道不好,自然就會收斂,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這是自自然然的禁令,比法律更有效果,這是讓人在心地上建起一道防火牆,人民知道不符合禮法,自己就能禁止惡行、惡的心念。所以禮樂之治,比法治高明。當然,法治還是要作爲輔助,禮治作爲主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

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養孝道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7章 宇宙本體 自性爲道第108章 貴賤尊卑 不患不及第76章 卿大夫第235章 喪親哀慼 真情無僞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33章 聖治第173章 五刑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104章 節用愛親 同胞一體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32章 恭敬老師 尊重道業第206章 怡色柔聲 敬勞不怨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8章 開宗明義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07章 地球興亡 匹夫有責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69章 諸侯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51章 天子博愛 蒼生如己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156章 老萊斑衣 存心悅親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96章 庶人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84章 再三述及 謹慎言行第83章 禮法道德 約束媒體第2章 本經概要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124章 母親垂範 兒子效法第76章 卿大夫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205章 幾諫父母 見志不從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養德第190章 敬兄弟悅 恭行悌道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8章 德爲道相 道爲德體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聖治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1)第184章 政和樂安 政乖怨怒第171章 喪親致哀 祭祀嚴肅第244章 實學活用 如法教化第20章 歷代帝王 首重《孝經》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實孝親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218章 賣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17章 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153章 人子事親 難得誠敬第139章 父嚴遠子 問一得三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82章 言語有失 因果自負第53章 評選孝子 廣推孝行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誠神助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74章 親權處分 治罪不孝第26章 本經深義 解行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