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樂器,箏曲則是綿延兩、三千年而仍具蓬勃生命力的民族樂壇上的一株“長生草”,這得歸因於它不斷得益於民歌、戲曲、曲藝等的滋潤。在民歌中,除旋律之外,最能表現其地方、民族特點的,莫過於潤腔,而在古箏由於其樂器的功能特點,恰恰是最善於表現潤腔的樂器之一。所以,古箏與民歌,由於潤腔在演奏中的潤滑作用,使之成爲了最完美的結合。我在多年的學習、演奏和教學中又深深體會到,熟悉民歌和戲曲中的潤腔對準確地把握各個地方、各個流派特點的箏曲演奏,有很大助益。只有熟悉並掌握各地方的民歌、戲曲的潤腔特點,才能正確地理解作品和箏曲的內涵。
潤腔又稱“加花”,是民間音樂中使曲調變化的一種手法,即在基本曲調上加花音,以增強曲調的華彩,它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體系中的所有潤腔的源頭。從研究民歌的潤腔中,我們得知它是受地方語言(方言)、方音、語音習慣等影響,是爲表達人的情感需要而形成的。
潤腔有多種形式,大致可分爲四類、滑音型;2、波音型;3、迴音型;4、顫音型。而古箏演奏法中,左手的吟、揉、按、顫等技法,恰恰是最擅長於表現這幾種潤腔,這真是天作之合。傳統箏曲按區域特點劃分爲山東、河南、陝西、浙江、潮州、客家等幾大流派,各個流派均特色鮮明,各具風采。在各派和各地方風格、民族風格的箏曲演奏中,都按照不同的需要,運用了不同的潤腔手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或風格特徵。以山東箏曲和《風擺翠竹》和《漢宮秋月》爲例,其中多運用了潤腔滑音型中的快速上、下滑音及顫音型中的大顫演奏方法。
比較而言,南方箏曲以浙江、潮州箏曲爲例,其中多運用了潤腔滑音型中的慢速上、下滑音*顫音型中的微顫以及波音型中的後上波音的演奏方法。
越劇音樂中的箏曲也同樣是多運用潤腔滑音型的慢速上、下滑音,顫音型中的微顫及波音型中的後上波音的演奏方法,如平陽小百花越劇團編排的《拜月記》中的《酒店》一場的箏曲音樂,在短短的幾分鐘裡淋漓盡致地描述了蔣世隆和王瑞蘭這一對患難伴侶在互生愛慕之情,寄宿酒店,月兒高掛的深夜裡,倆人慾相互表達各自的愛情,又礙於封建禮教、婚姻等陋習及蔣世隆身遭不幸不敢高攀的內心矛盾。
近幾年隨着演奏者技術的不斷提高,箏曲新品也不斷涌現,然而現代箏曲的創作也同樣是從傳統中吸取營養,還有很多作品的創作素材是取自少數民族民歌的音樂旋律,其中也不乏各種潤腔的表現手法,現就部分箏曲譜例加以分析
《彝族舞曲》的作者潘妙興老師就是根據王惠然老師的琵琶曲改編的箏曲,他多次深入生活,收集民間樂曲的素材,瞭解民俗、民風,創作這首集民族器樂旋律和獨特演奏技巧於一身的現代箏曲作品。如作品第一段作者運用古箏中的花指,上滑音、揉弦、琶音、括奏等潤腔技巧,使人感到少數民族彝族某居住區山青水秀、景色如畫的情景。
第二段落,用優美的旋律,表現了少數民族姑娘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喜悅心情。其中多用重顫和回滑音等手法。
第三段至第四段,節奏歡快而粗獷熱烈,描繪了少數民族人民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其中以左右手快速大撮和小撮等手法爲主。
通過對部分樂曲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民歌(戲曲)中的潤腔在箏曲演奏中的運用,不但突出了民族特點,而且豐富了古箏在演奏上的表現力。不但在演奏技法上有所突破,而且在作品創作思路上有所拓寬。作爲古箏演奏人員應有較爲豐富的民族音樂語言,除了學習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音樂以外,民歌研究更是音樂語言精髓之研究。多方面增加音樂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開拓視野,面向生活,全面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這是我們每個古箏演奏員的必修課。
以上所述,僅僅是個人在多年的學習、演奏教學的實踐中的一些探索和粗淺體會,實爲拋磚引玉,旨在求得專家、同行們的批評指正,從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