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迎春,小姨帶你出去曬太陽!”半歲的小嬰兒白白胖胖的十分可愛,不但村子裡面大娘大嫂們喜歡逗她,小孩子們也喜歡結隊來看這個可愛的小妹妹。
姚黃剛剛將迎春抱到院子半刻鐘,小可便帶着關念恩回來了。小可即將滿六歲,因爲鍛鍊的關係,看起來如同*歲的孩子一般,再不復姚黃剛剛穿來時那營養不良的小模樣,五官雖然稚嫩,但也長開了一些,且十分精緻,可以預料小可包子長大後一定是一個媲美潘安的美男子。關念恩已經兩歲了,翠花嫂子去年生了個兒子,便沒有太多的精力照顧她。這孩子異常懂事,不哭不鬧,有時候大人忙不過來了,還會幫着哄小弟弟。乖巧的表現讓姚家姐妹很是喜歡憐惜,對其也多了一分照顧。小姑娘很聰明,知道姚家人對她好,對姚家人比對其他村民親近許多,常常跟在小可的後面,成爲了他的小尾巴。
“小姨,妹妹什麼時候能夠同我們說話?” 關念恩拿着鮮豔的碎步做成的布娃娃逗迎春,將其逗得咯咯直笑。小姑娘失望小嬰兒無法叫她姐姐,忍不住問道。
“寶寶要到週歲或者週歲半才能夠說話,迎春現在只有半歲,你再等半年吧。”回答問題的是小可,一副“我什麼都懂”的小表情,可愛極了。
姚黃心中好笑,誇獎道:“不錯,小可說的對。看來小可讀書沒有白讀,爲了獎勵你。今天中午給你做粉蒸排骨吃。”
小可大喜:“謝謝小姨!”
念恩撲扇着大眼睛,羨慕地看着小可。姚黃微微一笑,從荷包裡面拿出兩塊玉米糖分給兩個小孩子。念恩高興地接過玉米糖,立刻將剛纔的羨慕拋到了腦後。
姚黃心中好笑,果然還是孩子。
玉米糖是用玉米碴子磨漿後熬成的。與麥芽糖相似,只不過小麥比起玉米來數量少,價格又貴,做玉米糖自然比麥芽糖成本低。若是在一年前,糧食支援外村的人後,剛剛夠一家人的口糧,姚黃是不會做玉米糖浪費糧食的;也就是今年糧食豐收,外村的人也有了足夠養活他們的食物。姚黃纔會熬了少許的玉米糖給孩子們做零食。
“好消息、大消息、大好消息!” 姚青帶着二虎子幾個半大的小子一路喊叫着跑進村子,叫聲之大,驚得樹枝上的鳥雀飛到半空,遲遲不敢落下來。
“小青,你叫什麼?有什麼好消息?” 姚黃把迎春放到椅子上,讓兩個小的看好她。自己走到院子門口,大聲詢問弟弟。
姚青一幫小子整天閒不住。再加上練了功夫,有了身手。這些小子常常溜到樹林外面打探外界的消息。
“二姐,周朝和夏國停戰了!戰爭結束了!朝廷已經派人來救濟流民,幫他們返鄉安頓了!” 姚青大聲回答道,“姐,不跟你多說了,我們還要把這個消息告訴村長大叔去。”
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姚黃擺了擺手,讓姚青趕緊將消息報告給村長大叔。
村長收到這個消息後,當即將所有外村與內村的村民招集在一起,宣佈了這個好消息。
“朝廷要幫助難民回鄉安頓。你們怎麼打算的?”村長問所有外村的村民。
外村的村民們聚在一起小聲地討論過後,由一個年長的代表發言:“村長,我們不想回鄉了。這裡的環境與生活比我們以前的生活還要好,我們不想離開,請收留我們,讓我們做清水村正式的村民!”
其他外村村民紛紛附和,村長與幾個年高望重的村中老人商量了一下。最終決定把外村的村民收歸村子。於是外村與內村的陣法就不用存在了,姚黃將散佈在村子四周的靈石取出,幻化的大山在衆人敬畏的目光中消失無蹤。姚黃沒有取出土靈珠,清水村依然是一個大的聚靈陣。不止內村受益,外村也得到了少少的好處。莊稼成長迅速,產量是普通田地種出來的兩倍。外村的人收穫糧食的時候被這樣的產量驚呆了,喜悅之下,自然不願意離開清水村。樹林裡的陣法也取消了,不過姚黃只將陣眼的樹木移開一米,若以後再有危急清水村的災禍,村民可以自將大樹移植到陣眼之處,大陣可重新形成。
沒有了陣法的阻隔,村民們能夠自由進出小樹林,他們在樹林外的荒地上重新開闢田地。外村的田地原是內村村民的,內村村民不可能只種村子裡的那一點兒地,多種田纔是農夫的本分。如今田地被外村人種着,內村村民不便一下子收回斷了外村人的生活來源,便將田地出租給外村的村民,到樹林外再開闢幾畝新田地。外村的村民也想擁有自己的田地,也走出小樹林,挨着內村的村民的田地開了新的田地。新開出的田地只是瘦田,不能種稻谷與小麥,衆人只能先重土豆和番薯以及花生,等到兩三年後田地肥了,便可以種其他糧食作物。
當朝廷派出的官員來到清水村外時,看到的就是一副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不像其他村子的人帶着困苦和對未來的不確定,這個村的人每個都充滿了希望,甚至不等朝廷救濟,就自行開始耕作生產。最讓他驚訝的是這些村民各個臉色紅潤豐腴,毫無其他災民瘦骨嶙峋、面色灰暗的模樣。他們是如何逃過這場兵禍的?
官員將疑問藏在心裡面,帶着手下的衙役幫村民們將新開發出的田地記檔,並頒發地契給村民們。村長陪在官員的身邊,聽着官員有意無意地打探村子完好的秘密,心中暗忖,果然讓聞人先生料中了。
“我們清水村能保存下來,多虧村子外面的這處小樹林。“村長做感嘆狀道,”這處樹林原是一處陣法,平時看起來與平常的樹林無異,若遇到兵禍或村子遇到危難時,可移動幾處樹木的位置,陣法立刻就能發揮威力,阻攔外人進入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