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年(1822年),張保仔逝世。
隨着張兄的離去,在香港盤踞多年的華南海盜也漸漸崩潰和式微。
這彷彿標示着一箇舊時代的結束。
海盜問題在困擾香港數百年後,似乎得到解決,步入歷史。
香港人終於可以休息一下,過着平靜安逸的生活。
但,香港人可別想着長休。
因爲上天知道,香港人喜愛上班,即使是颳着十號風,你們的訴求也是上班。
所以,你們休息一下好了,上天又要交給你們新的任務。
由現在開始,一連數章,我們都會談談中英在清中葉至晚清的局勢。
雖然與香港本土未必有直接關係,但對香港近代發展有重大影響。
我們便着墨多一點,大家給點耐性。
反正中英關係的故事也是挺有趣的。
另一邊廂。
我們將鏡頭放到西方世界。
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仍在繼續,大家還記得三百年前葡萄牙曾佔領香港屯門、葵涌等地嗎?那時正是葡萄牙王國的輝煌時代。
葡萄牙出征以後,有西班牙的抗衡。
西班牙與葡萄牙在勢力範圍的劃分上出現糾葛,最終由教宗亞歷山大六世介入調停,非洲、亞洲與南美洲東部歸葡萄牙,絕大部分的美洲大陸、太平洋的島嶼以及當時尚未發現的陸地歸西班牙。
因此,葡萄牙在當時纔有機會一方獨霸香港地區的佔有權。
但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過了三百年後,世界格局已經今非昔比,葡萄牙在世界各地進行探索後得到豐富資源,吸引其他歐洲國家也陸陸續續出海爭霸,爭取殖民地,開闢新的貿易路線。
荷蘭、法國和英國有著航海的傳統,他們的出征,很快便使原來本土狹小而獨霸一方的葡萄牙失去競爭力。
在1588年,英軍扳倒了「在海上所見過最龐大的海軍」的船艦。
這不是我亂吹牛的,是當時的英國評論家這樣說的。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這船隊有130艘船,人員總計三萬多人,陸軍約一萬九千人,總噸位57868噸。
名字頗「無敵」的。
結果仍然輸給了英軍。
就好像是「鐵達尼號」,號稱「永不沉沒」,結果展開首航,亦即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便船底撞擊冰山後沉沒。
西班牙船隊倉皇出逃,結果回到西班牙剩下43艘破船,幾乎全軍覆沒。
這一次的戰敗,再次將海權的控制逆轉,大英帝國即將成爲海上霸主!
「大英帝國在1763年崛起,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和殖民地勢力。」(《至1870年的近代歐洲》)
「1763年,大英帝國就像復興並擴大的羅馬帝國一樣,君臨天下。」(《至1870年的近代歐洲》)
因此,在清中葉,英國的海上事業已經雄厚。
她正在將她的目光投放在清朝。
這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
地大物博、人頭涌涌,是一個做貿易的好夥伴。
英國人發現,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是英國人需要的。
尤其是茶葉,在十八世紀,飲茶成爲英國的一種國民風尚,英國人對茶葉的需求非常大。
因此,英國很希望可以打通與清朝做貿易的門戶。
只可惜,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清朝實施了「一口通商」政策,規定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廣東(指廣州,具體指廣州十三行)進行通商。
你或會好奇,跟外國人做生意有什麼不好的?爲什麼硬是規定只有廣州才能做生意?開多幾個通商口岸不行嗎?現在中國不是跟其他國家做生意賺得盆滿鉢滿的?
原因很簡單,在乾隆帝的角度,八個大字。
「事涉外夷,關係國體」。
其實在乾隆帝實行一口通商以前,中國仍有另外一個通商口岸在寧波。
但寧波此地本來甚少外國船隻停泊,其實清朝也想將與外國貿易中心放在廣州。
但英國爲了拓展業務,便派人到寧波進行貿易。
不去還好,一去,發現寧波的關稅居然比廣州便宜。
故此,商家的想法當然是去寧波做生意,哪裡便宜,就去哪裡。
結果,廣州的船愈來愈少,寧波的船愈來愈多。
清朝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少了船去廣州,廣州關稅銳減,清朝收入下降。
因此,乾隆帝將寧波的關稅提高,希望減少英國船隻到達寧波。然而,英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清朝的意思。
仍然到寧波進行貿易。
「事涉外夷,關係國體」
乾隆帝索性下令把寧波的關口關了,現在只剩廣州一口通商。
英國人不願放棄,派了外交人員到北京與乾隆帝交涉。
因爲在那個時候,一股「中國熱」已經卷席歐洲。
歐洲社會各界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
舉過例吧,1700年,爲慶祝十八世紀的到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居然在凡爾賽宮的舞會裡身穿中國式服裝,並坐在一頂中國式的八擡大轎。
路易十四爲取悅他的情人蒙特斯潘夫人,在凡爾賽宮建了歐洲首箇中國風建築「特里阿農瓷宮(Trianon de porcelaine)」。
1710年,德國在首都德勒斯登設立皇家瓷窯,生產出許多中國風的瓷器。
176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皇家建築師威廉·錢伯斯也在倫敦邱園修建中國寶塔,仿照中國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而建。
因此,英國人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是極高的。
加上,對英國人來說,他們認爲中國君主是一個模範的開明君主,只要跟他們的皇帝說說話,事情就好辦很多。(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所以,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商人來到廣州,奉國王喬治三世命向廣東總督報告:
「因前年大皇帝萬壽未申祝釐,今遣使臣馬加爾尼等將由天津入貢。」
上曰:「準其所請。」
馬加爾尼代表英方,於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六月到達廣州,後一路北上,最終在八月到達北京。
乾隆帝對於馬加爾尼使團的到來滿心期待,畢竟,他們是第一個派到中國向乾隆帝祝壽的英國使團。
但事情未有跟從乾隆帝的如意算盤。
按中國慣例,所有到天朝進貢者都要行三跪九叩之禮,即使他國國王也不能括免。
馬加爾尼見到乾隆,就是不跪。
這也難怪,馬加爾尼心想:我堂堂大英帝國,國力不遜於你們,我怎要向你們下跪?
乾隆帝心想:你們所有進貢國都是我特賞你們來的,所謂「貢者,從下獻上之」,遇見天朝天子的接見,怎能不跪?
總之,就是各執一詞。
馬加爾尼說:「你要我跪也可以,但將來中國派使團到英國,遇見英王也要下跪,你們中國官員看到我們使節團的英王畫像也要跪。」(不是我作的,歷史真的是這樣)
乾隆帝心想:你當我是傻子?
「好吧!朕今天心情愉悅,不用你三跪九叩,你們英國人是怎樣行禮,就照你們的做吧。」
結果,馬加爾尼覲見乾隆帝時如其向英王般單膝下跪。
行禮過後,馬加爾尼將英國國書交給乾隆帝,並贈送了一批國禮,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錶等物。
但乾隆帝看過以後,並沒有多大的興奮,「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
隨後馬加爾尼列了一份清單,希望乾隆帝能夠答應,其中包括,將貿易擴展到舟山、寧波和天津,不再侷限於廣州一地通商。
結果,乾隆帝沒有答應馬加爾尼的要求,並下了逐客令,將致英王的敕書和禮物交給馬加爾尼使團,因馬加爾尼的要求「與天朝禮制不合」。
「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皇帝頒給𠸄咭利國王勅書》)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今爾使臣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乾隆皇帝頒給𠸄咭利國王勅書》)
這是乾隆帝寫給英王的原話,意思即是,我大清什麼都有,跟你們做生意,本來想着跟你們意思意思,我肯開放一個口岸給你們就已經是對你們的恩典了吧,畢竟我們不一定要與你們做生意的,你們不應該得寸進尺,變本加厲,這樣有違我們大清的規矩,你們就應當明白朕的意思!
後人都說乾隆帝傲慢,恃着自己天朝大國,卻無視了西方國家的崛起,造就到後來滿清政府的徹底失敗!
但我覺得這樣說,可就對乾隆帝有點不公平了,畢竟乾隆帝當時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家,有什麼風浪沒見過,他可是兩平準噶爾、一平回部(今新疆南部),兩定金川(今四川西北部),兩徵廓爾喀(今尼泊爾),一靖臺灣,一徵緬甸,一徵安南(今越南)的「十全老人」。故此,他面對英國人來華,也無法想像到英國國力已能及得上天朝大國。
對於老人家來說,有時候就是會陷入「固有性思維」。
結果,馬加爾尼使團無功而返。
由於英國人對中國物品的需求大,在貿易情況沒有改善的狀態下,英國的白銀源源不絕流向清朝,而清朝的貨物如茶葉、絲綢、瓷器則不斷流入英國,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
情況就有點像,現在美國經常說中國的貨品低廉得以進入美國市場,但美國的產品卻無法大量銷往中國,所以特朗普說中國偷了他們的錢財。
總言之,當時英國也意識到這個問題。
所以,繼馬加爾尼使團以後,英國派第二個使團來中國,即「阿美士德使團」,此團於1816年8月抵達北京,面見當時的嘉慶皇帝,改善在華利益。
同樣地,阿美士德使團拒絕向嘉慶帝行三跪九叩之禮。
嘉慶帝也算數了,畢竟他的父親當年也是容許他們這樣行的。
「凡事不必過於苛細,轉失馭外之禮。即五十八年(指乾隆五十八年馬加爾尼使團),亦系將就了事。此一事耳,總之逐回,不如接見之爲事。」(《清嘉慶二十一年英使來聘案》)
8月28日下午,英國使團突然收到嘉慶帝的覲見命令,由通州啓程前往圓明園。
當時阿美士德的馬車只能用4只騾子牽引,使團「騾」不停蹄地由28日的下午4時走到29日的上午5時,歷時13小時。
要知道,當時的路崎嶇難行,夜間在坑坑窪窪的路上顛簸得很厲害。後來,馬車轉入大道上纔有所改善。故此,阿美士德到圓明園的這段路,相當辛苦。
本來,8月29日這一天經歷了13小時的車程,阿美士德可以好好休息一番,因爲嘉慶帝原是說好了在8月30日接見他們。
但,8月29日這一天,嘉慶帝在早上六時半就早早來到正大光明殿等候覲見,阿美士德經歷了長時間的辛勞還未來得及休息,就被清朝官員催上殿見皇帝。
如果是一介平民,能夠覲見皇帝則是何等大事,即使再困,也會硬着頭皮上朝堂去,畢竟是聖上親自接見,是何等的榮耀。
但是,阿美士德並非一般平民。
說好了8月30日就8月30日,怎麼早了一天就見?更何況,我長途跋涉到你這裡來,休息都還未好,你說我如何見?不見!
嘉慶帝也是好脾性,在正大光明殿傳了阿美士德三次,卻得到以下回覆:
「正使不能快走。」
「正使病泄,稍緩片刻。」
「正使病倒,不能覲見。」(《清朝柔遠記》)
好吧,嘉慶帝不能見正使,那就傳令見副使吧。
結果,同樣是收到以下訊息:
「副使俱病,俟正使痊癒後,一同進見」。(《清朝柔遠記》)
好吧,你們一個二個都病倒,那朕就要好好的「照顧」你們,傳太醫!
「回皇上,使團成員並沒有病!」
嘉慶帝大怒:
「中國爲天下共主,豈有如此侮慢倨傲甘心忍受之理!是以降旨逐其使臣回國,不治重罪,仍命廣惠護送至廣東下船。」(《清朝柔遠記》)
好吧,事情至此,阿美士德你滿意吧?
不過,我倒覺得阿美士德並非有心得罪嘉慶帝的,畢竟,他山長水遠來到,就是爲了見嘉慶帝一面,但在面見之前,他或許真的太累了,需要休息,但就是這個休息,就賠了面見皇帝的機會。
不但賠了這次面見皇帝的機會,還賠了永遠的機會。
因爲嘉慶帝降旨:
「嗣後毋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嘉慶皇帝頒給𠸄咭利國王勅書》)
別再來了!你們來了朕反而不高興!
好吧!事到如今,大家可以見到中英關係有多惡劣。
說實話,英國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或許手腕可以更爲圓滑,改善兩國的關係。中國方面,雖然中國皇帝也有讓步,但始終未能脫去「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心態,一時三刻也未能與他國平等相待。
如果當時,阿美士德能面見嘉慶帝,中英貿易關係或許有所改善。
但歷史沒有如果,中英交惡似乎已成既定事實!
因爲,英國人並未有想撤出中國市場的主意!
等著瞧吧!英國的船隊將會登陸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