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神童

王先在凡人世界的唯一一個師父,韓問,就是麓天書院出身的老儒生。如果不是偶入仙道,王先可能也就走上儒生應考,成家做官之路。

王先少年時,從老儒生處學到做人的道理,耳濡目染,對儒學大師和儒家修士,自然倍感親切。

幾人在船頭見禮後,除了那兩名值守修士繼續回視聽倉值守外,其他五人就一起走向巨船的會客倉,圍桌而坐,暢談起來。

這時,王先才知道那兩名亞聖門修士,一人叫肖偉國,築基末期修爲,一人叫舒尚科,築基初期修爲。

兩人是巨船下方經過的城池,大名城的管事修士,肖偉國還是大名城副城主。大名城規模龐大,城主比知州小一級,比縣令大一級,副城主與縣令平級。

王先知道,亞聖門的正式弟子,有不少有正式官職在身。但亞聖門有一個門規,除非脫離亞聖門,否則不能任六品以上的正職,只能任一些副職,七品縣令除外。

這樣,既有足夠的時間負責門內的事務,又能在官場不斷歷煉,造福一方,還不會產生把持朝政,弄權誤國的奸臣。

亞聖門的修行之道,據說就是讀書行權之道。通過讀書,修煉心力,堅定心志,強大元神,通過掌權,服務蒼生,積累民望,修煉正氣。

亞聖門鎮宗之寶正氣功,就是民望越高,對其心懷感念的百姓越多,正氣就越磅礴,法力就越強大。

不知爲何,直到幾人圍桌而坐,王先一直感到,肖偉國自從在船頭碰面後,就老是在打量自已。

坐定之後,大家又客套了幾句,重溫華天宗和亞聖門兩家的師門之誼。肖偉國看出了王先的疑惑,而他自已又確實有些發現,就忍不住和王先攀談起來。

肖偉國問道:“王道長是否曾修過儒學?”

王先道:“少時念過幾年私塾,進入道門後,受私塾先師的影響,又瀏覽過儒門的書籍,對儒學略知一二。”

肖偉國點點頭,和旁邊的舒尚科對望了一眼。他們和在座的其他人都知道,王先在謙虛。

和亞聖門的儒修一樣,凡是修真之人,到了築基期以後,都有過目不忘之能。因此,儒學書籍雖浩如煙海,對修真之士而言,卻是看過即背,儒學功底自然是博大精深。

就象修真之人不屑於和凡人武林人士動手一樣,儒修也不屑於與凡人官場的儒士爭權奪利。

因爲,雙方的識念相差太大,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修行。因此,王先只要看過儒門的書籍,儒學的功底,自然遠超凡人大儒。

當然,能背書,在亞聖門的修行之路上,也只是起步。亞聖門的唸書,不是爲了記憶,而是爲了通過不斷重複的讀書唸書,培養心神之力,滋養元神。

這與佛門把同一部經念一輩子,只爲培養佛念禪意,尋求頓悟,得證大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事情並不止此。

肖偉國又問道:“王道長是否常接觸儒門七寶,筆、墨、紙、硯、書、畫、印?”

儒門,是夏國修真界中,儒修士的總稱,就象王先屬於道門一樣。亞聖門只是儒門最大的頂級宗門而已,夏國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儒門宗門,也有不少儒修。

而儒門七寶,就是儒門修士最常用的七件法器。巧合的是,王先的乾坤筆,正是儒門七寶之一。王先的制符,是以丹砂爲墨,黃紙爲載,製作出書畫結合的符錄。

道門制符師,用筆、墨、紙法器的鳳毛麟角。

道門制符,往往是用沒有靈氣的筆、在沒有靈氣的黃紙或丹砂中,煉入衆多的有靈氣的制符材料,煉製成靈物符錄。

這和陣法師用凡間的織物,加載靈物材料,煉製成陣旗,是一樣的,並不是靈物符錄和靈物陣旗,材料全都是用靈物。

而真正常使用筆、墨、紙這類有靈氣的法器運功對敵的,在修真界,基本都是儒門的修士。

王先能得到儒門法器乾坤筆,用來制符,自然是福緣深厚。

至於用來對敵,王先不是修的儒門功法,用筆禦敵的法術,自然也沒有修煉。

儘管這樣不能發揮乾坤筆的最大威力,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能用到乾坤筆跨階制符的功效,王先就心滿意足了。

王先一怔,應道:“我確曾接觸過這類法器。”

他不想透露乾坤筆的秘密,但對方既然這麼問,必是看出了什麼端倪,便簡短含糊的應了一句,不再細說。

肖偉國點了點頭,又問道:“恕我冒昧,王道長的啓蒙恩師是哪一位呢?”

王先猶豫了一下,答道:“是麓天書院出身的老秀才,韓問。”

回答這個問題,會有暴露家人的風險。但他轉念一想,對方剛纔已知道自已上過私塾,而所有私塾的師生,都是在官府有名冊備案的,沒有備案的野儒生是不能教書的,沒有來歷的孩子也不能入私塾上學。

王先一直沒有改名,以亞聖門儒門至尊的權力地位,要查找塾師和私墊學生的底細,找到王先這個人,應該是沒問題的,凡人世界,官最大。

肖偉國聽到王先的話,張大了眼睛,有點驚訝的樣子,點了點頭,道:“原來是韓秀才的高徒,失敬失敬,難怪難怪。”

王先以爲,肖偉國就是一句客套話而已。一個屢試不中的老秀才,比起肖偉國這個舉人,出身還差了一級,更不用說,還有凡人和修真者之間的天差地別。王先尋思,他這麼客氣幹什麼?不會是消遣我吧?

王先張大了眼睛,盯着肖偉國,好象在問:“何出此言?”誰知,肖偉國如數家珍,娓娓道來的一番話,讓王先大感意外。

原來韓問雖是麓天書院的秀才出身,在年少時,卻是才氣聞名於國。

他十二歲即中秀才,打破了泰天大陸科場十六歲中秀才的最小年齡紀錄,創造了夏國立國幾千年來考中秀才的最小年齡紀錄。先帝當時欣喜不已,認爲天降神童,雛鳳臨朝,夏國必興。

衆臣也紛紛上表,認爲祥瑞降世,國必有慶,各種引經據典,吹捧聖明,歌頌盛世的奏章,更是如雪片般飛來。

總感嘆人心不古的博學鴻儒們,也轉而感嘆雛鳳清於老鳳聲,歡欣鼓舞。於是,帝心甚慰,大慶三天,大赦天下,嶽南州免稅一年。

這件事,事關重大,自然驚動了儒門至尊,亞聖門。亞聖門執夏國儒修之牛耳,負責管理全國應試的修士和進入官場的修士。

一直以來,爲了不驚擾凡人官場的秩序,夏國的儒修之間,都有一些墨守的成規,誰違反,誰就會被羣起而攻,趕出官場,文壇批臭。

其中一條重要的規矩,就是不得超越應試經典,引經據典。

夏國的鄉試、會試和京試,試題內容都限定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這九本書,是儒門最經典的代表性典籍。

但是夏國以儒立國,幾千年的積累,不少本國和外國的博學鴻儒,留下了浩瀚的儒家典籍。其中自有不少真知灼見,基本都引申於四書五經。

如果能記住所有儒家典籍,再摘取組合,應付科考,自然十拿九穩。

因此,不得在四書五經之外,引用其他儒家典籍之言,只可自已自由發揮,是儒修應遵守的科考規矩之一。

這樣,就避免了修士用過目不忘之能,衝擊凡人儒生的科考秩序。自然,儒修們應試,就多了一條與凡人儒生應試相反的內容。凡是筆下之言,小心不要與任何一部四書五經之外的儒家典籍重複,切不可自誤。

第224章 驗符第382章 結盟第343章 噬光第323章 鷹妖第115章 功法第208章 搜索第303章 金人第245章 魔耗第125章 陣法第36章 接近第92章 上天第162章 少卿第141章 門主第300章 元嬰第272章 奪寶第166章 發現第256章 熊二第229章 舒氣第59章 攻陣4第327章 血痰第388章 化神第360章 仙人第219章 圍蟑第365章 小嬰第235章 救主第71章 排名第14章 救援第353章 新歡第73章 查弊第62章 重創第194章 纏綿第127章 師姐第71章 排名第64章 奉靈第7章 任務第77章 七層第300章 元嬰第231章 沙東第112章 師叔第58章 攻陣3第121章 同門第243章 魔謀第27章 逼平第342章 顛峰第45章 護主第176章 符劍第299章 天元第295章 重禮第20章 離開第283章 混戰第91章 龍珠第153章 押送第148章 玄級第167章 施救第196章 羅殺第280章 離火第48章 籌謀第89章 薈萃第107章 奪魁第210章 旋暈第76章 替靈第66章 圍堵第22章 比試第119章 投帖第355章 巨浪第84章 管事第376章 如願第54章 圍捕第17章 拍賣第356章 舊恨第30章 功法第351章 七珠第3章 煉氣第193章 悟香第139章 火符第196章 羅殺第21章 到達第127章 師姐第313章 狐修第259章 擊魔第82章 水龍第2章 仙蹟第233章 漠鼠第201章 殺鬼第227章 獎符第271章 水墨第184章 鬼令第63章 吞併第291章 盯梢第364章 結嬰第58章 攻陣3第215章 木狼第126章 鯨刀第106章 猴菇第234章 沙晶第25章 暗算第144章 神火第87章 內門第313章 狐修第266章 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