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劍意不同三尺劍

北山玄湯身穿白衣,一副書生打扮,來到陳彥至的小院。餘薇和九蓮心中一驚,現在的北山玄湯,和以前真的不一樣了。他能來找陳先生,莫非,他已經練成了浩然之氣?

北山玄湯問道:“老師在家嗎?”

餘薇點頭道:“在。陳先生吩咐過,你來了,可以直接進屋。”

陳彥至提前知道北山玄湯要來,餘薇和九蓮一點都不奇怪。

至誠之道,可以先知。

陳彥至是天仙強者,早已經將至誠之道領悟到了極深的層次,預知北山玄湯要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北山玄湯點了點頭,走進了小院。

餘薇對九蓮說道:“紀寧師弟有對手了。”

九蓮說道:“我相信紀寧師弟一定比北山玄湯更加出色。”

餘薇輕輕一笑,以後,有好戲瞧了。

自古以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紀寧和北山玄湯都是黑白學宮年輕一代的佼佼者。他們兩個總要分出一個勝負出來。

……………………

北山玄湯盤膝坐在地上蒲團上,眼神一片平靜:“老師,我已經練成了浩然之氣。浩然之氣,真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是一切邪惡和心魔的剋星。”

陳彥至笑着說道:“那是當然,不然,怎麼會被稱之爲浩然正氣。你養出浩然之氣的時間,比我預計的要短一些。這說明,你的天賦和心性,比我想象的要好。”

北山玄湯的身上現在有點大徹大悟的韻味。

人就是這樣,一旦回頭,心念轉變,放下曾經的一切,頃刻就能顯現出智慧。

北山玄湯謙虛道:“老師過獎了。我只是用心而已,不懂其他。那篇《大學》真是無上的修心法門。老師,不知道接下來我要學習什麼?”

他竟然開始懂得謙虛了。

陳彥至說道:“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養出了浩然之氣,心中的念頭已正。你現在這樣的狀態,去做什麼,都能有大成就。我能教你的東西,已經不多,以後更多的是需要你自己去探索世界,探索‘道’。我的修煉功法《養生導引術》,黑白學宮裡就有,你去找殿才道友拿。希望你能一口氣修煉到第四層,心境達到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和紀寧的劍心通明,是一個心境層次。

陳彥至不求北山玄湯的能夠開悟,但是修煉到“明心見性”層次,還是有希望的。

畢竟,北山玄湯已經養出了浩然之氣,根基已成。

北山玄湯不急不躁地說道:“是,老師。那我現在就去找殿主拿功法。”

陳彥至點頭道:“嗯。去吧。心中若是有了疑惑,可直接來找我。”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陳彥至這個老師,做得還是比較稱職的。

……………………

北山玄湯找到殿才仙人,要了《養生導引術》前四層功法。養出了浩然之氣,北山玄湯的念頭,可謂是非常純正了。

意念純正,必然可以做到一門深入。過目不忘,就是理所當然。

北山玄湯將前四層功法,看了一遍,就記在了心裡。隨後,將功法還給了殿才仙人。

殿才仙人問道:“記住了?”

北山玄湯點頭道:“是的,殿主。我已經記住。老師有先見之明,他早已經知道我最多隻能練到第四層。後面的三層功法,還不是我現在能涉及的。”

養生導引術的前三層功法,北山玄湯輕而易舉就能練成,但練成第四層,就有些勉強。

殿才仙人看着北山玄湯離開,心中暗道:“北山玄湯拜了一位好老師啊。他算是徹底逆天改命了。只是不知道他將來的成就,會達到什麼樣的層次。”

……………………

北山玄湯只用了一晚上,就將前三層功法練成。到了第三天,他終於練成了第四層。

他的心理狀態,如願以償達到“明心見性”。

能明心見性,北山玄湯的氣質再變,此刻他就一個溫潤如玉的君子,樣子也變得年輕了很多,像是二十來歲的少年。

北山玄湯打開了房門,走了出來。

林叔見到他,連忙問道:“公子,你出關了。”

北山玄湯眼睛明亮,臉上帶着笑意,點頭道:“嗯。出關了。我的心境已經是明心見性。林叔,這兩天,可有紀寧的消息?”

林叔點頭道:“有。就在昨天,據說紀寧領悟了《三尺劍》的一些奧妙。”

北山玄湯一愣,說道:“三尺劍,那可是黑白學宮最頂尖的劍術。很是難練。紀寧竟然領悟了其中的精髓?其實,我對三尺劍,也是很有興趣。只是以前自己的慧根不夠,練不成。現在嘛,我已經是明心見性,心如赤子,倒是想要試一試。”

林叔心中一驚,連忙說道:“公子,你不是練了陳先生的功法嗎?爲何還要修煉三尺劍。那可是三尺劍,實在太難練了。”

北山玄湯道:“老師只是傳了我養生導引術,其他的劍術、拳法、陣法,他不會教我。需要我自己去探索。三尺劍,難是難了點,但我未必就練不成。”

北山玄湯要參悟《三尺劍》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黑白學宮。

《三尺劍》不但在黑白學宮名氣大,就算在整個安澶城,都有着莫大的名氣。

地仙散仙,將三尺劍練至大成,就可以和天仙強者過幾招,甚至能在天仙手下逃得性命。

………………

陳彥至用絲帕擦拭着飛劍。

餘薇走了進來,心神一顫,好像有了一股壓力壓在自己的心頭。

其實,陳彥至身上的氣質依然平和,可是周圍的生物磁場,總是讓餘薇覺得不對勁。

是大敵來臨前的寧靜。

頗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韻味。

陳彥至擡頭看着餘薇,笑着說道:“餘薇,找我有事嗎?”

餘薇說道:“先生,北山玄湯在練三尺劍。”

шшш тt kán ¢ 〇

陳彥至一臉平靜,說道:“哦?那我倒是要去看看。”

三尺劍的難度,陳彥至心知肚明。

修煉三尺劍,不比赤明九天圖容易。

北山玄湯既然打算參悟三尺劍,那麼說明他的心境已經明心見性。

………………

出了小院。

陳彥至站在半山腰的一顆大樹下,餘薇站在他的身後。二人看着下面的練武場。

北山玄湯正在練武場中練劍。

陳彥至暗自點頭,北山玄湯的劍術,不丟不頂,中正平和,和三尺劍的霸道意境,有些不一樣。可是,他修煉的又的確是三尺劍的招數。不能說北山玄湯練錯,只能說,中正平和的“三尺劍”更適合他。

餘薇說道:“先生,北山玄湯的三尺劍,和紀寧師弟的三尺劍,有些不一樣。意境完全不同。可是,他們兩個都練成了三尺劍。真是奇怪。”

餘薇的天賦很不錯,但她都沒有練成三尺劍。

陳彥至說道:“他們兩個的心念和性格不一樣,就算是同一門劍術,其中的劍意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世界裡的主角,他們求道之路不同,意念不同很正常。要是北山玄湯和紀寧的劍術意境完全一樣,那纔是有問題。”

餘薇心中恍然,點了點頭。

北山玄湯一個陰險毒辣的小人,被陳先生逆天改命,培養成了赤子之心,心境更是提升到了明心見性。

北山氏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將來,北山氏家族又會多出一位天仙強者。

第289章 小露一手,消息傳至天神山。第487章 問道菩薩,下個心境是什麼?第272章 倒行逆施,意外來客文總管。第496章 豬妖現形,上門女婿不好當。第404章 魯公秘錄,公主約見去散心。第551章 門戶之見要不得第333章 世態炎涼,回到錢塘遇大盜。第395章 給個機會,父母之過養不教。第455章 最後一擊,誰輸誰贏心清楚。第128章 做個見證第243章 服不服?第32章 我並不是好人第257章 若無其事,還要回去當教頭。第476章 妖孽厲害,靈丹妙藥唐僧肉。第259章 剋扣俸銀,小把戲上不得檯面。第282章 殺絕無神,天門面子也不給。第571章 道家望氣南華仙第142章 我有侍女第406章 猿擊劍法,輸贏早已天註定。第5章 陳彥至的武功第504章 拒絕不了,不貪不嗔心坦然。第204章 念力與飛劍第372章 和氏玉璧,德行圓滿神通顯。第348章 沒出人命,鐵指寸勁很不錯。第558章 未來洛神太美麗第480章 以火克金,順勢而爲剛和柔。第382章 隔空取物,世間真有活神仙。第641章 劍術法術殊同歸第78章 攔截第207章 殺手鐗第431章 再生造化,迴歸武館大轟動。第448章 訓練旁聽,天才光芒不可蓋。第676章 景王妃的兵法謀略第80章 清理門戶第512章 夫人詛咒,少了一劫怎麼辦。第387章 再次入宮,趙倩公主的憂鬱。第339章 兩敗俱傷,許仙你可以帶走。第194章 姑姑要出嫁第521章 赤子之心可培養第653章 實力恢復魂不朽第274章 再見劍聖,大限將至命不久。第51章 暴露本性第538章 位高權重執法者第94章 吹嗩吶的小姑娘第211章 活活打死第641章 劍術法術殊同歸第251章 期限已到,他不會回來了!第664章 是敵是友探底細第685章 姜尚,今天收穫怎麼樣?第82章 東方不敗不會消失第249章 後悔無藥,逃走沒有希望。第581章 洛陽城主陳先生第610章 修身齊家心不同第530章 厚德載物神力猛第85章 會盟第422章 洗髓換牙,天乾地坤見如來。第632章 朝廷聯合調查組第420章 羣英薈萃,猿擊劍術終圓滿。第693章 我師父能傷你,我也能!第314章 牢獄之災,心靈境界非元神。第339章 兩敗俱傷,許仙你可以帶走。第164章 歐陽先生的寵物第25章 養生與殺敵第175章 國師南下第382章 隔空取物,世間真有活神仙。第284章 此人神秘,必須再試探一下。第245章 王道與霸道第506章 脾氣暴躁,菩薩邀請入佛門。第50章 林平之第23章 不知死活的芥川龍一第436章 戰神陸綱,舉辦喪事人未死。第277章 天門駱仙;阻止上山無道理。第18章 花名冊第528章 無間強者終抵達第67章 我需要的是智慧第216章 小青來襲第524章 神王意志不可違第143章 推演屬於自己的功法第384章 傳道解惑,有教無類全隨緣。第132章 華山派無此劍法第73章 增壽十年第158章 深夜不敲門第458章 善意提醒,知識換物兩不虧。第462章 心力對決,誰是第一神念師?第47章 閹了他第614章 呂家有女很兇猛第103章 從小就是冤家第9章 匹夫之怒第16章 納蘭元述和黃飛鴻聯手第8章 夜探沙河幫第542章 知己知彼無勝算第175章 國師南下第305章 縣尊當面,小露一手心不疑。第606章 大哥哥你來遲啦第623章 抱丹之境活死人第263章 武功大成,三拳震退雄幫主。第327章 無奈之舉,不可力敵就智取。第323章 飛劍之道,防護結界誰更強?第712章 師兄弟,堂兄弟。第370章 行路艱難,巧遇老者是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