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起家的地區在幽州,與烏桓等相鄰接;因此,他不斷與這些少數民族的貴族以兵戎相見。
從個人的才能來講,公孫瓚是個能征慣戰、手握重兵的一方諸侯,而且他在武勇方面,也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
《英雄記》描述道:“公孫瓚除遼東屬國長史,連接邊寇,每有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繼之。夜戰,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犯之。”
《太平御覽》中有“公孫瓚與破虜校尉鄒靖俱追胡,靖爲所圍。瓚回師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圍。乘勝窮追,日入之後,把炬逐北。……瓚每聞邊警,輒厲色作氣,如赴仇。常乘白馬,又白馬數十匹,選騎射之士,號爲‘白馬義從’,以爲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當避白馬長史。’”
這裡所謂“邊寇”、“胡”,是指東胡族的烏桓。西漢以來,這支少數民族遷居到現在河北、遼寧一帶的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的塞外。
由於烏桓貴族經常對漢族聚居地進行劫掠,漢族人民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公孫瓚對烏桓貴族的反擊,這是一種正義行動;在不斷反擊烏桓的戰爭中,公孫瓚“厲色憤怒,如赴仇敵”,也是他的“剛毅”性格的一種反映。
公孫瓚最早是郡小吏的門下書佐任上計吏,舉孝廉爲郎,再爲遼東屬國長史、涿縣令。
從任涿縣令開始,公孫瓚奉命統率過三千名幽州突騎出徵,後來又以騎都尉率軍反擊烏桓貴族對幽、冀等州的掠奪;罷兵以後,又以降虜都尉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再以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
在這樣的戎馬生涯中,公孫瓚麾下的軍隊愈來愈多,官職也愈來愈高,勢力越來越大,但越是強大,則跟幽州的其他勢力的矛盾愈來愈大。
事實上在幽州並非是公孫瓚一家獨大,他還有一個頂頭上司叫做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東漢王朝的宗室,祖父劉嘉擔任過中央政府九卿之一的光祿勳。他“初舉孝廉,稍遷幽州刺史”,後來還曾被任命爲三公之一的太傅,是當時世族中的著名人物。
初平二年,在討伐董卓的那段時期,因爲天子被挾持,袁紹和韓馥甚至企圖推舉劉虞爲帝,以代替董卓所立的漢獻帝,由此可見劉虞的身份和地位。
劉虞和公孫瓚共處幽州,兩雄不併立,彼此都在企圖兼併對方。
《後漢書·劉虞傳》說:“初,詔令公孫瓚討烏桓,受虞節度,瓚但務會徒衆,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爲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
實際上,劉虞、公孫瓚之間矛盾很早就出現了,主要原因就是公孫瓚“務會徒衆,以自強大”,作爲一個下屬,他擁有的勢力已經達到了劉虞不能控制的程度。
公孫瓚爲了爭奪冀州跟袁紹在“界橋之戰”失敗後,示弱的幽州牧劉虞在大姓豪族的支持下,乘機向公孫瓚進攻,可惜他最後以失敗被俘結束,公孫瓚殺他的理由即是“前與袁紹等欲稱尊號”。
公孫瓚一舉消滅了劉虞的勢力後,這纔算基本控制了幽州,然而他留下的隱患卻也極多。
劉虞雖死,可是公孫瓚斬殺頗得胡漢人心的劉虞,也使得幽州局勢逐漸失去控制。
在袁紹大軍進攻幽州之前,並無什麼事情發生,可是當戰事剛起,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立刻召集了兵馬打算爲劉虞報仇,並且推舉閻柔爲烏丸司馬。
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
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在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官吏。
幽州後方大亂,這就是袁紹麾下謀士早就料到的事情,而當外族胡人進入幽州大肆攻掠之後,坐不住的就不只是公孫瓚了。
公孫瓚分兵去對抗胡人烏桓,袁紹大軍趁機步步爲營,不斷向幽州的代郡,上谷郡,漁陽郡蠶食而去。
兩軍數次交戰,內憂外患的公孫瓚大軍屢戰屢敗,竟然被逼退到了右北平郡。
幽州共有代郡,上谷郡,范陽郡,燕國,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昌黎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十二郡。
如今幽州的十二郡中,范陽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相繼被袁紹大軍攻陷,而其餘各郡也被烏桓峭王,鮮于輔、齊周、鮮于銀等人率兵攻打,可謂是亂成一鍋粥。
陳重也沒想到看似強大的公孫瓚,竟然會在短短數日內就搞成了這番局面,此時要是還不出手干涉,恐怕袁紹就真的拿下了幽州了。
與陳重想法相似的還有曹操,而且袁紹勢力增大後,受到最大威脅的也正是曹操,所以他比陳重還要心急。
還未等陳重下定出兵的決定,老熟人荀彧就先快馬加鞭的來到了青州城。
荀彧此次前來,也帶來了曹操的親筆書信,信中之意就是兗州和青州兩家兄弟之盟前番合作頗爲順利,這次爲了遏制袁紹拿下幽州,也該共同出兵進攻冀州。
此舉不求徹底攻下冀州,只要牽制住袁紹攻打幽州的步伐,破壞了他的計劃就可以。
若是袁紹繼續揮師猛攻公孫瓚,那曹操和陳重的兩路大軍就假戲真做,直接分食了富裕的冀州。
看罷了書信,問明瞭曹操的意思後,陳重也不是短視之人,當即對荀彧說道:“孟德所言甚是,爲了兗州和青州的安危,的確不能對袁紹之事坐視不理,那就依曹兄所言,雙方共同起兵攻入冀州!”
荀彧在來時就已經判斷陳重會答應此議,如今得到了證實,心中大喜,連忙星夜返回了兗州。
數日後,陳重命張遼和臧霸率領十萬青州軍北上,曹操也派出了夏侯惇、夏侯淵兩員大將,同樣是十萬大軍踏上了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