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輝一愣,愁眉苦臉道:“本莊老弟,你這……你這……不行啊,大明還沒有把公主下嫁到藩國去過,老哥人微言輕,這事可辦不了。”
本莊秀重又塞了幾枚金小判,說道:“那李大人可知有誰可以作數?”
李繼輝連忙收起金小判,笑道:“那當然內閣首輔趙大人了。”
本莊秀重記下名字,陪着李繼輝瀟灑了一會兒。
下午時分,他回到使館,他帶上隨從,拿起一些禮品錢財,總計五千兩黃金,他到了趙府門前,直接拿錢開路。
趙志皋也是剛剛下值回家,遇上本莊秀重上門,便沒有閉門不見,畢竟是數萬兩銀子的事情。
本莊秀重很恭敬地拜見趙志皋,說明了來意,隨後就將五萬兩銀子的禮物送上。
趙志皋看到銀子,沉吟一會兒道:“求娶的公主的事情事不可爲,不過朝鮮國的公主倒是可以考慮的。不如兩個都從朝鮮國迎娶吧。”
本莊秀重連忙感謝。之後幾天,本莊秀重都在帶着銀子拜訪一些重臣。
到了七月十八日,這是一個黃道吉日,本莊秀重帶着岡本秀夫進入紫禁城拜見萬曆皇帝。
紫禁城的模樣驚到了本莊秀重和岡本秀夫,他們見過了武田正信的二條御所,不過比起來還是遜色了許多。
兩人進入大殿內,看到了裡面大氣恢宏,對萬曆的跪拜更是畢恭畢敬,更是說的漢話。
萬曆問道:“以前來朝貢的使者,說他是足利家的使臣,怎麼現在是武田家了。”
本莊秀重回道:“回稟大明皇帝陛下,足利家最後一代將軍已經被武田將軍殿下斬殺在京都。足利家無力統一的亂世,已經被武田將軍殿下統一了,日後騷擾大明海疆的倭寇,將軍殿下會盡心去清理。”
萬曆點頭道:“武田將軍還算是忠於大明的好臣子。”說完這句他不就說話了。
隨後吏部尚書把日本使臣的來意說了一遍,朝堂上立刻炸開鍋,畢竟大明沒有把公主下嫁他國的例子。
萬曆不等朝臣商議就拒絕了。
本莊秀重立刻說道:“求娶大明公主其實只是將軍殿下的奢望,將軍殿下可以退而求其次,求娶朝鮮國的翁主也是可以的。”
說到這裡,趙志皋門下的一個御史出言道:“公主下嫁是不可行的,不過倭國也是一藩國,朝鮮也是藩國,朝鮮的翁主下嫁也是合情合理。畢竟這次倭國朝貢可是表了忠心的,陛下三思。”
隨後一班朝臣出來附議。
萬曆想了一會,說道:“首輔上個摺子吧,派使臣去通知朝鮮李氏一聲。”
隨後,萬曆就起身離開了,之後便散朝了。
但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朝鮮國王瞧不起倭國,辱罵了武田正信派去的使臣,之後大明的使臣過去的時候,朝鮮國王便向大明使臣哭訴。
不過到達朝鮮的使臣可不是本莊秀重這樣的好脾氣,他們在離開漢城的路上殺了幾個平民,結果被義憤填膺的朝鮮平民打死打傷幾個。
消息傳回國內,武田正信大怒道:“朝鮮這些廢物也敢在我面前囂張?出兵!天下各大名都要出兵,我要教訓李昖這渾蛋!”
萬曆二十年,文祿二年九月,武田正信出兵14萬征伐朝鮮,兵員以西日本諸大名爲主。其中以黑田孝高爲元帥,小西行長、前田慶次爲先鋒,九鬼嘉隆,高岡信家爲水軍指揮官,步兵14萬,水軍八千五百人,戰艦三百餘艘,於文祿二年(1592年)九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正式拉開侵略朝鮮的序幕。
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趨明朝邊境。
李昖立刻派人嚮明朝求援,然而大明剛剛打完寧夏之戰,國庫空虛,士兵久經征伐士氣疲敝,不是出兵的好時候。
不過對於朝鮮這個忠心的小弟,特別是朝鮮給不少大臣送來銀錢,於是萬曆皇帝決定出兵援助朝鮮。
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鬆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萬曆二十一年,文祿三年,一月五日,明軍圍困平壤。
平壤城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臺門,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城外有牡丹峰高聳,峰頂駐守日軍兩千人,與平壤日軍形成互守之勢。
日本守軍爲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共一萬六千餘人,配備了最先進的燧發槍。不過武田正信並沒有支援火炮。
明軍輕火器以火箭和屬於火門槍系的火銃爲主(丁酉再戰時明軍才普遍換裝了和日軍不相上下的火繩槍),但擁有大將軍炮等重型火器,其中有射程達數裡的攻城炮一百二十門,另外還裝備了佛郎機炮及其他小型火炮。
明軍主帥李如鬆部署如下:薊鎮遊擊吳惟忠(戚繼光舊部悍將)與遼東副總兵查大受(原李成樑家丁)率軍攻打牡丹峰,另有朝鮮僧兵一部配合;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左軍李如柏(李成樑另一子)、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爲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
日軍主將小西行長部署如下:城內駐守軍萬餘人,城頭設火槍弓箭、滾湯木石守衛;城外牡丹峰駐軍兩千人,列青白旗,設拒馬木,憑險呼應。
回顧明軍與日軍作戰的歷史,不能不提起明代嘉靖至萬曆年間的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曾經在浙江訓練出一支勁旅,爲最終平息日本海盜對沿海地區的侵擾居功至偉,其後,他又奉命在北邊的薊州、昌平、遼東、保定四鎮練兵,使這些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
他還著有《紀效新書》及《練兵實紀》等兵書,對後來的明軍影響很大。
而赴朝參戰的明軍,有北兵與南兵之分,北兵包括來自薊、遼等鎮的官兵,而南兵將士大部分是浙江人,由此看來,無論北兵與南兵,其都與戚繼光有很深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