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羅家倫
19世紀末的中國內憂外患,滿清朝廷的腐敗統治名存實亡。此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放眼世界,尋求變革圖強的方法。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想法驅動下,介紹西方新知識,開辦新式學堂,派遣人員出洋留學成爲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20世紀初年,朝野中的開明官員上書請求在北京設立大學堂,爲近現代教育、文化和思想的開創制造了機遇。京師大學堂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即中國近現代史上風雲聚會的中心。五四時期的風雲人物傅斯年、羅家倫等人都是這一時代機遇所造就的學生領袖。
1897年,羅家倫出生於浙江省紹興柯橋鎮。其父曾任江西進賢等縣知縣,思想比較進步。羅家倫幼年深受其父影響。1911年,15歲的羅家倫進入南昌英文夜校學習,隨後考入上海復旦公學就讀。
1911年,辛亥革命後,蔡元培就任民國教育總長,特別邀請學貫中西的嚴復擔任京師大學堂的總監督,不久改爲國立北京大學,仍以嚴復爲監督。1916年底,蔡元培正式接任北京大學校長,開始對北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917年夏,北京大學在上海招生。羅家倫參加了這次入學考試。據說,當年北大在這次招生中,破格錄取過一名學生。這名學生就是羅家倫。當胡適批閱羅家倫的作文試卷時,激賞地給了滿分,但是翻閱這位學生的成績單,卻發現數學成績得了個“大鴨蛋”,其他科也表現平平。按說,羅家倫的成績沒有達到招考分數線,不能被錄取。但是,招生委員會和主持會議的蔡元培校長在看過羅家倫的作文後,都對破例錄取該學生無異議。就這樣,21歲的羅家倫進入了北大文科,主修外國文學。今天看來,當年負責招生的教授們果真是慧眼識英才。
羅家倫雖然是新潮派人物,卻也常聽守舊派大師
的課。一次,辜鴻銘在英國詩歌的課堂上,大罵學生運動是暴徒的野蠻行爲。羅家倫聽後按捺不住火氣,當堂質問道:“辜先生,你寫的《春秋大義》我們都很佩服。那你怎麼說一套做一套,幫助外國人罵自己的愛國學生,這是何道理?”辜鴻銘先生沒料到會有學生大膽到在課堂上反駁自己,一下子氣得臉色發青,哆嗦着敲着講臺大喊:“當年袁世凱的威脅我都不怕,我還能怕你?”
由此,年輕的羅家倫和辜鴻銘先生之間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一直伴隨着五四運動的發展。羅家倫甚至還給北大校方寫過一封要求辭退辜鴻銘的建議信。而且,這封信最終成爲了導致辜先生最終離開北大的原因之一。
當然,在北大教授中,羅家倫最常接觸的是胡適和李大釗。因爲這些開明、進步的教授給北大帶來了極爲難得的校園氣氛,充滿生機和活力。這種生機和活力,自然是源於新文化運動的朝氣蓬勃,源自兼容幷包的海納百川。這番北大黃金時代的景象,也爲五四運動的爆發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19年,在陳獨秀、胡適的支持下,羅家倫與傅斯年、徐彥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羅家倫當選爲北京學生界代表,到上海蔘加全國學聯成立大會,支持新文化運動。
不久,中國代表團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黎和會受辱。國內傳來消息,美國威爾遜總統答應日本提出的無理要求,由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利,舉國震怒。
5月4日當天,北京的十幾所學校數千名學生在天安門集合,預備遊行示威活動。在遊行中,羅家倫被推選爲三位代表之一,到美、法、英、意各國公使館遞送書面意見。學生遊行隊伍沿路散發許多傳單,其中最重要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即由羅家倫起草。這份宣言是“五四”那天唯一的印刷品,它言辭錚錚地提出了“外
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
5月26日,羅家倫在《每週評論》上發表了《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這是“五四運動”這一名詞的第一次提出,並沿用至今。文章中,羅家倫指出,此番學運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存亡:第一,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社會制裁的精神;第三,民族自決的精神。
此時的羅家倫不過是一名23歲的青年學生,卻能具有如此敏銳的視角和崇高理想,可見其不愧爲當時北大學生中的佼佼者之一。
1920年,蔡元培向南洋菸草公司籌得款項,親自選出段錫朋、汪敬熙、羅家倫、康白情等優秀畢業生,送至美國留學深造。
許多年後,羅家倫在回憶起五四運動時,對校長蔡元培多有敬仰讚美之詞。他說:“蔡先生是我心悅誠服的先生,不僅是學貫中西的淳儒和通儒,更是具備‘溫良恭儉讓’所有美德的君子。”
1920年秋,羅家倫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後又去英國倫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學習。1926年歸國後,羅家倫立即投身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民國年間,他曾先後出任中央大學,清華大學校長之職。1969年12月25日,因肺炎、血管硬化等併發症,羅家倫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年72歲。
羅家倫於1917年進入北大,從此嶄露頭角。從現代文學史上的新文化運動和《新潮》的面世,到轟轟烈烈的五四學生運動,羅家倫可謂是當仁不讓的主角之一。他在北大期間,所接觸到的進步與守舊思想的交鋒,開明和頑固人物的爭辯,幾乎涵蓋了那個時代所有的歷史線索。羅家倫成長的時代,正是中國遭受歷史上空前的變革和震盪的時代。他作爲一名站在風口浪尖上的弄潮青年,盡情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華和追求。從這點來說,羅家倫是幸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