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一個藉口(求訂閱)

吳襄自從向崇禎皇帝獅子大開口後,就發了親筆書信給吳三桂。叫兒子按兵不動,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好處不賣力。

而吳三桂在歷經了16年冬季裡被清軍包圍在寧遠城,後者又再起兵馬直逼山海關前的一事後,就十分的想要撤退去山海關。

後者可不同於寧遠城,小小的寧遠城可以被清軍團團包圍,多爾袞若是做好了充分準備,完全可以像之前的錦州之戰一樣,圍而不打,把吳三桂整個‘圍死’。

據他所知,朝廷手中可沒有第二支九邊精銳能再來一場救援寧遠的“鬆錦決戰”了。就是說,只要寧遠城被圍,吳三桂和他手下的關寧軍就會落得外無援軍,坐守孤城的境地,這是死路啊。

而山海關呢?卻是北倚崇山,南臨大海,響噹噹的天下第一關。

城高四丈有餘,即高且厚,橫面也不大,山海關總兵高第更是對其唯唯諾諾之輩,大軍退往山海關,五萬兵馬猥縮一團,清軍便是傾力來攻,吳三桂也是不怕。

故而,在十七年新春之後,吳三桂等待的並不是京城的調兵詔書,甚至不是百萬兩銀子,而是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寧遠的命令。

時間進入到三月裡,他先得到賜封的喜訊,當然感到高興。他以33歲之盛年得封平西伯,這在他的仕途上無疑又是一個重大的突破,縱覽成祖之後的大明二百年江山,以如此小的年歲就以功績而得封爵爺,吳三桂也是獨一份了。

彼時,他心中真的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

然而,在他短暫的興奮之後,就不能不想到,崇禎這次破格優賞意味着什麼。他憑自己多年的經驗,意識到崇禎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處。再深入一層想一想,他就感到朝廷形勢怕已經變得十分嚴重起來,已到了十分危機的程度。否則,崇禎怎麼會突然把“平西伯”的賜封加到自己身上?

他身居遼東,封號不加“平遼”、“徵遼”字樣,卻加了“平西”兩字,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準備打西邊的民軍嗎?

果然,吳襄的加急文書送到來,吳三桂才知道京城所面臨的危局,更明白這次加封的範圍之光。

待到崇禎特使太監星夜馳至寧遠,向他下達了徵召“勤王”的旨意。吳三桂更是明白的不能再明白,當即拜詔,感激皇恩浩蕩,直言不敢有怠慢,立刻部署撤離事宜。與此同時,總督邱民仰已經奉命出關,督率關外寧遠軍民入關。

吳三桂所部兵馬四萬,用邱民仰的話說,就是上下皆耐搏戰,而夷丁突騎三千,尤驍悍。再有左右遼民不下十萬。如僅是撤軍,自然容易,但還要撤走當地百姓,就麻煩多了。

別看吳三桂話說的很好聽,他的部屬多系遼東人。根本不可能丟下親眷鄉鄰,自己拍屁股走路。

吳三桂不能不爲他的部屬們着想,因爲這關係着軍心士氣,自然是要把寧遠及其附近的百姓民衆統統遷入關內。對他來說,這纔是最關鍵的事宜。至於京城,那裡的形勢再是緊急,再是刻不容緩,也要放在腦後。

用兵備道張斗的話說,那就是“遷延不即行,簡閱步騎”,動作是不緊不慢,待到撤離諸事完畢後,時間已是三月中旬。

崇禎帝的旨意到的時間雖然晚了,可並非是不可能的。就像當年袁崇煥馳赴燕京解後金兵之圍那樣,擇選精銳,親率他們兼程疾馳,也是能夠及時抵達燕京的。但他僅以部分步騎先入關,他自率精兵殿後,隨百姓緩緩行進,並不急於進兵。

氣的張鬥破口大罵,卻也無可奈何。

吳三桂行動緩慢,如是爲護衛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襲擊,不能疾行,也不無道理。可事實並非如此。清兵去歲冬季裡發起攻勢,雖破了幾個小城,卻很快就撤軍,沒有佔領。因爲這幾個小城處於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滿清擔心腹背受敵,寧可棄城也不派兵據守,僅對寧遠保持着軍事壓力,時加偵探。

這次寧遠軍民撤離,一路上就沒有受到清軍的追擊,而是任其離去的。

吳三桂如此做,純粹是有意拖延時間,不願意頭鐵的去撞牆,而是想讓鄭芝龍軍先行燕京城下與大順軍一戰,而後坐收漁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實力不受大損失,又能分享“勤王”之功。

以至於人帶着兵馬進到山海關的時候,時間都是三月十六了。

這個時候他才收到了吳襄的最新急報,還收到了崇禎帝的手諭。

真的是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因爲啊,他根本沒有想到崇禎帝會遷都南下。

得知這一消息後的吳三桂整個人都懵逼了。

這皇帝跑路去了南都,朝中的文武大臣和勳貴皇戚都能跟着,鄭芝龍軍也能一起跟着,那麼他們關寧軍也一樣能跑路嗎?這根本不可能啊。

吳三桂腦子懵懵的,他沒想到自己只是耍了個小聰明,準備晚到幾日,就把自己與大明朝的緣分給耍沒了。

是的,沒了。

他在接到崇禎南遷的第一瞬間裡就意識到,自己與大明分道揚鑣的時候到了。

關寧軍離不開遼地,他也離不開關寧軍,那麼就只能一起離開了南下的崇禎皇帝了。他不可能只帶着少少一些願意追隨他給大明朝賣命的人跟着皇帝跑去江南,而將關寧軍大部丟在山海關。

吳三桂從沒想過自立。

看看當今天下,自成體系的左良玉和鄭芝龍,每個人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左良玉盤踞於湖廣,鄭芝龍人在閩地。他們或是錢糧無缺,或是有籌集錢糧的地方,可吳三桂和他帶領的關寧軍,戰力雖然很強橫,但一個錢糧問題就死死的卡住了他的脖子。

與已經成爲軍閥的鄭芝龍、左良玉相比,吳三桂只能是一個大兵頭。而這也是明廷對關寧軍的信任始終高於鄭左的最大原因。

但是,兵頭也好,軍閥也罷,二者都有一個相同的共同點,那就是軍隊最親,軍隊最好。死死地把握住一切軍權是他們的潛意識。

現在,擺在他眼前的只剩下兩條路,一個是李自成,一個是關外的滿清。

吳三桂撿起了李自成與多爾袞的來信,一番比較,一番考量,一番深思,心中實則已有了答案。只是他還需要一個藉口,一個妥帖的藉口……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清危險了第二百五十七章 鄭森與鄭平第二百六十章 桃源生活(求訂閱)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人志士’第四百一十九章 死到臨頭還不知第五百七十三章 別無選擇!第二百五十一章 復仇的吶喊聲(求訂閱)第一百零一章 殺賊第五百三十五章 選家還是國?第二百八十八章 向南,向南——第二百八十九章 大明危矣第一百零二章 萬勝!第一百四十九章 是南遷,南遷,還是南遷呢?第九十五章 揚眉劍出鞘第三百七十四章 朕必須把秘方拿到手——第四百八十六章 娛樂大衆第四百七十章 虛頭巴腦的表面功夫第二百四十七章 興風作浪,功成身退(求訂閱)第三百一十三章 熱刀子插進豬油裡,輕鬆的很!第五百四十八章 試炮場,趙構教子第四百五十六章 海東總管番外3第二百零七章 瘟神施法了(求訂閱)第五百四十九章 水藍星牌蛋糕第一百一十七章 下澎湖第五百二十章 不肖子孫第二百零九章 戰盛京(求訂閱)第二百一十一章 範永鬥範大人(求訂閱)第三百一十九章 癡心妄想第一百九十八章 啥是壕無人性(求訂閱)第三百六十二章 直取趙構!第四百一十章 農民和商人第四百九十九章 錢不值錢啊第三百一十二章 殺不盡的南蠻,打不完的炮第二百零八章 忠心的好奴才(求訂閱)第二百三十四章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第二百二十二章 孩兒請戰(求訂閱)第二百九十八章 氣昏崇禎第三百七十三章 汴京城外的天雷第三十八章 鳴金第二百二十八章 鄭芝龍“傲”出了一個新境界(求訂閱)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爾袞的得意第四百八十七章 落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家族のために……第四百八十四章 過年第三百二十章 老子這纔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第五百三十七章 趙官家的雄心壯志第二百四十六章 報紙和奏疏第三百零一章 白撿了個大功勞第三百七十二章 耿南仲獻策第五百六十章 希望第二百九十一章 北復中原一場空第三百六十三章 破賊,殺虜!第一百二十三章 進兵島南第五百四十七章 鑄炮第三百九十一章 無可奈何第二百七十八章 邯鄲來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範永鬥範大人(求訂閱)第五百零五章 高昌第三十四章 陷阱第二百七十章 太嚇人了第二十七章 倭兵第九十四章 漢奸(求收藏)第五百六十九章 沉翳第四百七十九章 憋屈,很憋屈第五百八十五章 齊國第二百五十章 西班牙人的血第二百一十五章 天主要靠韃靼人(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八章 崇禎十七年第三百七十一章 趙桓的腦補第二百九十一章 北復中原一場空第二百五十五章 士紳之敵,士林之敵第五百六十章 希望第五百五十九章 太子與太上皇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舉而多得第四百三十六章 皇商第二百零三章 南明怕是不成的(求訂閱)第一百八十一章 李自成的‘王者’馬甲能保住嗎?第二百六十六章 中原有此帝王,真我大清之福第四百零一章 仁義之王第四百一十章 農民和商人第四百六十六章 小兒輩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務員,筆帖試(求訂閱)第五百七十三章 別無選擇!第四百四十八章 安定,朔方第五百六十一章 斷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城費·續(求訂閱,4/10)第一百八十章 多爾袞:我不想當八旗罪人第三百五十五章 應天奪權第四百一十一章 攻城第四百四十一章 買命錢與賣命錢第四百七十五章 父子談第一百零一章 殺賊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舉多得的‘裡應外合’第四百零七章 士大夫的苦日子真的要來了第五百六十一章 斷後第二百四十章 安全第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前腳抵京,後腳攤牌第四百零六章 信使秦檜第三百三十七章 是非之地不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