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看着眼前這很普通的情景,聯想這茶道里面的裡面的很多細節,對於奇門的異界的方法,很多人都不太瞭解,異界和結界的性質是非常不一樣的,通過精神力扭曲空間,然後封閉一處場所,一本來說不是太難的問題。
但是要創造一個完美的空間,裡面一切相互制衡,花草生態幾乎都是獨立於這個空間的,而時間更是要獨立這個空間,這就可以說是個獨立的異界,超出了平行空間的理論,一個完全不受歷史條件和各種因素影響的空間。
至於裡面生物,這就很難說,不同的空間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異獸,很多外界帶進來的動物也許會發生變異,但是獨立創造生命的能力那就是太高深了,幾乎沒人能做的到,汪洋連想都不敢想,如果這有這麼牛叉的人物存在,那簡直太神奇了。
但是說到茶道和空間的變換,汪洋一時間還真想不太明白,眼前的一切明明的真實的,而天眼確能看到另一番景象,他原地走了兩圈,然後看着藍小欣說道:“藍姐你能給我講講茶道的精神嗎,你們奇門的人對茶道都接觸的很深吧,我是個只會牛飲的人,還真不瞭解,你趕緊給我講講。”
藍小欣一下子楞了,半天才反應過來,說道:“你這突然怎麼想起喝茶來了,難道這地方有什麼蹊蹺嗎,不過我能力雖然不行,掄起茶道這門國學還是難不住我的。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爲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爲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爲新茶、甘泉、潔器爲一,天氣好爲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爲一;反之,是爲“三不點”。明代爲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爲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爲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
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鬆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
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臺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
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
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薰陶德化。”
汪洋聽到環境的的時候不由得一愣,鬆間竹下,小橋流水,而自己眼前這一幕還有點這味道,他眼睛一亮,難道小橋流水中的存在着某種特定的規律和異界嗎,往往是最安詳的景色纔會有更深的意境,所謂的意境其實就是內涵。
而奇門風水中,似乎有庚+癸:庚+壬、辛+戊、戊+丙丁+癸、癸+丁,
戊+戊。而不同的規律變化也不同,難道真的要憑藉奇門的方法用心去感應嗎,如果簡單觸摸分析,然後慢慢的超出自己的五感,用六感真實的接受另一番風景是不是就成功了呢。
汪洋心裡這些想着,但是並沒有讓藍小欣聽着茶道的講說,藍小欣還在不停的講着:“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
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着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爲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而道家的學說則爲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正因爲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着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着迴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小欣正在來回走着興奮的講着茶道,但是一轉頭,發現汪洋竟然一下子不見了,他的身上的精神力也一下子消失的無影無蹤,這着實把她嚇了一跳。
而再說汪洋,他剛纔聽着藍小欣的講說,然後把心境完全平靜起來,然後在意識面開始不斷的把眼前的景色的否定,按照難道里面傳承一步步的去認真的聯想,慢慢很快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他開始向前面金色的大湖走去的時候。
他發現很快周圍竟然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而遠處景物也變得非常不一樣了,自己完全已經離開了動物園,而藍小欣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