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測三圍(上)

晚飯很快就準備好了,這大臣比較多,菜色卻還是普普通通的幾樣菜,倒不是楚國連這點錢都捨不得花,古訓說得好啊“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整天七個盤子八個碗的上菜,馬雲怕自己會越吃嘴越叼,倒不如像現在每次菜色雖然不多,可是每餐都能換換花樣,既節約了成本,又不會千篇一律,讓人厭煩。

馬雲雖然隨和,可是應有的君臣之禮,他卻是不會輕易破壞的。馬雲就在御桌上面用餐,而大臣們則是每人身前一個小方桌,一個小板凳。等馬雲夾了第一筷之後,這些人才開始用餐。和大王吃飯,對他們來說,當然是一種榮譽了。不過這飯吃起來,卻多多少少的有些彆扭,一邊吃還要一邊注意馬雲的進度,吃得太快,狼吞虎嚥一般,在這麼多大臣面前可就出了醜,可要是細嚼慢嚥的,等馬雲吃完了自己才吃了一點點,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大臣們心中有顧忌,馬雲吃着也不爽,他吃飯喜歡邊吃邊說,可是這些重臣在這種場合,講究這個“君子食不語”,這麼一來,整個飯局就冷冷清清的。

好不容易吃完了飯,漱過了口。馬雲他們繼續來商議,如何使用李唐文人的問題,在這個命題上爭論依然是存在的,只能等馬雲來乾剛獨斷了。在江南士林裡有常夢錫這樣的直臣,也又馮延巳這樣忠心的佞臣,可是,像樊若水這樣的鬱郁不得志也很多,像鍾謨這樣投靠楚國的人,想必也不會少。面對這種情況,一棍子打死,顯然是不妥的,畢竟這讀書人說起來氣高,可100個人裡面,個人都是希望“學而優則仕”,剩下那個人卻是因爲學的不好,心裡想的是學習不好,能不能也當官啊?至於田野隱士,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隱士的,必然是受到一些挫折之後,仗着家裡有兩畝田,地裡有兩頭牛,生計不用愁,牛脾氣一上來,這纔回家逍遙去了。

可是廖居素這樣的案子,倒也不可不防,畢竟人心隔肚皮,李景父子的表面功夫有做得很好,基於這種考慮,馬雲也聽取了徐仲雅的建議,在江表、淮南把縣令分步驟分階段的進行對調。

接下來,則是開始討論如何“開科取士”的問題了,只有開科舉,才能將江南的士子漸漸的吸引過來。\\\\過去的楚國一來是極度缺乏人才,二來馬雲又是長期在外作戰,對這科舉考試,也就基本聽取了大臣的建議,按照大唐朝的制度,將這科舉分爲兩個階段州縣考試(解試,中了的叫舉人)、禮部考試(禮部試),這州縣考試的人員,要求比較鬆,只要是讀書人都可以參加,而禮部試的考生來源,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解試的鄉貢(也叫舉人),第二種考生則是在馬氏學堂畢業的士子們,通過禮部試之後,考生們則在各部門行走,也就是在各部門實習,過了半年,將接受吏部的考試,合格了這考生就可以轉正,正式變成大楚的官員,這叫做選試,如果不合格則繼續行走,三次不合格,就只能下放到州縣擔任錄事參軍這樣小吏。也就是說通過了禮部試,肯定可以當上吃喝不愁的公務員,可是到底是官、還是吏,這要看吏部的考試結果了。

現在馬雲拋出了一個新命題,“三級考試”。對於馬雲來說,這個三級考試,他是非常瞭解的,而且他一直以爲這科舉就是三級考試:解試、省試、殿試,可是沒想到這“三級考試”其實是在宋代形成的,宋代之前流行的是“二級考試”,不過,當時楚國的國際環境惡劣,馬雲心思全放在了軍隊建設上去了,這“二級考試”年年都有,可是他只參加了兩次,這還是百忙之中抽空參加的。現在形勢不一樣的,李唐雖然被滅了,可楚國已經是精疲力竭,兩三年之內,再也沒有發動戰爭的實力了,再加上北方的中原,雖然混亂,可軍力強勁,絕對不是像李唐那樣隨便兩下就能解決的。於是,楚國由瘋狂擴展期,不得不轉入持續發展期,一方面收斂人心,一方面積糧備戰。而這個收斂人心,主要指的是收攏讀書人的心,至於老百姓,只要讓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是很容易擺平的。

再加上二級考試有弊端,“師長、門人”的說法不脛而走,誰是主考官,那麼這一科的考生,都變成了他的門人。在這馬雲心裡是犯忌諱的,這不是變相的拉幫結派嗎?於是,馬雲就準備將“二級考試”,變成“三級考試”,加上殿試這一關,如果殿試成績比較好,則可以直接授予官職,不需要進行吏部的考試了。這樣,考生不就成了“天子門生”了嗎?

衆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人已經很敏銳的從“天子門生”這句話裡面,體察到馬雲對“師長、門人”這些說法的反感,他想把所有的官員,搞成自己的學生。大臣們眉頭微蹙着,想着辦法趕緊和那些“門人”撇清關係。而有些人則只是思索着“三級考試”的可行性,範質就站出來問道:“這省試和殿試,有沒有時間關係啊,畢竟省試和殿試都在金陵舉行,如果兩者相隔時間太長,會造成考生的困擾,不回去吧,金陵花費太高,回去吧,這往來又耽擱時間。”

馬雲一笑:“殿試就放在省試的後面,恩,相隔2天吧!”

“那殿試不及格的人,應該如何處理啊?”徐仲雅問道,畢竟是考試,總是要有及格率的問題。

“不及格,恩,有兩種選擇,一是進州縣的衙門做個刀筆吏,二嘛,可以繼續考試啊!”馬雲隨意的說道。

“那麼州縣的刀筆吏,是不是一定要通過省試呢?”徐仲雅繼續問道。

馬雲和羣臣就這麼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討論起來。從考試的內容開始,到考生的工作安排,一步步仔細的研究了半天,最終終於確定下來,這考試三年一次,解試在前一年的秋天舉行,而省試則是過了年的三月一號舉行,殿試則在三月十號舉行。

至於考試的內容嘛,粗分是文武科,文科則分爲進士科、明算科、博學鴻儒科、明識科四類,進士科考的是策論,無非是經義和實務,就是考對儒家經典書籍裡面詩句的認識,而實務則是考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說白了,都是寫一篇議論文。而明算科,則是考得經濟學,計算工程造價,財政收支平衡;明識科,考得是物理學,畢竟楚軍現在的攻城設備都要考這些工匠一類的人來改進,這也算是給他們一個進入官場的機會,而博學鴻儒科則是對準那些山野隱士的,那些人仗着吃喝不愁,倚老賣老,讓他們參加進士科,恐怕這些人邁不開面子,至於明算科、明識科,這些老傢伙十有**是不會的。而且這麼大的名氣,萬一考試不合格,這……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給砸了嗎?開博學鴻儒科也算是馬雲對隱士們的一個面子了。不過,馬雲對這些個隱士也不太熱乎,一副愛來不來的樣子。在馬雲看來,這些人隱居起來,一般分爲兩類,第一是不合流,被主流給排擠了,第二類則是極聰明的人,隱居起來或明哲保身,或等待時機,這種人自視甚高,一般的小官職都看不上眼,可大楚現在的重要部門都有人來,而且自己用起來還很順手,沒有必要替換。

至於唐代很重要的一科:明經科,則直接被取消了。原因則是因爲馬雲覺得明經科沒用。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而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唐代就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說白了,這明經科就是背書嗎?現在的大楚可是蒸蒸日上的和諧社會,講究的是發展,是創新,這隻會死記硬背有什麼用處啊。

接下來,衆人又談論了科舉作弊的問題。

馬雲一下子興奮了起來,他有實際經驗啊。當年馬雲讀大學的時候,作弊就是家常便飯,沒辦法,不作弊得不到獎學金啊。再說上大學不作弊,那隻能說明這個人沒有集體榮譽感,不團結。大學生一個重要的素質就是團隊精神,這作弊就是團隊精神的表現啊,放哨的,傳紙條的,舉手吸引老師注意力的,各按其責,通力合作。另外學校的政策也變態,不作弊分數就低,分數低了學分績點不到,就拿不到學位證,就只能找老師繼續考試,物慾橫流的時代,老師多忙啊,哪有空再給本科生出什麼卷子啊,所以,老師也希望學生一次性通過,監考的時候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不作弊的就成了傻帽了,馬雲傻嗎?當然不傻了,作爲經常的獎學金的人,他還頗有心得。

第114章 刑部大堂(上)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191章 被欺騙第94章 再見陳傳第19章 棄子第6章 軍事改革第127章 買賣23第1章 稀裡糊塗的穿越第46章 三戰石守信第132章 刺殺第150章 當皇帝了(2)第15章 首富第46章 蜜月第11章 周娥皇第147章 奇怪的案件2第49章 血戰黃土鎮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39章 決策(2)第6章 尋找聖人子孫第67章 疑兵第209章 半個月時間第74章 算計第75章 置之死地第64章 交州第124章 敲定買賣第75章 置之死地第138章 你有事了(1)第5章 觀兵第53章 圍困汴京第27章 物價暴跌第13章 出使第30章 往事如煙(下)第116章 備受爭議的戰爭第211章 隴州第139章 重新謀劃第57章 霹靂火彈第74章 在天願爲比翼鳥第108章 對策第29章 往事如煙(上)第129章 不要出門第80章 議徵安南第33章 發行國債第50章 家書第184章 奔襲第32章 封州之戰(中)第131章 盡用楚人?(7)第118章 李唐猝亡(2)第44章 三使南唐(5)第73章 斷頭臺第22章 吊睛白額虎第11章 三個人的交頭接耳第111章 決策第4章 人心難測第27章 孤注一擲第34章 來之不易的晚餐第113章 孫晟來訪(3)第121章 咕咕雞莫漢摸的第185章 追擊第49章 巧取雄州29第124章 水火不相容第55章 失蹤第23章 入貢第58章 直搗興王府第135章 潑髒水2第48章 江湖節度使第199章 追擊第87章 援兵3第7章 契丹滅晉(下)第44章 10萬兩白銀第18章 血戰(一)第66章 翻臉第89章 鬥嘴第77章 無利不起早第91章 陪太子讀書第83章 豫章行(六)第135章 潑髒水2第33章 入蜀(2)第109章 峰迴路轉?第8章 把柄第113章 孫晟來訪(3)第143章 等待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第7章 暖煙閣第9章 倡議北伐(下)第67章 徒呼奈何第70章 一錯再錯(上)第27章 孤注一擲第23章 入貢第85章 潞州第68章 結義第9章 陷害高行周第110章 夜宴(一)第136章 刺殺連連第163章 調兵遣將第115章 大江之爭第23章 曹氏父子第42章 趁火打劫第9章 長沙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