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反了?反了!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有人造反了,造反的人是個鹽販子,名叫王仙芝,不是黃巢。

據說黃巢也參與策劃了王仙芝的造反工作,但並沒有和對方一起舉起義旗,黃巢的加入要在半年以後。

我們有理由相信黃巢在利用半年的時間進行觀望,畢竟造反這項運動從來都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所以說文化人就是不一樣,造反都要先拉來一個探路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起義的原因,這很重要。

原因和往常一樣,可以歸結爲兩點:天災、人禍。

我們知道,唐朝在安史之亂前的國策是“實外而虛內”,也就是說軍隊都放在邊境線上搞對外擴張,內地的軍隊是比較少的。

而安史之亂就是鑽了這個空子,北方邊軍調轉槍頭往內地打,一路打到長安,讓唐王朝吃盡了苦頭。一個王朝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所以說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節度使開始遍地開花,內地的軍力也得到了充實(特別是中央禁軍,多達十幾萬)。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養兵是要花錢的(之前也花,但沒這麼多,還可以到周邊小國去搶)。

軍隊中的步兵需要鎧甲、武器,還要吃喝拉撒每天消耗,如果是騎兵還要供養馬匹,這還沒有計算打造防禦工事、日常操練、官兵宿舍外帶官吏貪污的費用。總體來說養這麼多軍隊花銷是不菲的。

錢從哪裡來呢?羊毛出在豬身上,跟百姓要唄!

但問題是百姓日子也不好過,或者說十分難過。

安史之亂使百姓戶口減少,而政府供養的軍隊又在增加,此消彼長之間再加上貪官污吏的催化作用,直接導致國庫空虛,地方上土地兼併又十分嚴重,民無餘財,現在的大唐已經禁不起任何的風吹草動了。

但該來的風還是會來的。

公元874年(起義爆發前一年),關東地區發生了大面積旱災,這次旱災和以前的旱災相比來的更迅猛一些。

當時的翰林學士盧攜對此有一句話評論:“常年之不稔,則散之鄰境;今所在皆飢,無所依投,坐守鄉閭,待盡溝壑。”

也就是說往常遇到天災,百姓還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討飯,但現在每個地方的人都在捱餓,百姓沒有地方可以去了,只有在家等死。

等死是不可能的,中國百姓雖然溫順,但在死與造反之間進行選擇,他們還是會選擇後者。

唐政府顯然明白這一點,那就救災吧。

救災可以,但國庫沒錢;國庫沒錢,那就向有錢的人要;誰有錢呢?貴族、地主、官宦有錢,但那是統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內部的人。向自己人開刀?大唐中央政府自問沒有這個習慣。

那就繼續找,哪些人又有錢,又不屬於自己人呢?

還真找到了,就是那些該死的,挨千刀的鹽!販!子!

шшш ⊙тт kan ⊙Сo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已經將每鬥鹽的價格從10錢提升到了110錢,即便是這樣政府收入還是入不敷出,原因在哪裡呢?大唐政府想當然認爲是鹽販在搞鬼。

對於這些挖大唐帝國牆角的人不能手軟,更何況他們還有錢,這些錢不正好用來救災嗎!

說幹就幹,大唐皇帝李儇(唐僖宗,又稱“馬球皇帝”,我們後邊會經常提到)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各地把鹽販子往死裡整。

各地的官差像打了雞血一樣,不遺餘力地投入到這場聲勢浩大的滅鹽販運動中。抓到一個鹽販可以賞千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平常懶洋洋的官差們開始認真了,他們認真起來強悍得嚇人,黃巢同學就被他們捉住過,花了大價錢託關係才把人贖出來。

現在的官差們不怕鹽販多,就怕鹽販不夠捉。

鹽販們太難了,市場沒了(都是流民,飯都沒得吃誰還買鹽呢),還要應對官府的窮追猛打,沒轍了,反吧!

這羣本來就不怎麼安分的人扯起了反旗,其中王仙芝開了個頭,提出了“天補平均”的口號。在災荒的年代,造反有了挑頭兒的就不怕沒人依附,因爲遍地的災民都是鮮活的兵源。

起義隊伍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專挑一些防守薄弱的小城池下手,攻不下來就跑,攻下來了就搶,搶完了還是跑。這樣有個好處,機動力強,不容易被圍捕。

話說回來,大唐的皇帝李儇也沒有下命令圍捕他們,因爲現在的皇帝在打馬球,對造反的事情他還不知道。

現在朝廷當權的人是田令孜,這是一個大太監,李儇親切地稱呼其爲“阿父”,這個“阿父”很厲害,在朝廷裡能夠一手遮天,以宰相們爲首的文官團體只能做他的小弟。而地方上盤踞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藩鎮節度使,這些節度使身邊的監軍是這位“阿父”的乾兒子們(也是太監)。

造反可是天大的事,誰的轄區出了事那就要被問責,這時候的大唐中央政府對地方還是很有控制力的,抓個把辦事不力的軟蛋節度使砍個頭什麼的不是問題。

所以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可笑的情況:王仙芝的起義軍剛鬧開的時候,各鎮節度使也在焦頭爛額地圍追堵截,但沒有一個人向朝廷報告,因爲那是流寇,消滅乾淨就完了,沒有必要給自己找麻煩;真消滅不了那就趕出自己轄區了事,也能夠把事情抹平。

但起義不是過家家,這種事情也不是想瞞就能瞞得住的,朝廷還是知道了,但田令孜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皇帝李儇,因爲這位田公公怕起義這件事對自己的政績不利,雖然他也沒什麼好的政績。

以上這些人的騷操作給起義軍發展壯大提供了寶貴時間,事實證明起義的烈火沒有在第一時間被撲滅,那它今後也就不會被輕易撲滅。

消息傳到唐僖宗李儇耳中的時候王仙芝的義軍已經在河南、山東境內打了幾個來回,大唐朝廷震怒了,至少李儇是憤怒的,雖然他的主業是打馬球,做皇帝怎麼看都像是副業,但祖宗基業不可丟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接下來,到了集中力量鎮壓的時候了!

李儇任命青州的宋威爲剿匪總司令,並用出分子的方式拼湊出一直剿匪大軍,其中中央軍(禁軍)數千,淮南、忠武、宣武、義成、天平等五個藩鎮也都出兵數千。這支軍隊也就萬把人,不見得戰力多麼雄厚,但對付草軍(義軍自稱草軍)也足夠了。

這時候的黃巢發現王仙芝在起義半年後還能活蹦亂跳的,最終也帶着自己的親信投靠了過去。

爲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草軍隊伍,黃巢特意作了一首反詩讓義軍傳播:“金色蛤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

現在的草軍聚衆達到數萬人。

雙方在沂州(今山東臨沂)展開了第一次大碰撞,草軍人數衆多,但毫無章法,他們武器不統一,也沒有防護裝備,更不懂得戰陣,打順風仗可以,一旦遇到正規軍就不夠看的了。一戰下來草軍大敗,潰退而走,但是主力卻保存了下來。

這一仗雖然暴露出了草軍的弱點,但也顯示出了他們的優勢——不愁兵源。

像王仙芝黃巢的起義軍號稱幾萬,其實戰力也就幾千,其他人大多是依附於草軍的老弱婦孺。但這幾千戰力卻是起義的核心成員,只要這支隊伍不被打散,他們隨時能夠聚集起更多的隊伍,畢竟流民遍地都是。

所以幾天之後他們又聚集起大批流民風風火火的攻打起洛陽來了。

這次玩的有點大,帝國的東都洛陽如果被攻陷了將會天下震動,所以李儇火速派兵支援。這邊援兵還沒到,草軍在攻克了洛陽外圍的陽翟、郟城後哄搶一番,又打到湖北去了。

對大唐來說這兩年確實禍不單行,這邊起義軍還沒有平息,那邊蝗災又來了,這次蝗災範圍同樣很大。

應對蝗災的手段是作假。

長安一位姓楊的官員很無恥地向皇帝李儇報告:大量的蝗蟲烏壓壓飛到長安後並沒有毀壞莊家,它們全部抱在樹上自個兒死掉了,可見偉大的皇城有天神相助!

這個楊某人溜鬚拍馬的手段讓我們感覺很不適,但更可笑的是皇帝竟然相信了。然後是大家哈哈一笑,你好我好大家都很好,蝗災的事兒就這麼過去吧。

事實證明百姓很不好,蝗災一過,流民更多,無形之中爲草軍提供了更多的兵員。

在草軍越鬧越大的時候,朝廷想到了招安,而這正中一個人的下懷,這個人好巧不巧正好是草軍一把手,王仙芝。

造反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行動,還要辱及家族子孫,接受招安就不一樣了,能夠搖身一變變成政府公務員,多半還能弄個一官半職來光耀門楣,何樂而不爲呢?

所以在草軍攻打蘄州(今湖北蘄春)的時候,王仙芝和朝廷達成合作意向,朝廷任命王仙芝爲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王仙芝率軍投誠。

但雙方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出現了問題,問題就出在招安這件事王仙芝並沒有和其他草軍頭領商量,更沒有爲他們爭取福利。

王仙芝的想法很簡單,這裡合同一簽,我去朝廷當官,你們就地解散,該幹嘛幹嘛去唄。

這不是赤裸裸的背叛嗎!這樣的結果黃巢一百個不樂意,你王仙芝要當官我黃巢不要嗎?要不然我當年辛辛苦苦去參加科舉考試做什麼!耍我是吧,耍我我就揍你!

黃巢順手拿起棍子,“杖擊仙芝”,把對方打得頭破血流,招安的事也就告吹了。

打都打了,面子也撕破了,再呆在一起怪不好意思的,那就分家吧。於是兄弟兩個將手頭的五千大兵粗略一分,黃巢帶走兩千北上山東去打鄆州、沂州,王仙芝領了三千在淮南活動。

後來王仙芝又與朝廷商量過招安,這次朝廷負責招安的人是楊復光(這是個牛人,後面會提到),但依然沒有成功,再後來王仙芝被唐軍合圍,於878年2月在黃梅戰死。

王仙芝一死,草軍就只剩下黃巢一家了。

而此時的黃巢也不好過,他在山東屢吃敗仗,轉戰河南後又被官兵圍堵。而朝廷也終於下定決心,從四川調來一員悍將任荊南節度使,他的名字叫高駢,這個人很猛,草軍在他手上吃盡了苦頭。

現在的官軍已經漸漸形成了合圍之勢,如果再不想對策,最後一支草軍也將覆沒。

黃巢在思考,他要帶領草軍走出困境,他要找原因,想辦法。

黃巢找到的原因如下:中原地區離皇城長安太近了,鎮壓力度大,官軍戰鬥力強橫,不是發展的好地方。

對策是:到南方去,那裡的政府力量薄弱,適合草軍發展。

黃巢給這種戰略起了個好聽的名字:避實就虛。

黃巢開始南竄了,這一竄他竄的很徹底,從東南沿海繞了一大圈,最後到了官府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廣東。

走之前黃巢撂下一句狠話:我黃巢還會回來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鎮州之亂第一百八十七章 好商好量來投降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劉知俊第七十四章 極品刺客第四十八章 賤賤二人組第六十三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一)第二十章 再提“屯兵八百里”第六十七章 悲催的羅紹威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十二章 兩個皇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六十八章 大唐晚鐘第九十四章 南漢帝國發家史(二)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徵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三十四章 耶律阿保機發家史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五十三章 河東之戰第三章 北伐第一百六十八章 存亡之戰第六章 忠武宦官楊復光第二百章 死伶人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七十七章 很憋屈的李思安第八十三章 好員工牛存節第三十七章 英雄氣短李存孝第一百七十五章 劉皇后第四十章 王鎔的魅力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戰前夜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四十章 王鎔的魅力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二十三章 海龍王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伶官第五十四章 猛人氏叔琮第二十八章 朱珍的結局(二)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七十八章 李克用之死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一百七十八章 哭吧哭吧不是罪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二十六章 魏博第一百五十四章 劉掞的落幕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四十八章 賤賤二人組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一百六十五章 德勝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十四章 朱溫的崛起第五十五章 鳳翔之圍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三十六章 瘋狂的李茂貞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四十六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盧文進第二百一十二章 幽你一默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一百八十六章 打仗過家家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三十章 羣毆李克用(一)第七十九章 最後的貴族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六十四章 三個刺兒頭一臺戲(二)第一百六十七章 悲催的王彥章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九十二章 高賴子第三十三章 戰神李存孝(二)第七十一章 淮南之變(一)第十一章 江湖大哥李克用第一百一十三章 父親王建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三十四章 痞子王建(一)第十八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二)第一百八十章 羅貫第一百四十三章 胡柳坡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棗強第二百零七章 李存勖之殤:興教門之亂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