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各有算計

南漢

南漢劉巖聽聞後唐滅樑,大懼。

他那個地方天高皇帝遠,與李存勖還隔着千山萬山,千水萬水呢,之所以會“大懼”,是因爲李存勖太嚇人了。

他的國號是唐,打朱溫就是因爲對方是叛逆,既然最大的叛逆被打了,下一步理所當然就該輪到其他的小叛逆了。

小叛逆是誰?十國的這些人都是,所以說劉巖十分害怕李存勖一路滅十國,最後滅到自己頭上來。

既然怕,那就派人去探一探虛實吧,被派去的人是宮苑使何詞。何大人去的時候帶了一封國書:大漢國主致書大唐皇帝。

李存勖壓根兒就沒想到南邊還有這麼一個玩意兒,大漢國主,在哪裡?但既然人家來了,還主動來依附,那就準了唄!

隨後何詞回到南漢,向劉巖彙報自己的出使心得:

“不用怕,過不了多久後唐就要內亂了,打不到我們這邊來!”

有了這句話,劉巖安心了。

何詞的判斷和高季興一樣,他們都看到了後唐的敗亡的前奏,這前奏具體表現在哪裡,我們後文細說。

吳越

吳越的錢鏐聽說後唐滅了大梁,第一時間派人過來進貢。進貢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要求:給本玉冊我唄。

玉冊是啥玩意兒?這個東西是帝王專用的,作爲天子受命於天的信物。你個錢鏐進貢就好好進貢,跑過來要玉冊,你想幹啥?

後唐百官一致反對,郭崇韜反對的尤其激烈:“還給他玉冊,給個錘子!”

然而有句話說得好,揚手不打笑臉人,人家是來進貢的,玉冊這玩意兒多少也就是個物件兒,信則有,不信則無,肯定沒有真金白銀來得實在。

再說了,吳國有點不老實,還要指望着吳越的錢鏐作爲牽制呢。在戰略意義方面來考量,玉冊啥的就都不是事兒了。

李存勖大筆一揮,玉冊給了!

這可不得了了,有了這個就可以稱帝了呀。當然,錢鏐還沒膽子稱帝,但靠着這個忽悠周邊的小國還是可以的。

錢鏐爲着這玩意兒,在衣錦軍蓋了一座高樓,專門存放玉冊、金券、詔書,然後自稱吳越國王,派使者去冊封新羅、渤海王,隨後把海里邊兒佔島爲王的一羣海盜也都封了王。

你敢封,人家就敢要,你要了這個名分,那就要聽我的話。於是乎,錢鏐在浙江那地兒的老大地位更加穩固了。

十國裡面最難纏的就是吳國,爲啥呢,因爲他實力最強悍。甚至強悍到了能夠和中原政權叫板的地步。

有實力說話也硬氣,你中原政權想壓着我,沒門兒!

於是乎大梁存在的時候,吳國跟大梁鬥;後唐現在建立了,吳國又要跟李存勖死磕。

李存勖最想打的就是這個愣頭吳,他曾經吩咐屬下:“我要去打吳國,你們準備準備。”

屬下衆口一詞:“不能打!”

爲啥不能打,因爲黑雲長劍仍在。

黑雲長劍指的就是黑雲都。這是一支實打實的王牌軍,朱溫當年都在這支部隊手上吃了不少虧,李存勖也不得不好好思量思量。

恰在這時候,吳國服軟了。服軟的原因是因爲謀士嚴可求的判斷:

“唐主新得到中原,就已經志得意滿,苛責屬下,用不了幾年就要內亂。我們不如服個軟,保境安民,等他亂了之後再從中取事。”

當時後唐派使者到吳國,拿來詔書宣讀,徐溫不受。宣詔竟然沒人接受,這面子栽到家了。沒辦法,李存勖改用敵國之禮與對方交流,派人拿去了一封“大唐皇帝致書於吳國主”的國書。

徐溫這次收了,然後還寫了一封回信:“大吳國主上大唐皇帝”表。

意思很明白:我可以做你的敵人,但不想做你的臣子。

就這樣,唐、吳之間保持着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這個平衡很不穩,但好在雙方沒有大打出手。

前段時間吳國也出了一件大事,吳王楊隆演,薨了。

這個人稱王之前沒死,稱王之後卻鬱鬱寡歡,薨了。

估計他心裡很鬱悶,因爲這個吳王是徐溫那幫子人逼他做的,人家打心眼裡不想做國王。

爲啥,因爲這國王名義上是楊家的,實際上是徐家的。爲別人作嫁衣裳,何苦來哉呢?

薨了也好,至少內心裡不用再煎熬。

然而,楊隆演一死,需要有人來接位。

心思活泛的人就主動找到了徐溫,對他說:“國王位子空出來了,你自己上唄。”

徐溫勃然大怒,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我如果真的有這個想法,當初在誅殺張顥的時候就可以做了,何必等到現在!

我徐溫身受楊氏大恩,此生定不相負,楊氏後代就算沒有男兒,是個女兒我也要立她上位!再有人敢亂講話,斬!”

於是迎立楊行密的第四子楊溥爲新王。

由此看來,徐溫之忠,不是假的,他還是一個有底線的人。

最後的一個國家就是閩國了。

國主王審知最近身體不太好,也懶得搭理亂七八糟的事情,當然,上表稱臣是必須的,李存勖也收。

閩國的存在感不強,這個地方地處偏僻,也沒人想打他,他也打不了別人,屬於關起門來過日子的那種。

隨後王審知病故(活了六十三歲),兒子王延翰繼位,後唐隨即給了對方一個節度使的位子,算是個安撫。

老爹是閩王(朱溫封的),到了自己這一輩卻成了節度使,怎麼越混越倒退回去了?

王延翰不服,等到莊宗李存勖遇弒,中原戰亂的時候,他就當着衆臣的面把司馬遷的《史記》拿了出來,說道:

“閩,自古以來就是王國,現在我不稱王,更待何時!”

這話說得如此之直白,文臣武將都明白了,紛紛上書勸進,於是乎,王延翰順應民意,建國稱王。

新一代閩王就此誕生了。

上文提到過,十國的謀士大多認爲李存勖這個皇帝當不長,今後必定會發生內亂,而事實上李存勖於公元923年滅樑,公元926年就死於興教門之變,只在位三年,確實是死於內亂。

預言爲什麼會這麼精準?因爲有“種種跡象表明”。

我們從一個人的結局爲切入點,來具體聊聊這個問題。

作爲切入點的這個人就是李繼韜。

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二十五章 王氏三龍(二)第一百四十章 猛人李橫衝第八十七章 造反的劉知俊第九十六章 周本的威力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一百六十四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一百零二章 腦殘的劉守光第一百一十五章 唐道襲的威力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八十五章 三國開撕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劉掞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一百六十章 李存進的隕落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一百九十八章 康延孝第十三章 亂戰中原第一百六十九章 滅樑(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一團亂麻第一百一十章 變天第一百五十七章 王處直的悲劇第八十八章 王牌對王牌第一百七十二章 諸侯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六章 使詐的周德威第一百零三章 楊守光登基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王建的最後時光第二百零八章 善後第九十八章 禍起鎮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伶官第一百九十六章 朱友謙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四國大戰第九章 黃巢之死第九十九章 柏鄉之戰(一)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八十八章 猛人康延孝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一百一十八章 徐溫的手段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七十章 奇葩父子第三章 北伐第一百四十五章 岌岌可危第五十八章 征戰魯東第四十九章 可憐的昭宗第八十二章 潞州大戰第一百九十四章 百姓第十八章 崛起一個楊行密(二)第六十五章 可憐的大唐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局第一百九十五章 郭崇韜之死第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一百五十二章 德勝渡第五十九章 昭宗之殤第五十六章 東征西討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局第七十二章 淮南之變(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楊劉第十三章 亂戰中原第一百七十章 滅樑(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晉將之冢第二十一章 (又)有人稱帝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徐溫其人第五十章 王建與李茂貞第二百零二章 一塌糊塗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第二百一十一章 馮道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二百一十九章 宰相之爭第二百一十五章 書生意氣第八十九章 王彥章出場第六十九章 後梁與諸侯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一百八十六章 打仗過家家第一百三十一章 晉陽保衛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貝州城最終結局第十九章 馬楚政權的興起第三十五章 痞子王建(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無法無天徐知訓第二章 反了?反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死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劉掞的苦惱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邊兒那點兒事兒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三十二章 戰神李存孝(一)第八十一章 搞好家務事第四十一章 角力河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滅燕(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胡柳坡之戰第一百五十八章 李存勖與阿保機第二百一十三章 鬧心的魏博第一百章 柏鄉之戰(二)第二十四章 王氏三龍(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張承業與李存勖第一百二十七章 鎖城術第二百零五章 二李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