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攻城器械和攻城策略準備很足,因爲耶律阿保機帶了一個人過來,這個人就是盧文進。
盧文進這傢伙現在真是契丹的國之干城,他的存在彌補了契丹大軍不善攻城、不善戰陣,只知道一哄而上打順風仗的不足。這次幽州保衛戰基本上可以算是他與周德威的較量。
盧文進實地察看了幽州城的防衛工作情況,最後得出結論:此城需智取。
既然要智取,在常規攻城戰的基礎上就需要再加點料。
第一味料就是地道戰。
盧文進命令部隊圍着幽州城四周挖地道前進,打算從地道突破,打入城內。
周德威自然不會着了對方的道兒,你要挖地道是吧,你挖我也挖,而且要和你對着挖。
周德威挖了地道之後就開始在地道口放火,放火的同時還放煙,你只要是敢從下面進來,我不燒死你也薰死你。
地道這一招是不行了,盧文進又加另一味料。
這一味料就是堆土山以攻城。
攻城戰中攻城方需要仰攻,處於劣勢,土山就是爲了解決這一劣勢。說白了就是在城外運土,挨着城牆堆積成山,最後形成一個通往城頭的斜坡,部隊踩着斜坡攻上城去。
周德威之前打仗吃足了攻城戰的苦(一直打不贏),吃苦的同時把守城方的防守技能也都掌握的差不多了,這完全就是實戰中的血淚教學啊。
現在終於可以打守城戰了,他就把自己之前吃虧學來的經驗全都用上了。正所謂現學現用,一報還一報。
外面盧文進以土山攻城,周德威也不攔着他,好整以暇地看對方表演,然後讓人在城內圍起大熔爐,燒銅、鐵等金屬。等到外面土山堆得差不多了,城裡的銅、鐵也都融化成汁了。
盧文進一聲大喊:“衝啊!”契丹兵衝着土坡就上來了。
周德威也是一聲大喊:“澆啊!”守軍把滾燙的金屬溶液呼啦啦一陣衝着土坡就澆下去了。
然後金屬汁液與契丹兵交匯的地方“嗞嗞”聲不斷,一陣白霧升騰,攻城部隊被燙死、燙殘、燙傷者不計其數,契丹兵潰散而逃。
一波不成,一波又起,盧文進鐵了心要把幽州給攻下來,所以不計傷亡,不惜代價,捨命相攻。
畢竟契丹有百萬兵,就是用死人來堆,也要把幽州填平。
人多就是任性啊,沒辦法。
既然對方急了眼來狠的,周德威奉陪到底,真刀真槍來幹仗,人家周將軍何曾怕過誰。
攻守雙方拋棄花招、詭計,開始硬碰硬。
攻城戰進入白熱化。
契丹損兵無數,幽州城矗立依舊。
然而幽州乃是河北重鎮,不容有失,周德威派人向晉王李存勖告急。
李存勖當時剛打敗劉掞,又把河北全境城池收歸國有(晉國所有),正要一鼓作氣打過黃河去滅樑呢,然後這封求救文書就過來了。
幽州告急,這是大事,但到底發不發援兵來救,李存勖猶豫不決。
他的猶豫不決是有道理的,因爲如果要救幽州,必須發大兵去救,兵少了根本不起作用。但當時晉國各地都沒有多餘的兵力了,兵去哪裡了呢,在李存勖這裡,他要用這些兵來滅樑。
所以說這就要在兩者之間進行抉擇:要麼救幽州,放大梁一馬,但現在是滅樑的最佳時機,錯失了這個機會,以後可就未必滅得了人家了。
要麼不理幽州,繼續滅樑,這樣做幽州可能會淪陷,而大梁也可能會滅不了,到時候晉軍也許會腹背受敵。
這確實是個艱難的抉擇,李存勖心裡已經有了成算,但他還要聽一聽諸位將領的意見。
有三名將領主張救援幽州,這三個人還都是將領中的頭頭兒,他們是李嗣源、李存審、閻寶。
李存勖大喜:“昔日唐太宗用一個李靖還把頡利可汗(突厥可汗)給抓住了,現在我有猛將三人,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主意已定,救援幽州!
但救援歸救援,你不能拉着大軍呼啦一下子就衝上去了,這叫無組織無紀律,容易打敗仗。
所以說,救援可以,下一步要商量怎麼來救。
在救援方案上各位將領有不同意見。
閻寶認爲,契丹舉傾國之兵來打幽州,輜重、後勤補給肯定供應不上,所以應該用疲兵之策,不急着與對方決戰,等到契丹缺糧撤退的時候,尾隨而擊之,必能獲全勝。
這是一個好計策,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做大的作戰成果。但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周德威能夠撐到契丹退兵。
周德威估計撐不到,要不然也不會派人求援了。
這時候大將李嗣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周德威是社稷重臣,不能拿他來冒險,應該火速進軍,解幽州燃眉之急。
這個看法無疑是正確的,社稷重臣說白了就是資歷最老、戰功最高、國家倚爲柱石的大臣,這樣的人物是有象徵意義的,如果這個人被打敗了,或者被俘虜了、斬殺了,無疑會極大地打擊晉軍士氣,之後的仗也就不用打,直接認輸就行了。
所以說,幽州重鎮,猶可失;德威老將,不可失。
李存勖是個明白人,他採用了李嗣源的建議。
下一步,火速出擊!目的地,幽州!
馳援幽州的任務交由李嗣源來完成。
馳援是個技術活而,要防備着被對方圍點打援,半路伏擊,這項工作既要講究快,又要講究穩。
爲此,李嗣源從山中潛行進軍,直達幽州。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一來可以節省路程;二來可以避實就虛,躲避敵軍的截擊;三來即便遇上了敵軍,也可以在山中據險而守,不至於吃虧。
主意已定,那就進山吧!
李嗣源帶着軍隊翻過大防嶺東進,果然遇到契丹兵擋路,一鼓作氣殺散敵軍,繼續進兵。
進軍的速度還是有點慢,李嗣源急了,把步兵拋下在後面趕路,自己與養子李從珂帶了三千騎兵爲先鋒,銜枚疾走,殺向幽州城。
距離幽州六十里的地方,又遇到契丹兵攔路。
這回攔路的人有點多,還都是騎兵,騎兵對騎兵,那就要拼戰鬥力了。
李嗣源以寡擊衆,陷入苦戰,最後雖然贏了,但自己的騎兵部隊只剩下了一百餘騎。
一百餘騎又怎樣,老子是來增援的,就算剩下一人一騎也要往前衝,要不然怎麼能稱爲李橫衝?
李嗣源帶着這些殘兵行進到了山口,走不動了。
因爲前面又有契丹兵攔路,這回的人更多,一萬多騎兵。
一百對一萬,怎麼看都像是在找死。
找死是不行的,現在也不能跑,因爲跑不掉,那就只能往前衝。
又要往前衝,又不能死,那就只能用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