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主力都被帶去打劉掞了,晉陽城空虛,猝然被打,蒙圈了。
在晉陽主持工作的是張承業,這是李克用留給李存勖的寶藏之一,他是個太監,又是個勇猛的太監,此人以傷殘之軀,達到了許多常人都無法企及的人生高度。
晉陽城基本上處在一個不設防狀態,畢竟這裡處在大後方,又是晉國的政治中心,誰還敢來太歲頭上動土呢。
然而,敵人如果真來了,還真的很難辦。
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晉陽城堅固耐攻,王檀很有可能一鼓破城。
現在雖然還沒攻進來,但也差不多了,樑軍正在晝夜急攻。他們要趕工期(時間),所以不得不加班加點。
樑軍一加班,晉陽就危險。
張承業沒辦法了,眼看守城軍隊已經被打光了,他就把城內各大衙門的公務人員、各個作坊的工匠全都趕上城頭去守城。
再後來這些人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他就讓市民百姓去守衛。當然了,張承業本人基本上就沒在城頭上下來過,他帶着一小撥應急力量充當了救火隊,哪段城牆遭遇險情他就帶人填上去,也真是難爲他了。
即便這樣,晉陽城也好幾次被差點攻陷,具體是差多少呢,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的距離。
危若壘卵,命若懸絲,就是指現在這種情況。
這時候,考驗一個政權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時候到了。
李克用家族統治三晉之地的底蘊在這一刻彰顯!
晉陽城裡有一位退休將領,他叫做安金全,這位安將軍之前在代北任職,惡仗狠仗打了無數,現在好不容易在“錦繡太原城”裡養老來了,敵軍又打過來了。
安將軍大怒,這還讓不讓人消停了,老子我在代北揉搓少數民族的時候什麼世面沒見過,樑軍這種軟腳蝦竟然也敢來太原撒野,反了他了還!
安金全找到了張承業,義憤填膺地說了這麼一番話:
“晉陽是我們的根本,此城如果淪陷,大事去矣。我雖然老病纏身,但還心憂家國,您若是信得過我,請把府庫裡的兵甲交給我,老夫爲您上城殺敵!”
張承業二話不說,大開軍械庫,任由安老將軍領取。
安將軍也不含糊,召集家族子弟以及退役的老戰友、老部下們(退伍軍兵),共有幾百人。
這些人進了軍械庫,出來的時候就成了武裝到牙齒的百戰雄兵,鎧甲上身的那一刻,他們又找到了馳騁疆場的雄風。
這些人白天幫着守城還嫌不過癮,晚上又充當敢死隊,跑到羊馬城(大城外面修建的防禦工事)去摸樑軍大營。
樑軍大驚,以爲神兵天降,不敢再在羊馬城內宿營,全軍後退數裡。
這時候昭義節度使李嗣昭聽聞晉陽被圍,大驚,派遣牙將石君立帶五百騎兵赴援。
臨行前李嗣昭囑咐了石君立一句話:
“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公當勉之!”
意思是說晉陽城如果完了,你也不用活着回來了。
這一句催命的話給了石君立很大壓力,石將軍翻身上馬,一溜煙就跑了過去,中間都不帶喘氣的,完成了“朝發上黨,夕至晉陽”的長跑記錄。
晉國的黑鴉騎兵無敵於天下,這是五百人的騎兵部隊到了,晉陽也就保住了。
石君立趕到汾河橋,遇樑兵攔路,一擊而破之,風馳電掣般趕到晉陽城下,大呼:“昭義李侍中(李嗣昭)大軍前來報到!”
城門應聲而開,五百騎兵狂奔而入。
五百援軍雖然不多,但極大地鼓舞了晉陽軍民鬥志,大家一致表示,要逮住樑軍猛揍一頓。
揍人計劃就在當夜實施。
入夜,石君立、安金全分門而出,馳擊樑營。
樑軍已是強弩之末,驟然遇襲,四散驚擾,踩踏而死的人比被殺的人還多。
第二天一早清點人數,樑軍死傷十之二三。完了,這仗沒法打了,再打下去這點人被人家今夜摸(摸營)一把,明晚又摸一把,摸來摸去就給摸光了。
王檀當即下令撤軍。
但出一趟兵,不撈點東西回去怪不好意識的,所以樑軍有組織有紀律地大肆劫掠一把,引軍而還。
此次晉陽之圍算是有驚無險,這期間安金全、李嗣昭、石君立爲首的戰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現了以大局爲重捨生忘死的勇氣和決心。
按照常理來說,作爲晉王的李存勖肯定要把相關功臣大肆獎賞一番,加官進爵,然而他卻對此不管不問。
他不是瞎子,也不是聾子,這件事情之所以被冷處理,是因爲行軍退敵都不是他下的命令,沒有彰顯自身的風采。
所以說李存勖性格上是有短板的,他矜伐、孤傲,容不得別人超越自己的掌控,這個人有成爲獨夫的潛質。
晉陽被圍的過程中,有一個人遭了無妄之災,這個人是賀德倫。
賀德倫在李存勖接管魏博的過程中出過大力,他也是在那時投奔了晉國,被安置在晉陽,並被授予節度使的官位(雖然沒到任)。
這個人按說是沒有反叛動機的,但他沒有,不代表手下的人沒有。
在王檀圍攻晉陽的過程中,賀德倫的很多手下都出城投奔了樑軍,這也無可厚非,這些士兵都是從大梁帶過來的,他們出城不見得是想叛逃,也許只是想回家看看。
他們想回家,張承業卻不能不多心,他肩負着晉陽的守衛任務,不能有絲毫差池。
你賀德倫的手下們叛逃,你這個主將是做什麼吃的,怎麼不管管呢,即便是管不住你也要來彙報一下表表態吧。
不彙報也不表態,是不是你也有投敵的心思呢,或者說這些人就是你故意放出城去給敵人通風報信,裡應外合的?
這個風險不能冒,把風險扼殺在搖籃中的做法就是殺人,永絕後患。所以賀德倫被殺了,不得不說,死的有點冤。
無論如何吧,晉陽保衛戰打贏了,劉掞的主力軍也被消滅了,晉國對樑的戰事一片大好。
樑末帝朱友貞感覺一點也不好,他接連接到劉掞戰敗、王檀無功的消息,由衷地發出一聲悲嘆:“吾事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