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從內侍手中拿過羊皮紙,攤開在龍案上,看着紙上密密麻麻的鮮卑文,劉煜眉頭微皺,不是他看不懂,而是他不願意去看這麼多毫無文筆可言的政治術語。
劉煜將羊皮紙放至一邊,看向王權緒,說道——
“丞相,鮮卑那邊是什麼意思?”
“回王上”,王權緒拱手道:“鮮卑第一王子拓跋宏邀我南朝一起夾擊北朝,瓜分北朝之地,並承諾送我們良馬百匹,牛羊千頭。”
“哦”,劉煜以手撐頭,毫無興致的說道:“就這麼點東西他拓跋宏也拿得出手?”
“王上”,李忠拱手道:“此書重要得不是拓跋宏送來多少東西,而是與鮮卑一起夾擊北朝的契機!”
“也對呵”,說罷,劉煜看向王權緒,說道:“那麼丞相怎麼看?”
“稟王上,鮮卑不過是送來一紙文書,許下一個瓜分北朝的虛無承諾,卻要我南朝將士爲此付出鮮血與生命,再者,即使我們突破了長江北岸北朝的防線,可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我南朝的步卒又如何抵擋北朝驍騎的衝擊。就算北朝內部空虛,我們以人數優勢得勝,那麼大軍在握的帝朔會怎麼做?與鮮卑休戰,回軍攻擊我軍。鮮卑呢?他們還會冒死拖住北朝大軍嗎?不,老臣認爲他們很願意看到華夏內鬥,藉機南下。”
“王上,我南朝陸軍闇弱,最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缺乏騎兵,而對於騎兵來說,戰馬與草場是必不可少的,若是此時不北上奪佔草場戰馬,我南朝恐永無稱霸之日!”
……
劉煜雙手放在龍案上,撐着自己搖搖欲墜的腦袋,竭力剋制住自己打呵欠的衝動,默默看着眼前爭論着這些無關緊要之事的二人,思索着自己過會兒應如何回答……
-------------
【南朝,王都大殿】
劉煜清了清嗓子,眼前李忠與王權緒二人,也終於將他們的觀點都陳述完畢,現在該自己來拿出之前思考了半天的結語了。
“大將軍的意思是讓本王出兵征伐北朝;丞相是讓本王固守江南、坐觀成敗……”
說着,劉煜看着面前二人並無太大神色變化,繼續道——
“……那麼本王就折中一下,先不出兵,讓北朝與鮮卑血拼,待他們損失過半之時,本王再派大將軍你親自率軍征討,這樣如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王上聖明!”
“如此,也只能這樣了。”
“很好!”
劉煜看着眼前行禮的二人,心想終於擺脫了這無聊的話題,繼續道:“那就都退下吧!”
“喏”,王權緒行禮道:“老臣告退。”
王權緒退下後,劉煜看着一旁遲遲未行禮告退的李忠,詢問道——
“大將軍可還有事?”
李忠拱手道:“王上許久未曾早朝,軍中有許多將軍的上疏都無法直達王上之耳,長此以往,恐生變故,還望王上能克己復禮,勤於政事!”
“呃……”
劉煜聞言,露出了一個二十出頭少年的稚嫩,隨即說道:“大將軍所言極是,本王即刻就改,今日就將以前的奏疏都整理一遍。”
“如此甚好,末將告退。”
李忠隨即行禮,退出大殿。
……
李忠退去後,劉煜長舒一口氣。
之前的內侍再次上前,道:“王上,奴才這就把最近幾日的奏疏搬過來?”
“不用”,劉煜揮揮手,示意其靠近,輕聲道:“小蘇子,你去看看李忠走遠沒?”
“啊?”小蘇子一臉疑惑。
“笨”,劉煜一臉嫌棄道:“等他走遠了,再把那些舞女召上來,本王還有一舞沒有看完呢!”
“啊?喏。”
--------------
【南朝,大將軍府外】
李忠回到自家府外,兩個高大身影迎面而來。
站於前方的是一二十來歲的俊秀將軍,身形外貌與李忠相似,這正是李忠的堂侄——李信,也是李忠最爲得力的部將之一。
李信身後,是之前在府內見過的大鬍子將軍。
“末將李信(雷炯),恭迎大將軍。”
“起來吧。”
“大將軍”,李信來到李忠身旁,“王上答應發兵了嗎?”
“沒有說發兵,但也沒說不發。進去說吧。”
……
【大將軍府內】
“王權緒欺主誤國,如此良機就這麼斷送了!”聽完李忠講述,李信一拳打在案上,憤憤不平道。
一旁雷炯看向李忠,問道:“大將軍以爲如何。”
李忠放下手中的清茶,掃視一圈,緩緩說道:“北朝很強,但鮮卑也不弱,與其現在與北朝作戰,不如等鮮卑先消耗掉其一部分實力,再伺機一舉擊潰。”
“可是”,雷炯欲言又止,“末將擔心……”
“我明白你的想法,我會請求王上讓我駐軍於長江南岸,同時表面與北朝交好,讓其放下戒心。”
“可是我還是不明白,王權緒那老傢伙怎麼如此想要避戰?”李信依舊憤懣,隨口說道。
“丞相曾經也是積極的主戰派,只不過……”
李忠沒有繼續說下去,拿起案邊的茶細細品味起來。
……
--------------
昭武前四年,北朝之王帝朔舉四十三萬大軍,水陸並進,攻伐鮮卑,一月之內,收復燕雲十六州大部。
同年,鮮卑向南朝求援,南朝之王劉煜接受而不發兵,在向北朝表示友好的同時又派遣大將軍李忠屯軍於長江南岸。
---------------
【傍晚,燕州,鮮卑軍營】
拓跋宏坐在帥帳正位上,借燭光看着手中寫滿華夏文字的竹簡。突然,親兵入帳,單膝跪下道:“王子殿下,二王子求見。”
拓跋宏正欲講話,一陣笑聲傳來。
“哈哈,大哥不會記怪二弟我打擾你的讀書時間吧。”說罷,只見着一個渾圓的身影,提着兩大壇酒,搖搖晃晃地從帳門走來。
“確實有些不快,但又有什麼用,二弟你不還是每日此時前來。”說罷,拓跋宏將竹簡放於一旁,看向拓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