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一段有的沒的,話題又回到了表演。
“我一直很好奇,你接劇本,最看重什麼?”
“邏輯性還有完成度,其實,劇本這種東西,分析起來就三個層面:人物、主題、故事。我先看主題,然後看故事,最後看人物…”
“你不考慮導演嗎?”
“這個是之後考慮的事情,”沈明補充了一句:“最開始,我也沒什麼條件考慮導演或者團隊…”
瑤瞄問:“但你選擇的戲都挺不錯!”
“運氣好吧,遇到的導演、團隊都挺靠譜的,尤其是《火鍋英雄》的團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創作的快樂!楊勤導演很尊重演員,不會因爲他是導演,就把你當成表演工具…這個對年輕演員來說,太重要了!”
周訊強烈贊同:“對,確實很重要!”
“當你帶着疑問跟導演溝通,他卻很敷衍,這種態度,無意間會傷害到演員的創造性…”
瑤瞄:“我發現你好像只接商業片?”
“不會啊,我也借了很多邊緣、偏文藝題材,比方說《爆裂鼓手》、《愛樂之城》…”
“爲什麼不拍一些國產文藝片呢?”
“主要沒有喜歡的劇本,現在市場火爆,大都是商業片,其實演員的選擇權非常小,永遠跟着產業變化而變化…”
“所以你自己做了投資人?”
“…對,反正我看到好劇本了,明明有機會成爲優秀作品,卻只能做成半成品,其中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因爲資金,我就很可惜…”
瑤瞄點了點頭:“所以你纔會注資《流浪地球》還有《哪吒》?”
“情況是這樣的,《流浪地球》,我們都不是很看好,包括導演還有幾個出品方,我們當初的想法是開拓一下,最好能做出來,那好幾個出品方因爲我的關係才投的錢,包括景哥,他也是看到我投了八千萬,覺得自己不能落後,跟投了六千萬;到了《哪吒》,我就覺得這電影應該不會虧本,然後就投了!”
“可是很多資方中途撤資了?”
“信息不對稱,電影投資其實是件特別複雜的事情,主投、跟投甚至拍攝的時候都能繼續進場追投,相關數據的不完善導致投哪個電影都是賭博,很多資方就會選擇那些看上去賣相還行的電影。像《哪吒》這樣的,一做就是五年,其實是太符合商業流水化生產的,我是因爲不缺錢,所以可以追投…”
……
爲什麼前幾年那麼多流量電影?
這個要從電影的可控性說起!
在看電影的人眼裡,好電影的標準是好故事+好演技+好製作。
但在市場上,大部分時候,好故事+好演技+好製作,都不如好宣傳。
好萊塢也一樣。
所以宣發費用一般都要用掉製作費用的百分之五十,有時甚至會和製作費用持平。
大部分人其實審美都是跟蹤性的,只要做出一部標準的片子,然後讓更多人知道,就會有更多收入。
宣傳,最有力的一個要素,叫做大明星。
觀衆更想看一個自己熟悉的明星的作品,所以明星一直是電影宣傳裡的一個主力要素。
這是打從電影商業化開始就有的一個認知。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這一切。
自媒體的傳播渠道,製造了一批擁有大量粉絲卻無作品和實力的流量明星。
資本意識到,流量明星實際上自帶很強的宣傳力,可以霸佔大衆的視野,製造一種某東西很火的錯覺,於是就出現了之前中國電影對流量的盲信。
但是流量只負責保持宣傳熱度,真正讓人走進電影院的一個重要宣傳點,是IP。
IP除了原作粉的人氣基礎,最主要的優點在有眼緣——一個已經被人證明是好的東西,大家會更放心的去看。
只是很可惜,從《大聖歸來》開始,網民的評價佔據電影票房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強,一個電影好還是不好,口碑效應越來越快,幾乎上午上映,下午就能見分曉。
這就導致很多滯後的投資撞上了釘子。
《上海堡壘》,就是在試圖重複上個時代的必賺錢商法的情況下,因爲製作上的滯後而撞死的典型。
不是他們的投資有問題,在他們立項的時代,流量+IP的組合,是一個必然賺錢的函數。
只不過這個時代終結的太快,以至於資本被閃了腰。
……
“一個年輕的演員”
“練好了一身的技藝,然後來到劇組”
“他準備用他所有的熱情來改變這個劇組”
“改變這個世界”
“當這個演員成熟了以後呢”
“他就知道”
“改變這個世界是不可能的”
“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不要忘記你的初心,仍然達到你的目的”
周訊忽然問道:“那你的初心是什麼?”
“…賺錢!”
“啊?”
沈明笑了笑:“我最開始就想着賺夠三百萬,回長沙買一套大別墅,然後找份工作,或者跟我爸一樣,開個五金店,娶個媳婦,生一堆小孩,再養兩條狗,但人的想法會變嘛…”
“怎麼變了?”
“佛家講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我覺得很像演員的三重境界…當你境界達到一定程度,你一定會觸碰到瓶頸,那突破瓶頸之後,那種感覺真的就像《一代宗師》裡面的自己、見衆生、見天地…”
“我真覺得自己算是老天爺賞飯吃,最開始的時候,我對錶演一竅不通,但我就是知道怎麼調動情緒,怎麼演纔是對的,進了圈子,僥倖讓大家喜歡,那在剋制自己慾望的同時,我也想走進表演藝術的殿堂,去看看最高境界的演員到底有什麼不同!”
周訊:“那你現在到什麼境界了?”
“不好說,看導演的能力…”
“怎麼說?”
“我拍《堅如磐石》,就完全放空自己,把自己交給老謀子,讓他雕琢…我很相信他,但這種信任感是建立在提前知道他是大導演,而且對演員要求很嚴格的前提下,如果是一個小的導演,那我可能需要一點時間建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