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候、戴勝降於桑,織網之鳥,一名戴鵀,陣於桑以示蠶婦也,故曰女功興而戴鵀鳴。
親愛的龍波女士:
雖然我只有一張大專文憑,卻有過很多關於歷史的思考。這聽起來有些可笑,但我還是這些做了。我所謂關於歷史思考有很多,請允許我向你彙報一下。過去我雖然對上古史非常有興趣,但沒有未必投入過多少精力。後來我看到《盤古王表》《堯王表》,《盤古王表》記錄了從盤古到大禹的歷史,《堯王表》記錄了從盤古但唐堯的歷史。這兩分歷史文件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這到底真的是上古遺存,還是後人的附會之作?通過學習這兩分文件我又一個感覺,與其說這是人類的歷史,不如說這是人類認識世界,與客觀世界不斷對話的過程。宇宙形成的過程,人類只能通過現存的一些蛛絲馬跡去推測,而不能留下實時的記載。人類認識世界是從制定曆法開始的,曆法對人類的影響很大,曆法一直在不斷的修訂中。
把晝夜輪替一次叫做日,把寒暑輪替一次叫做一年,月亮的盈虧輪替一次叫做月。當人們開始用曆法指導自己生活的時候,就開始辨別方位了,辨別方位的依據是天上星星的位置,人們不僅給天上的星星命名,也給地上的山川大澤命名。人們謀生的方式從採集、狩獵、捕魚,後來生產方式升級了,出現了種植和養殖。爲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出現了初級的手工業,從製作石器到陶器,從陶器到青銅器、鐵器。認識世界大致有三個層面,一個是發現規律,二是根據這些已知的規律制定相應的規則,三是技術升級。人們每天都在發現新的規律,規則在不斷的修訂過程中,技術在不斷的升級中。歷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人們發現三皇時代制定過歷法,唐堯虞舜時代修訂曆法。當然歷史上的發明對後世的影響的非常大,許多發明沿用很長時間。比如我曾經說過,後世兩千多年的日子裡,一直遵循行秦制、奉周禮的原則。歷史可以根據不同的維度進行劃分,比如燧人氏之前是生食時代,燧人氏之後進去了熟食時代。
我大致這樣劃分上古史,盤古時代、三皇時代、遂人時代、伏羲女媧時代、神農時代、皇帝時代、唐堯虞舜時代、三代。這種劃分的方式非常粗糙,因爲中間有很多缺失,我只是選擇對後世影響比較大的幾個時代記錄下來加以突出,希望後世的人們能夠熟悉這些時代。有巢氏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之所以沒有把屬於他的時代記錄且加以突出,是因爲在樹上築巢雖然在當時很了不起,但這種理念對今天的人們已經沒有影響了。工作給了我很大的壓力,這讓我感到非常不安,這意味着我能投入到創作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希望上天給我更多可以用在創作上的時間,根據目前看到的一些跡象,未來的一段時間會麻煩不斷,願上天保佑儘快能化解這些潛在的問題。
發現規律、制定規則、技術升級是歷史發現進城當中三個重要的問題,歷史是人與客觀世界不斷對話、不斷交流的過程,這種對話和交流不止是語言上的,而是觀念上、行爲上的交流。人的作爲會從客觀世界那裡得到反饋,人類認識世界是從對時間的認識開始的,當人類最初建立了時間觀念,當人們第一次有了空間感、方向感,每一個山川大澤都擁有了自己的名字,還給各種植物、動物命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件,從採集、漁獵,逐漸發展到種植、養殖,石器時代分爲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陶器、青銅器、鐵器意味着生產力在不斷的升級。美感應該誕生在新石器時代,用美麗的石頭、骨頭、鳥的羽毛裝飾自己,當人與人開始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得到非本土產的東西。
隨着技術不斷升級,各種工藝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製作出來的器物越來越具有美好。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貧富貴賤的分化,其實無論人類生產處於什麼樣的水平,人與人之間在各方面的差距一直存在。這種差距會隨着社會財富的增長而不斷放大,強人與弱人之間該如何相處,在沒有任何規則限制的情況下,弱人的權益完全沒有保障。在一定的規則下互動,強人仍然可以憑藉智力方面的優勢不斷不斷剝奪弱人的東西。大概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想法,就是裡建立一個均富、友愛的社會,實際上這根本不可能。一個均富的社會,基本上就是一個由人來主導分配社會資源的社會,那麼負責分配社會資源的單位和人會非常的強勢。假如社會資源的分配是在自然狀態發生,貧富差距也會跟着出現,均富會限制創造財富的潛力。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既能夠釋放創造社會財富的潛力,又能夠避免貧富差距過大,這考驗着社會管理者的協調能力。
歷史不斷延續着這樣的循環,經歷了大規模的破壞百廢待興,人們開始在廢墟上重建自己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朝廷推行輕徭薄賦慎刑之策,百姓得以修生養息,這一時期,一般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治世。隨着社會財富的增長,貧富差距拉大,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強人與弱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一時期,朝廷沒有了危機感,各方面都越來越懈怠,最終社會的上層禮崩樂壞,社會的底層在死亡線上掙扎。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徹底爆發,多年建設的成果變成廢墟。當重新建立秩序之後,又在廢墟上開始了新一輪的重建。這樣的輪替其實是人性使然,歷史是在不斷輪替中向前發展的。雖然輪替不斷重複發生,但每一次大亂髮生之後的毀壞並不徹底,所以歷史是在已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
《三國演義》開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條規則以後會不會使用就不好講了,因爲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天下與以前人們所能看到的天下已經大不相同。從前人們看到的天下,不過是宇內小小一片地方,現在我們的視線可以直達海外。雖然現在有一個所謂地球村的概念,但這個村真的能夠融合在一起嗎?在我看來,只不過是人們一個美好的願望,甚至可以說,他不過是一部分人憑藉主觀臆想描繪出來的願景。這個世界上各個地方都存在着一種人叫精英,他們是強人當中的佼佼者,通過這些人的努力,正在形成一種組織,跨越一切阻隔,只爲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廉價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然後憑藉自己在技術方面的優勢,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或許你有這樣一種體會,去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參觀,也會看到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的痕跡。而能夠享用異域產品的大多是當時社會上的精英,今天情況有所不同,很多人都有條件享用進口的廉價商品。但只有少數精英真正想用從全球化當中得到的利益,我不知道你會不會質疑我的這種說法,因爲全球化你可以買到更低價的商品,但也同時有可能讓你喪失工作機會。資本的特性就是逐利,一個能夠跨越一切阻隔的組織能夠形成,支撐這組織形成的理念能夠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資本在發揮作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資本的影響可能會越來越大。它不僅塑造你的生活方式,很有可能直接塑造你的三觀。你所能接觸到的一切無一不受資本的影響,據我所知新世界出生的人,大多對資本的看法是非常負面的,很多方面他們的認知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對世界的看法高度重合。
對於如何理解上古史,如何讓上古史形成一個清晰的架構?我覺得《盤古王表》和《堯王表》對上古史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在這裡所指的研究不是指對歷史知識的拓展,不是指對考古的影響,而是指對已有歷史知識的整理。盤古時代應該非常的漫長,它描述了宇宙形成的過程。三皇時代是人類形成過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什麼時候由動物演化成了人,它的標誌是什麼?比如在那個漫長的洪荒時代曾經有過結繩記事,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就試圖延續自己的記憶。但這種記事的方式過於簡單,沒辦法記錄複雜的信息。我有一個想法,就是進入熟食時代標誌着由動物演化成了人。當然也許會有別的答案,比如結繩記事,或者其它能夠證明從動物演化成人的現象。但是不管怎麼講,遂人氏都是遠古文明史當中一個非常具有影響力的人。
全世界公認的文字的出現標誌着文明的誕生,而我們最古老的文字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但這個時候的文字已經非常的成熟,所以可以推斷,在這個文字出現之前,一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演化過程。但我們對這個演化的過程一無所知,因爲現有的文物不足以支持我們去了解乃至重現這一過程。伏羲女媧時代是遠古歷史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伏羲畫卦是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陰陽學說到底開始於什麼時候,但可以肯定的是,伏羲完善了這一學說。並且發明了一套能夠演示宇宙變化的符號系統。通過這個系統可以斷吉凶,可以揭示人生許多道理。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女媧發明了原始的婚姻制度。過去我們經常提到兩個詞叫族內婚,族外婚。其實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我覺得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族內繁殖和族外繁殖。
所謂婚其實是一種制度,就是一對男女互爲配偶,而且這種配偶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關係。從前只有繁殖,沒有婚姻,比如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這個地方遇見了另一個部落的某位男青年,然後發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十個月後生下一個叫伏羲的男嬰。這個只能叫足外繁殖,但不能叫做族外婚。因爲到今天人們不知道那位男青年姓甚名誰,當然現在也有一種說法,說伏羲的父親是遂人氏,我覺得這種說法應該靠不住。在女媧的主導之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從那個時期開始,男女結成了相對固定的配偶關係。根據史籍記載伏羲和女媧既是兄妹又是夫妻,嚴格來說,這纔是今天史家所說的族內婚。但這一階段應該是非常短暫的,伏羲女媧之所以到最後結成夫妻,是因爲當初出現了極爲特殊的情況,至於怎麼個特殊情況,我也說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是在正常情況下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當時族內婚不是人們的首選,在可以選擇的條件下,人們更願意選擇與族外人通婚。
這個時候我們就把視線落在兩個著名的部落上,一個是姜姓部落,一個是姬姓部落。姜姓部落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做神農,而姬姓部落也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做皇帝。現在有一種說法,因爲某人居住在姜水附近,這個人就姓姜。因爲某人居住在姬水附近,這個人就姓姬。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種看法,他覺得應該是一個姜姓部落。居住在一個地方,於是就把附近的一條水叫做姜水。一個姬姓部落居住在一個地方,於是就把附近的一條水叫做姬水。我完全認同這個看法,如果姬姓和姜姓來自於一條水的名稱,爲什麼這兩個字不是三點水或者二點水的偏旁?而是女字旁呢?由此可見這兩個姓與水無關,與血緣有關,而且指的是母系血緣。
姜姓部落首先崛起,因爲這個部落裡出了一個叫神農的人,他勤於實踐,勤于思考,最終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而這些知識極大的增進了人類的福祉。當時很多人依附於姜姓部落,而神農也因此獲得了一個炎帝的稱號。根據史書記載,炎帝的稱號傳了八世。第八世炎帝再也沒有辦法治理已經失控的天下了,這個時候在急性部落當中出現了一個英雄人物後來被稱爲黃帝。有一種說法說黃帝最初姓公孫,後來改姓姬,雖然史書這麼明晃晃的記載,我還是覺得他不是很可靠。相對於公孫這個姓氏,姬看起來更加的古老,因爲它可以追溯到母系時代而公孫不能,黃帝的一生有很多發明,他靠武力征服四方,在天子的任上對華夏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華夏文明當中,許多符號性的東西就形成於這一時代,黃帝是今天華夏子孫公認的祖先。之後,天子之位,在黃帝的後人當中傳了四世,根據史書記載,虞舜也被認爲是黃帝的後人,但那個時候他已經是平民出身,而且他跟黃帝也不是同一個姓氏。不過我在做這些推測的時候,是建立在現在人們對現實認知的基礎上,很可能當時姓氏怎麼傳遞不是我以爲的那種情形。唐堯虞舜時代在儒生的記憶中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時代,這個時候發生了著名的禪讓事件,類似的事情後來也曾經發生過,只不過都不是在自願的情況下發生。三代是史書中記載的小康時代,這種說法當然名不符實,因爲三王分別是三代的開國君主,所以三王時代是三代當中很小的一部分。雖然事實有些殘酷,很多人還是願意相信史籍記載,因爲他們需要一個美好的過去,讓人們去向往,並且有動力去努力的實現它。
從三皇時代到伏羲女媧時代,從伏羲女媧時代到神農黃帝時代,再到唐堯虞舜時代、三代。人們對規律的認知不斷的深化,人們對規則的修訂不斷的接近科學,與此同時技術也在不斷的升級過程中。根據史籍記載,夏朝的特點是非常的樸實,相比之下,殷商在各個方面都表現的較爲繁複,這個時候的人對鬼神非常的推崇,對鬼神的祭祀也非常的隆重,動不動就要把很多人送上西天。相對於殷商時代,不拿人命當一回事,取而代之的周朝更看重人。他制定的一整套禮制是爲人服務的,周公是實際上儒家思想的締造者。這麼說很多人可能沒辦法接受,但這是唐朝以前人們普遍的看法。從唐代開始,朝廷下令把周公請出了文廟,孔子的地位空前的提高了,他不再只是先師,還成了人們眼中的至聖。如同周朝的禮法一樣,秦朝的制度對後世也發生了極爲重大的影響,後世的人們都是在秦制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而不是拋棄秦制。
不知不覺時間已經延續到了今天,在這個漫長的過程當中,很多人從血肉當中欲與凝結,又從泥土當中化爲灰燼。有的家族把香火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有的家族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裡。一個人生活在小小的殼裡,每天只與幾個人打交道。眼見小了,心胸也小,所以在想的是,在他的眼中也成了大事。一粒塵埃壓在肩上,就如同一塊巨石壓了上去。讀史書可以延長人的眼見,可以廣大人的心胸。當你翻開史書,你看到有那麼多人死於非命,你會發現,其實自己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當然這種假設或許實在有些粗暴,安慰人有這樣一種忌諱,就是你在對方面前說自己有多慘,有人直截了當的說,悲慘的不是隻有你一個,似乎這不是在安慰對方,而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訓斥對方。
在這世界上,真正能夠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的人鳳毛麟角,多數人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過了嘴癮滿足了虛榮心,還要撂下一句我是爲你好之類的鬼話。有的人懷着極大的好奇心去打聽別人的隱私,當別人表現出抗拒的心理時,這個人會說我也是關心你嘛,我怎麼不去問兩旁世人呢?這世上有太多虛情假意的東西,讀史書有助於你明白事理。經典當然是要讀的,只不過經典是一些大道理。而史書所記錄的是鮮活的人和事,你可以通過史書中記錄的這些東西,來印證聖人所說的話。用你從書中讀來的東西,在現實生活當中進行驗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你不這麼做。那些書對於你而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很多人讀書不過是爲了說嘴,可嘴上討了便宜對你又有什麼好處呢?它會讓你變成一個淺薄輕挑的人。讀書應該讓人變得厚重,讓人變得謙卑。
人生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快樂,就是發現自己的無知。如果在你的人生當中,你從來沒有發現過這一點,你一直覺得自己非常的聰明。這對於你而言真是太可悲了,人一定要遇到比自己聰明的人,比自己能幹的人。通過與他們的交往,不斷完善自己。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不太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優秀。反而想要印證相反的說法,如果你總是發現周圍的人不如你,這說明你一直盯着人家的短處。聖人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而改之。首先要看到人家的長處,然後看一看自己的條件能不能學習一下。如果你跟誰打交道都是這個路數,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如果你總是那麼執着於發現別人的短處,又來證明自己是多麼優秀。到最後覺得你優秀的只有你一個人,我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除了我自己絕沒有第二個人把我看這個人物。
此致
敬禮
你的朋友陶唐
新豐九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