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號,《七號房禮物》和《銅雀臺》同期上映。
前者有百分之四十二的排片,後者只有百分之二十四…
儘管院線很想針對橙子,可是所有人對這兩部片子的評價都是一樣的:前者完勝後者!
沒有給到百分之五十,是因爲《白鹿原》、《敢死隊2》、《普羅米修斯》還在熱映中…
首映現場,呂瀟然勸大家買紙巾:“《七號房禮物》,我看了三遍,每看一遍都哭成狗,你們自己掂量一下…”
順便介紹了一下趙金麥:“這個小姑娘天賦也很高,完全不輸給《孤膽特工》裡的張紫楓!”
……
韓茗茗很不爽!
他最反感的就是‘不哭不是中國人’這樣的宣言…
《唐山大地震》上映那會,新聞裡說什麼‘影院紙巾遍地’,他就特別不服,馮曉剛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要你淚流成河,你就得乖乖聽命,還真就不信了!
然後下載了盜版…
看完,一滴眼淚也沒留…
現在,他最欣賞的呂瀟然也來這套?
唉,中國電影藥丸!
大銀幕,一隻胖胖的橙子沐浴在陽光下,旋即往上一跳,變成剪影,隨即化作橙子映像公司的LOGO圖標。
畫面一轉,又列出片頭名單:“出品人:韓三坪、呂瀟然。導演:徐爭,編劇:呂瀟然…”
放映廳立刻安靜下來,《七號房禮物》正式開始。
開頭,長大成人的藝勝拿着父親當年的審判記錄。
從那間牢房裡走出來,看到滿天飛揚的雪花中被鐵絲絆住的明黃色的氣球時,朝着天空,露出了夾雜心酸、思念和如釋重負的笑,拉開了回憶的序幕。
智商僅相當於六歲孩子的爸爸龍九和他的寶貝女兒藝勝曾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有穩定的工作——雖然是停車看守員;
有聰明懂事的女兒——不僅每月會自己去交水電費保險費,還會照顧自己和爸爸;
有心心念唸的夢想——領了工資就給女兒買美少女書包,即使殘障,龍九也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其實警察局長的小女兒是個善良的女孩,她帶着買不到美少女書包的龍九去找書包的時候,卻死在天災中——零下十八度的天氣,踩到冰滑倒,恰好因爲書包的阻礙,摔破後腦勺。
當時只有龍九在場,他採取的急救措施,然後在一羣不負責任的警察的教唆指導下,卻成了強見殺人罪的鐵證。
然後被關押進了監獄的七號房。
七號牢房中,關押着一羣犯了各種罪的“社會渣滓”。
剛開始,他們還欺負着新來的智商不高的李龍九,後來就被他純真的心感動了。
七號房被他們佈置成溫暖的樣子,他們互相幫助,與保安鬥智鬥勇,他們把見父心切的藝勝藏在箱子中,千方百計帶到牢房裡,從此七號房成了溫馨的所在。
夜晚,大家靜靜地躺着,小藝勝看着屋頂上“犯人叔叔”們剪貼着的星星月亮燈,由衷地讚歎:“好美啊。”
他爸爸則摟着她,讚美他女兒:“藝勝最美。”
那一瞬間,牢房彷彿成了溫馨的港灣。
爲了在二審中駁回警察們假造的自白書,還龍九清白,七號房裡的其他人甚至還寫了應對法官和律師的回答,讓智障的龍九背熟。
在那段準備的日子裡,爲了早日回家和女兒團聚,龍九克服智商上的不足,每天都努力背誦着。
但,痛失愛女、找不到心裡慰藉和發泄的警察局長用拳和暴力告訴他:“只有你死了,你女兒纔會活着。否則,她會和你一樣下場!”
龍九相信了這簡單的一句話:爲了保護女兒,一定要犧牲自己。
所以法庭上,他對着律師和法官們承認了:“對,是我做的。我錯了,我錯了。請大家幫幫藝勝…”
七號房的犯人們爲父女倆準備的最後、最好的禮物:爸爸被執行死刑的日子是12月23日,藝勝的生日,聖誕節前一天。
藝勝的生日宴,其實也是爸爸的告別宴。
爸爸終於把他心心念唸的美少女書包,送給了她心愛的女兒。
藝勝對着爸爸,行了一個跪拜大禮,說:“謝謝爸爸,讓我能成爲爸爸的女兒。”
龍九,也向女兒行禮,說:“謝謝你,能作爲爸爸的女兒出生在這世界上。”
最後告別的場景…
龍九在死之前看着自己的女兒大聲對周圍的人喊“救救我,救救我”。
誰又能救得了他呢?
韓茗茗眼淚撲簌簌地…
鼻涕流的滿嘴都是,他用手擦了一下,然後抹在電影院的椅子上…
當然,電影的結局還是比較好的,成年的藝勝在法庭上勝訴了…
當宋嘉看着滿天飄揚的雪花,字幕出現:多年以後,當我有了保護你的能力,你卻已經不在!
真尼瑪,都結束了,還不忘煽情一把…
宋嘉喃喃自語:‘謝謝爸爸,讓我能成爲爸爸的女兒!’
電影結束…
……
“你可以說故事是虛構的,你也可以說電影裡的總是不符合現實邏輯的,但電影就是這樣,現實的反映+藝術的加工,會有化學反應。”
“我自己挺滿意的…”
“票房…這個看市場吧,公司沒有預期…”
鍾麗芳接過話:“好電影贏票房是應該的事情,我們有信心,《七號房禮物》會創造類型片新的票房紀錄!”
記者趕緊問:“十億?”
鍾麗芳故意想了想,然後道:“我說的是類型片,這電影算是溫情煽情類型,上一部把人逗哭的電影叫《唐山大地震》吧,我覺得票房超過《唐山大地震》不成問題!”
“可不可以理解您公開叫板馮曉剛?”
“…沒有啊,我說的是實話,我需要叫板別人證明自己嗎?我需要票房證明嗎?橙子出品的電影就是精品!我如果奔着票房,完全可以後期轉製成僞3D,然後獨霸IMAX影廳,擡高票價!”
採訪的記者眼睛一亮:“您是在諷刺《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