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寫文整整過去一個月了。雖是短短的一個月,我卻深深體會了人在病痛中活着有多麼不容易。因爲更年期身體的巨大變化,因爲嚴重的睡眠困難,還有那些微妙的煩亂都會導致的焦躁不安,胸悶氣短,讓我在最艱難的幾天真的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挺過去,是否還能繼續欣賞那美麗的朝陽。這些日子,書不敢讀,電子設備不敢聽,也不敢隨意看,生怕哪個點又會忽然導致我的煩亂。在藥物的幫助下,我終於找回了正常的生活狀態。今天,我得以重新開始更新我熱愛的寫作。
還是在學校組織的讀書交流活動中,我聽同事介紹了《正面管教》這本書。這幾天,鄰桌小同事的這本書就放在辦公桌上,我順手翻開看了看。不成想竟然一下子就被作者的序言吸引住了。本就非常喜愛教育方法和心理教育的人,頓時對書中描述的方法大感興趣。認真讀來,其中的很多理念都很具有獨到的切實用處,對於現實教育非常具有指導意義。比如這一段
“對現實教育另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是,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我們不再需要孩子像過去那樣爲家庭生計付出努力。相反,孩子們被以愛的名義給予的太多,而無需自己付出任何努力和投入,甚至認爲這是理所應當的。太多的母親和父親相信,好爸爸好媽媽就應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因此,他們會包攬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難或對孩子過度保護,因而剝奪了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因爲忙於生計,或者不懂得讓孩子對家庭有所貢獻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父母們常常忽視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說得多好啊,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這裡所說的問題應該是當代父母的一個嚴重的通病,尤其是那些擁有獨生子女或是孩子很少的父母。所以,正是我們做父母的不放手,親自導致了孩子問題的產生,還不能自知。待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卻埋怨孩子這不好那不好。
書中把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歸爲三種:第一種,嚴厲(過度控制);第二種,嬌縱(沒有限制);第三種,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意思是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值得慶幸的是,無論對於我的女兒,還是我的學生,我與孩子互動的方式都屬於第三種——正面管教。書中也用肯定的語氣強調,第一種帶來的效果是短期效應,只有第三種纔是長期有效的互動方式。我本是是工作在教育一線。可是我周圍有很多同行和家長只認同第一種互動方式,認爲嚴厲纔是好老師,對我這樣的方式很多人會嗤之以鼻。每當看到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的著作,我都會再一次爲自己的教育方式感到欣慰,也更加爲自己這些年來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感到寬心。因爲我沒有糟蹋孩子的身心,沒有給他們帶來傷害。
這本書裡還有好多值得細細品讀和身體力行的理念和方法。而這些方法如果真的領悟了,會產生神奇的現實效應。真的希望正在爲人師爲人母中有諸多困惑的人能看到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