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並且創造出屬於自己本土的文化。
所謂的文化底蘊呢!就是人類精神成就的廣度和深度,即人或羣體所秉持的可上溯較久的道德觀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也是人或羣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李忠信感慨的是,江城那邊就沒有太多的文化底蘊,或者說是基本上沒有這種歷史底蘊。
在中國,最沒有歷史底蘊的地區就屬黑省了,東北三省的文化底蘊相對來說較全國差了一截,而黑省的的底蘊則是最爲墊底的。
從歷史上來看,黑省一直就是一個不毛之地,哪怕是中國成立以後,也是北大荒,到東北那邊的人,基本上都是從山東或者是其他地方闖關東過去的。
在江南,任何的一個小地方,總能夠說出來當地曾經出現過什麼什麼名人,在那個時代那個年代怎麼輝煌過,而在黑龍江,基本上就沒有這樣的一種歷史文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學生上學的時候學歷史,東北的學生和南方的學生學歷史的差距就相當大,很多時候,對於歷史這個東西,黑省這邊沒有從小形成那麼一種觀念。
比如說出生在洛陽的人,他們從小就知道玄奘,他們會知道玄奘姓陳,法名是玄奘。洛陽偃師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唐三藏、與鳩摩羅仁真帝並稱爲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他們在不大的時候,就知道,唐僧從小就出家於洛陽淨土寺爲和尚,後又在國內遍訪名師,他感到所說紛歧,難得定率,便決心到天竺學習,在那爛陀寺從戎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同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天竺,經歷了17年,貞觀十九年回到了長安。
而全國各地的大部分人呢!卻只是知道唐僧是西遊記裡面的人物,和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經。
洛陽這邊的名人很多,再比如元稹,他也是河南洛陽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小說家。
他的詩與白居易齊名,被世人稱之爲“元白”。元稹出身寒門,又早年喪父,依靠親戚度日。
他自幼天資聰穎,刻苦學習,發奮爲文,15 歲明經及第,21歲初仁河中府。25歲登書判拔萃科,授爲秘書省校書郎。28歲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對策第一,授左拾遺。
青年時代,具有正義感,力主改革時弊,因遭忌,被貶爲河南縣尉。後又任監察御史,奉使東蜀,不畏權貴,懲處貪官污吏,名動三川。
他的詩作,以樂府詩爲最有名。如《國家詞》、《織婦詞》、《採珠行》、《連昌宮詞》。他的小詩《行宮》,寫得含蓄有味。雖只有四句,而讀者不覺其短。他寫的《鶯鶯傳》,爲後來《西廂記》故事所取材。
洛陽這邊的人,從小就知道元稹,更是把元稹的生怕作爲一種對孩子的激勵和勵志的故事來講。
而東北的孩子,被說是元稹了,就是湯圓的來歷都弄不明白,這些呢!就是文化底蘊的差距。
黑省那邊的孩子,從生下來以後,你給講一些故事,那都是沒有辦法引起共鳴的東西。
說什麼什麼人刻苦學習怎麼怎麼樣了,那是沒有說服力的,而如果出生在洛陽,一講這個故事,自然會給孩子講述,這個名人呢!是我們洛陽這邊的人,以後呢!你得像這樣的人學習,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個人出生在什麼什麼地方,你是知道的,就是在洛陽什麼什麼地理位置。
這樣一來,勵志了不說,甚至連帶着讓孩子多學習了很多知識,而且呢!孩子也會爲之而自豪。
哪怕是提起姓氏之類的東西,有文化底蘊的地區和沒有文化底蘊的地區也是不一樣。
一說起來姓李,那麼,洛陽這邊的人就說開了,李姓是一個大姓,也是曾經的國姓,從大唐盛世開始,洛陽這邊的人幾乎都姓李。
我們祖上雖然沒有流傳什麼太多的信息給我們,但是,我們家的祖上卻是和李世民或者是李世績有親戚,不想吹大的人,也會拿出來一些史料來旁徵博引,證明自己祖上曾經是什麼什麼人。
這樣的話,自然就會多出來很多對歷史的嚮往和歷史知識的底蘊。按照後世人的說法,吹牛逼也是要講文化的,沒有文化,吹牛逼你都吹不出來。
哪怕是海南島這邊,隨便拿出來一些地方,都能夠說出來文化底蘊的東西。
五公祠,騎樓老街,這些東西都是歷史文化古蹟,都有着那種歷史文化的沉澱。
走到五公祠這邊,知道了五公祠這邊曾經都有過什麼什麼人,走到騎樓老街,知道騎樓文化,而在東北黑省那邊,走在大街上,就是走在大街上,屁的文化沒有,要說街道的名字,都是什麼長安街了,光復路了,西林路了的,最多的也就是能夠說道解放以後。
就好比三亞那邊的天涯海角,要不是有名人在那邊題詞,誰知道那個地方叫做天涯海角。
傳說中的天涯海角最初並不是指三亞,很多真正的歷史專家提出來,“天涯海角”不應該專指海南一處,還指今天廣西的靈山、合浦等處,根據史料這些地方得名爲“天涯海角”甚至比當時的崖縣還早了近700年。也就是說,在海南島的青石刻字成名以前,就已經有“天涯海角”這個地方了。
這個就是名人效應了,如果不是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到這裡時,曾在一塊高高矗立的青灰色巨石上題下“天涯”兩字,誰也不會認爲三亞這邊就是傳說中的天涯海角。
李忠信在聽完導遊說起來的傳承的時候,想到了文化底蘊,一下子聯想到了很多東西,也更是堅定了李忠信要在江城那邊大量辦學的想法,他想要讓江城今後多出來文化底蘊,多出來更多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