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滿門忠烈,林徽因……(求訂閱)
“兩年後,林覺民考入新式學堂全閩大學堂,他徹底擺脫了科舉。在這個學堂裡,他閱讀了許多書,特別是那些提倡民主科學革命,以及自由平等的書籍。通過這一些書籍,這打開了林覺民的思想。同時,在這一些進步書籍的影響之下,他也看到清廷的腐朽。”
“爲此,林覺民成爲了該校的學生領袖,經常帶領其他學生一起閱讀進步書籍,以及發表對於時政的看法。並且,當時他的一些言論受到了不少名人的認可。他的父親聽到此事,一時喜憂參半。喜的是兒子如此的有出息,但憂的是。兒子年齡並不大,可現在的清廷卻無比的腐敗昏庸,父親很怕林覺民出事。於是便讓林覺民回家結婚,希望用婚姻收一收林覺民的心。”
“雖然做爲過繼的兒子,但林覺民對於繼父也當生父看待。他沒有反對父親的包辦婚姻,而是接受了。或許是上天安排,雖然林覺民的婚姻是包辦的,但與妻子【陳意映】卻是非常和睦。兩人婚後發現,原本並不認識的兩人竟然有說不盡的話題,又擁有共同的愛好,一時之間,兩人的感情非常好。林覺民就將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嚮往說於妻子。沒想到,妻子不但沒有反對,而且還很支持林覺民。得到妻子的支持,林覺民變得更爲有動力。他與同學開設私立學校,免費招收家境很貧窮的人入學。在林覺民的鼓勵下,陳意映還放棄了包裹小腳,進入了女子師範學堂,成爲了該校首屆畢業生。”
相比之徐志摩來說,林覺民自然沒有這麼大的名氣。
甚至。
前世還有許多人都不知道林覺民是誰。
但是。
要說林覺民所做的事情,可能十個徐志摩都不如他。
甚至。
如果沒有林覺民。
前世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誰也不知道。
陳凡繼續說道:“林覺民這種舉動無疑是對於當時清廷的挑釁,爲了躲避清廷的打壓,於是林覺民便前往其他國家留學。到了國外,林覺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志。他經常與這一些朋友暢談當前局勢,幾乎所有人都認爲。以現在清廷的情況,和平演變已經不可能了,如果要建立新家園,只能發動革命。”
“爲此,一衆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準備發動起義。隨即,林覺民回家與妻子父親見面。林覺民知道,這是與他們最後的一次見面。雖然林覺民有很多的話想對他們說,但又怕走漏消息,所以一個字都不敢說。這讓林覺民非常苦悶。而妻子也看出了丈夫林覺民的異常,問林覺民情況,但林覺民並沒有多說。”
“只是,就在所有人一切就緒,準備在廣市發動起義。卻不想,內部出現了漢奸。沒得辦法,整個計劃被迫提前。面對着此時,林覺民卻是抱着必死的決心說道,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決不信也。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復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寧有憾哉!”
意思很簡單。
林覺民知道這一次起義絕對會失敗。
但失敗他也要去。
他就是想用通過他們的死,來喚醒所有的同胞。
如果所有同胞醒悟,哪怕他們這一些人死了,也死得其索,死得壯哉,死得沒有遺憾,甚至雖死猶生。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林覺民等一衆敢死隊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衝向兩廣總督署,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燬總督署後,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衆而不幸失敗。”
“時任兩廣總督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親自會審林覺民。林覺民毫不畏懼,暢論世界大勢,用英語慷慨陳詞,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一時之間滿庭震動,張鳴歧惜才,想勸林覺民投降,林覺民拒絕。最終,林覺民被槍殺於廣市天字碼頭,年僅24歲。與林覺民一同被槍殺的,還有林覺民的兩個兄弟,也就是此前所說的林徽因的另外兩個叔叔林尹民與林文。”
“因一衆起義者最後葬於廣市黃花崗,後來他們又稱之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這就是改變中華走向的黃花崗起義。
……
“我……”
“英雄。”
“不只是英雄,還是烈士。”
聽着陳凡講述林覺民的故事,一衆遊客不時擦了擦眼睛。
雖然他們並不知道當時的清廷是什麼樣的朝代。
但他們明白。
面對着無比昏庸與腐敗的朝代,那些起義者都是英雄,都值得無數人敬仰。
“用自己的死去喚醒同胞,聽得我都哭了。”
“雖死猶生,雖死猶生。”
“是的,雖然我不知道後面會變成什麼樣。但我想,有林覺民這樣的英雄,未來何愁國家不強大。”
衆人內心無比的激動。
這個故事哪怕與現在這個世界無關。
但是。
林覺民體現出來的那種家國天下的意志,卻是無比的感染着衆人。
但關於林覺民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若干天之後。
遠在老家的陳意映,也就是林覺民的妻子收到了林覺民的來信。
“陳凡老師,林覺民不是……”
主持人有些驚訝的問道。
“這是林覺民的絕筆信。”
這一說。
所有人都懂了。
可正因爲大家懂了,這更讓人內心一震。
絕筆信。
簡單的三個字,但卻是用生命換來的。
“陳凡老師,這封信寫的是什麼,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當然可以。”
陳凡點頭:“意映愛妻,見字如面。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爲陰間一鬼。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夠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又怕你不瞭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拋棄伱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想讓我死,所以就強忍着悲痛給你說這些話。”
陳凡的聲音並不大。
但這封信卻似乎有千斤,每一個字都讓人不忍直視。
“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從結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爲夫婦;然而遍地血腥陰雲,滿街兇狼惡犬,有幾家能稱心滿意呢?”
“你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
“我現在死去沒有什麼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志們在繼續奮鬥。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裡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教育以他的父親作爲志向,那麼我後繼有人了。幸甚,幸甚!我們家以後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麼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寫這一封信時,林覺民內心無比的平靜。
因爲他早已做好了身死的準備。
可是林覺民卻知道。
在這個世上。
他不只有自己,他還有妻子,還有兒子,還有女兒。
他所不能放心的正是自己的妻兒。
但不能放心也沒有辦法了。
他只能在書信上用平靜的話語向妻子囑咐,希望妻兒未來能夠好好的生活下去。
如果能夠教育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志向,那他死去也沒有什麼了。
只是到底還是捨不得妻兒。
陳凡接着念道:“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麼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麼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捨地伴着你,你不必因爲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爲我擔憂。我爲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顧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裡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此書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見到我吧,寫到這裡太悲痛了!”
“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這是我最後的希望……”
一封林覺民的《與妻書》就此結束。
這封信的最後。
因爲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早年並沒有讀過書,後來纔在林覺民的鼓勵下才讀得書,所以最後還特別叮囑她,如果有不理解的一定要像家中的長輩請教。
請教的原因不只是讀這一封信,更爲重要的是,一定要完全理解林覺民的意思。
……
“這是西湖詩會?”
“不,這不是西湖詩會,但是,相比之西湖詩會,相比之一衆新詩,相比之一代才子徐志摩。但我更爲喜歡的卻不再是他,而是林覺民。”
“別說了,再說我都要流淚了。”
“已經流了……”
一封信講完,衆人眨了眨眼,內心波起雲涌。
雖然之前陳凡說過,這是一個不存在的世界。
裡面的人物,故事,也不是不存的。
他只是一個故事。
他是陳凡虛構出來的。
但就算如此。
當林覺民的一生講完,衆人亦是止不住的感慨萬千。
“突然明白了,林徽因爲什麼不選擇徐志摩了。”
“嗯,徐志摩再有才,也只能作作詩,對於國事來說沒有任何用處。”
“如果沒有林覺民這一些烈士,哪有現在和平的年代。”
“哥,林覺民不屬於這個世界。”
“我知道。”
“知道你還說。”
“那你覺得,我們現在和平的年代是靠嘴爭取過來的嗎?”
“對不起,我錯了……”
……
“林覺民,林尹民,林文,合稱爲三林,這三林都是林徽因的叔叔。這三位叔叔死時,林徽因只有7歲。所以林徽因自小就被一衆叔叔的英雄事蹟所感染,雖然可能年幼的時候沒有表現出來。可一但林徽因成熟之後,她便知道什麼是她需要的,又什麼是她不需要的。所以,最終她會選擇務實的樑思成。但關於林徽因的家族,並不僅僅只有他的三位叔叔。”
前世不少人在評價林徽因的時候,時常會拿他與徐志摩的感情當做是談資。
甚至還有人調侃。
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一個是渣男,一個是渣女。
因爲林徽因不僅僅喜歡過徐志摩,而且還喜歡樑思城,後來還喜歡上了金嶽霖。
可是。
當真正瞭解林徽因之後,你還敢調侃林徽英嗎?
陳凡繼續說道:“林徽因是林長民的長女,她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林恆。雖然是同父異母,但林徽因一直擔當着長姐如父的責任,對於林恆沒有任何嫌隙。反而因爲林徽因年紀更大,一直處處對於弟弟妹妹做出榜樣。後來外族全面入侵中華,原本準備報考清華大學的林恆,因爲外族入侵,於是林恆報考了航空學院。之所以報考航空學院,就是因爲林恆知道,外族勢力在空軍這一塊有着巨大的優勢。此前的幾次戰鬥,基本上國內領空全都被他們佔領。而國內一缺少飛機,二又缺少飛行員。爲了抗戰的勝利,爲了家園,林恆成爲了一名飛行員。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林徽因的支持,但一直囑咐他注意安全。”
“那個時候,外族已經侵佔了中華大片土地,爲了避難,林徽因與樑思成逃向了昆市。不巧在路途當中一家客棧裡,林徽因夫婦碰到了八位年輕的航空學院學員。此時林徽因病危,八位學員妥善的安置了林徽因。後來林徽因病情好轉,聊天當中,林徽因便說,自己弟弟和他們一樣也是航空學院的學員。”
“隨即八位學員就與林徽因一道前往昆明。在前往昆明的路途當中,林徽因對於八位學院照顧有加。而林徽因的才學,眼光,也讓八位學員非常佩服。後來,八位學員在昆明畢業。因爲八位學員的家長還在淪陷區,無法參與他們的畢業典禮。正好林徽因正準備代表林恆家長,以此參加該校的畢業典禮,八位學員一合計,與其如此,還不如讓林徽因也代替他們,成爲他們名譽上的家長。”
緣份很奇妙。
雖然八位學員原本與林徽因沒有太多的關係,他們只是萍水相逢。
可是在後來的相處當中,林徽因總是能夠用她的才華以及經驗眼光,不斷的給予八位學員力量。
不自然間,林徽因加上林恆,也就有了9位弟弟。
9位弟弟除了一位有血緣關係之外,其他都沒有。
但其他幾位弟弟與林徽因的感情都非常好,並經常寫信給林徽因。
“可是,抗戰形勢無比的惡劣。雖然林徽因九位弟弟都是航空學院的學員,也算是正規的飛行員。但他們學習的時間並不長,原本是三年畢業的,最後縮短到1年。而就只有1年的學習時間,他們便要正式拉到戰場,阻擊侵略者。”
“但可惜,敵我雙方的武器裝備相差的實在是太大太大。加上一衆飛行員經驗也不足,甚至還是毛頭小夥子。在與敵方的較量當中,我方死傷很大。但就算如此,這一衆年輕的飛行員也沒有任何畏懼。但戰場不是現實和平年代,戰場當中死人太過於平常了。抗戰還沒有結束,林徽因9個弟弟全部戰死沙場……”
所以。
用一句話來說。
林徽因,林家……滿門宗烈。
你怎麼說徐志摩都可以。
但……
林徽因,你不能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