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纔習青提出,要看歷史悠久的東西,所以約瑟夫才把習青給帶來了,其實心裡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
現在,習青並沒有看上的物件,假如就讓他這麼走掉,約瑟夫不甘心。
“先生,我這裡有個佛頭,你沒有興趣看一下?”
“佛頭?!”
習青對佛是有很大的情感,“可以啊。”
答應之後,約瑟夫就把習青往裡邊的一個小屋子帶了去。
接着,一個比例與人頭差不多大小的頭像就把習青給吸引住了,走到那張桌子前面,小心的將這個頭頂殘破,面目幾乎已經看不見的佛頭用雙手給抱了起來。
這尊佛頭殘缺了一隻耳朵,除了眼眶鼻樑和嘴巴能認出來之外,整個面龐十分的模糊,之所以說是佛雕頭像,是因爲在頭上全是一個個的鼓包,和習青在寺廟中見到的佛像雕塑完全一樣。
只是這個佛頭被破壞的太厲害了,像是用鈍器從一邊耳朵處給硬生生的敲下來的,半邊耳朵已經沒有了,看的習青心疼不已。
習青知道,很多佛頭是西方殖民者從古蹟中盜走的,如果搬不走整尊雕像的話,就砍掉佛頭或佛手,在中國很多寺廟裡,許多佛像的佛頭,都是後來雕琢擺放上去的。
這些佛頭與其他被掠藝術品,被當做戰利品一樣擺放在西方殖民者或收藏家的房間裡,如果不是這尊佛頭過於殘破,恐怕也不會留在這個地下室裡了。
擦,習青心寒。
若是找到了佛身,這佛頭還有些作用,但現在看來,恐怕是早已不知所蹤了吧。
約瑟夫也開了不少年的店,經常有一些中國的客人,對於這些在約瑟夫看來,毫無藝術美感的破石頭感興趣,現在看見習青抱起了石頭像,當下上前問道:“先生,您喜歡這個石頭雕像嗎?”
習青點了點頭,不過馬上又搖起了頭,說道:“這個佛頭太殘破了,如果是完好的,我會考慮花出十萬歐元以下買下它,不過現在……實在是太可惜了……”
習青說的是實話,這尊佛頭被損毀的太厲害了,原本的色彩都沒有了,即使自己買下來,也沒有太大的收藏價值了。
“哦,這樣啊,那就真的是太遺憾了……”
約瑟夫聳了聳肩膀,他並不是爲了這玩意殘破而遺憾,只是爲了做不成這筆生意遺憾而已。
“如果您能在別的地方,找到完整的這樣的雕塑,我倒是可以買下來的……”
習青有些不甘心的說了一句,這些外國強盜那會着實搶走不少好東西,約瑟夫家裡沒有,說不定別人家裡有呢。
約瑟夫搖了搖頭,直言道:“先生,這樣的東西,一般都是在博物館裡的,我也不知道誰家裡會有,所以抱歉恐怕我是不能提供了……”
“那就算了,沒事的……”
習青心裡有些失望,繼續無聊的在地下室觀看。
“嗯?這是什麼呢?”
習青在佛頭的下面,看到幾塊鏽跡斑斑巴掌大小的青銅器,不禁愣了一下,隨着習青翻找了一下,他的眼前更是一亮。
“銅鏡?!”
當習青將桌子上的那幾個東西分開的時候,也看出來了,原來這些鏽跡斑斑的物件,是四塊銅鏡,只是有三塊腐蝕的太過嚴重,缺邊少角不說,鏡面的鏡倍上,已經完全看不出銅鏡的特徵來了。
只有一塊,鏡面還算光滑,但是圓邊和背面,也是佈滿了銅鏽,用手稍微搓弄幾下,那些成粉末狀的銅鏽,紛紛散落到了地上。
由於鏽跡太厚,習青也無法看到背面的花紋是什麼,所以也無從給這面銅鏡斷代,不過摸起來,這個銅鏡讓自己特別,舒服,這種感覺,習青還真的有可能揀漏了,所以他才問的。
“這……這是什麼?”
翻來覆去的擺弄了一會這面銅鏡之後,習青無意中把銅鏡的鏡面對着燈光,一束並不怎麼明亮的光束,反射在了習青面前的牆壁上。
鏡子在反光的同時,也是有着聚光的效應,照射在牆壁上的光束,明顯的要比頭上的燈泡亮了許多,只是在那束光線中,習青依稀好像看到一點什麼東西。
習青定了定神,身體向牆壁處靠近了幾步,然後拿起鏡子,鏡面微側,一束光線隨之又反射到了牆上,這次習青的手沒有晃動,他真的從那團只有巴掌大小的光束中,看出了一絲影像。
光影映圖?
好熟悉?
習青驚住了。在那團光束裡,習青看到一尊菩薩蓮花坐像圖案,頭挽高鬢的觀世音菩薩衣帶飄飄,神情安詳的坐在一座蓮花底座上,手持淨瓶,面色慈祥,雙眼微閉,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神情。
這個圖案並不是很清晰,就在習青心情激盪,手稍稍一晃動的時候,觀世音的畫面就隨之消失掉了。
習青馬上將銅鏡反了過來,對着鏡面仔細的觀察起來,卻是發現這鏡面光滑無比,並沒有什麼觀世音的圖案,可是……那牆壁上出現的影像,習青也能確認,那絕對不是自己的幻覺。
難道真的是光影?
深深呼吸了一下,習青靜下心來,凝神向鏡面看去,過了一會,一種奇怪的感覺在習青的心裡升起。
進入鏡面的瞬間,習青感覺到這銅鏡似乎活過來一般,鏡面上那原本細微的研磨紋理,在習青的眼中被無限的放大了。
習青發現,這些紋理在深淺程度上,都有細微的不同,應該就是這些不同,才使其在燈光的反射下,出現了那尊觀世音菩薩的影像。
這跟之前的光影映圖還不一樣,如果說之前是因爲自然的鬼斧神力,這一次完全是工藝高手的製作。
難道是一個雕刻師傅的鬼斧神工?
真心是不可多得。
這裡說一下銅鏡,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又稱青銅鏡,在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鑑形照影。
在《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鑑於水”。而古語釋“鑑”字意就爲“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鑑),就是最早的鏡子,也是最早用來照面的。
隨着合金技術的出現,從殷商時代開始,就有了使用銅和錫或銀鉛等製作銅鏡的歷史,銅鏡一般製成圓形或方形,其背面鑄銘文飾圖案,並陪鈕以穿系,正面則以鉛錫磨礪光亮,可清晰照面。
商、西周和春秋時的銅鏡,在中國曆次考古中都有零星發現,而到了戰國始盛行,產量大增。
到了漢代的時候,由於日常生活的大量需求,加之西漢中葉後經濟的飛速繁榮,銅鏡製作便產生了質的飛躍,所制銅鏡工藝精良,質地厚重,鏡背銘文、圖案豐富多樣。後經唐宋時代兩次發展高峰。
一直延續到到明清時期,隨着近代玻璃的誕生,銅鏡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在古代的時候,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就像現在的玻璃鏡,幾乎每個人都要用。
同時它又是精美的工藝品,現在一些大博物館裡收藏的銅鏡,均是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樸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而到了秦漢,出土的銅鏡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至於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
到了宋金元的時候,銅鏡的製作工藝就沒有什麼大的突破了,大多都是延續了漢唐的風格,只是多出了一些歷史故事銅鏡等等。
近些年來,收藏銅鏡的人也是在不斷的增加,價格更是逐年上升,一個品相不錯的漢唐銅鏡,拍出百萬的天價都屬正常,而一些有傳承的鏡子,更是在千萬以上。
如果誰能將那兩半破鏡重圓故事裡的銅鏡找到,恐怕單是以那故事背景,其價值就不可估量了。
按照銅鏡的發展史,習青幾乎可以斷定,這塊銅鏡絕對應該是隋唐時代的,原因很簡單,佛教就是從漢末五代之後傳入到的中國,並且在隋唐時期得到了發展。
能將觀世音菩薩的佛像,如此費勁心機的用銅鏡研磨紋路表現出來,恐怕除了佛教盛行的隋唐時期,再也不會有人花費這麼大的功夫了。
這真的是一個厲害的工匠,只是習青不知道這塊堪稱奇珍的銅鏡,爲何會流落到了國外?並且這麼多年以來,也沒有被人發現其中的玄虛。
“跑到國外來淘弄自己國家的寶貝,習青真是無語了,不過能夠帶回去這件寶貝,應該是不錯的……”
習青自嘲的笑了笑,雖然從文物的保存上來說,那些敦煌的經卷和眼前的銅鏡,留在國外未嘗不可以保存的更好,因爲在國內那十年動亂中,不知道有多少文物化爲灰燼。
但是從心理上而言,習青寧願收藏在國外博物館裡的那些寶貝被焚燒殆盡,也不願意從別的國家看見自己國家文明的發展歷程,不是因爲別的,那是一種無言的嘲諷,提示着百年前中國所承受的那場恥辱,而這,是習青最不想回憶的痛處。
“我想問一下先生,這塊金屬鐵片,什麼價錢?”
習青搖了搖頭,收回思緒之後,拿着銅鏡對約瑟夫揚了揚,他這是在欺負約瑟夫不懂這玩意,故意把銅鏡說成了金屬鐵片。
“哦,不,這位先生,這可是貴國的鏡子啊,在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用金屬製造的鏡子,價格十分貴的,這絕對不是你說的鐵片……”
約瑟夫強調着,習青沒想到約瑟夫還懂點這東西的知識,不過聽他的話音,瞭解也不多,當下就說道:“約瑟夫先生,好吧,就按你的說法當是鏡子好了,但是您能從鏡子裡面照出自己來嗎?”
習青的話讓約瑟夫有點語塞,那青銅鏡面雖然光滑,但是由於氧化的原因,鏡面變得有些模糊,最多隻能照出個人影來,根本看不清人的輪廓,和國外那些十六七世紀製作的金屬鏡子,的確有很大的區別。
說老實話,國外對於藝術品的定義,除了書畫類的之外,很講究實用價值,而這塊銅鏡背面鏽跡斑斑,鏡面模糊不清,一沒有藝術鑑賞價值,二沒有實用價值,擺在房間裡都掉份,約瑟夫實在找不出話來反駁習青。
“這,但這的確是個寶貝的,您還是要多出一點錢。”
“約瑟夫先生,如果您把它當成是個寶貝,那還是自己留着吧……”
習青見到約瑟夫站在那裡,面色猶豫不決,也不說價錢,遂把手中的銅鏡扔在了桌子上,當然,不是鏡面朝上的,因爲習青怕破壞了那觀音像的研磨紋。
“2000歐元,如果您能出到這個價格,我就把它賣給您……”
約瑟夫咬了咬牙,說出一個他心裡比較高的價位來。
可是這個價格,他自己說出來,都有些底氣不足。
“您說的是2000歐元嗎?我沒有聽錯?”
習青微微皺了下眉頭,2000歐元也就是2萬rmb左右,不談鏡子裡的玄奧,單以這塊銅鏡的品相而言,微微有點貴了。
但他的表情,誇張到叫約瑟夫覺得實在是宰了猴子。
“哎,這個價格不高了,他的來歷很神奇的。”
“是嗎?看起來您還要給我編造一個故事了,那好吧,您先好好想着這個故事,我不行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