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故事和形式

拍完這天的戲份,衆人回到城裡。

林子軒和當地的電影院聯繫好了,他們在一家影院的放映廳裡播放了《小城之春》的一段二十分鐘的劇情,看看拍出來的實際效果怎麼樣。

主要是讓馬克穆勒直觀的感受一下這部影片,這關係到他對影片的評價。

這個片段是發生在宅院裡的故事,從三人初次相見到好幾次女主角和情人約會的時候差一點被撞破,大部分都是內心戲。

三個人小心翼翼的維持着現狀,沒有人有勇氣打破這種表面安寧的氛圍。

女主角和情人約會談論的多是往日的生活,懷念和感慨,偶爾還有對以後的期盼。

不過每次談起都是欲言又止,很少有直白的表述,更多的是內心的掙扎。

幾位演員把東方人對感情的含蓄和剋制演繹的恰到好處。

一個動作,一聲嘆息,一次不經意間的回眸,就把整個情緒給表達出來了。

這的確是一部依賴演員表演的片子,從目前來看,三位主演完成的很好,張國粒和徐晶蕾也有較爲精彩的發揮。

看完片子,大家回到賓館進行了一番交流。

在座的都是華國電影圈的知名人物,包括導演、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談論的不光是《小城之春》,還有華國電影的現狀。

《小城之春》這部片子和第五代導演以往拍的片子略顯不同,它比較安靜和節制。

第五代導演總想着反思歷史,表達訴求,喜歡在影片中盡情的宣泄情感,就像是色彩濃烈的油畫,無所顧忌。

第四代導演熱衷於紀實性的美學,技術性的思考過多,就像是淡雅的水墨畫,留有餘味。

這和他們受到的教育和經歷的時代有關。

第四代導演接受過系統的教育,認同傳統文化,在電影上沿着傳統的現實主義前行。

在國內的電影行業,1985年是一個分水嶺。

那段時間,大量西方的新潮藝術思想涌入國內,電影人開闊了眼界,一些年輕人吸收了西方的電影思潮,不想再走原來的老路。

他們進行了各種嘗試,就這樣形成了第五代。

可以說,第五代導演就是反傳統的一幫人,他們迎合了那個時代觀衆求變的心理。

以前的電影人注重講故事,第五代導演卻偏偏淡化故事,淡化表演,片面注重視覺造型,給觀衆強烈的衝擊力,以爲這樣纔算是藝術。

事實上,那不能算是藝術,只能說是一種技巧。

所以說,第五代導演在藝術形式上拍的是油畫,第四代導演是傳統的水墨畫。

《小城之春》應該說是一部迴歸傳統的影片,它注重故事,不注重形式。

《活着》同樣是一部迴歸傳統的影片。

在那部影片裡,張億謀放棄了以往濃墨重彩的畫面和形式主義,安安靜靜的躲在攝影機後面,認認真真的拍一個故事。

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營造氛圍,不搞民俗,不獵奇,實實在在的講述一個家庭的辛酸往事,這樣就足夠了。

衆人先就電影裡故事和形式的問題展開了討論。

“我覺得故事是主要的,以前我們沒能力把故事和人物弄紮實,就借鑑了西方的一些藝術形式,表面看起來是成功了,拿了大獎,觀衆覺得新鮮,但這是由於我們自己的不足造成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姜聞發言道,“我自己有時候也喜歡弄一些形式的東西,不過一個好故事纔是電影的核心。”

“這點我同意,從八十年代開始,國內的導演都在探索,走出了一條路子,像是億謀等人,在國際上獲得了認可,擴大了國內電影的影響力,這是好事兒。”田狀狀點頭道,“只是時代不同了,光是形式化的東西顯得空洞,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這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只有形式和故事結合在一起,才能撐起一部片子。”

“我這兩年也在琢磨這個事,嘗試了不同的題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場認可,我感覺市場越來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時候,咱們拍片子不用考慮市場,都是國家的,票房和導演沒關係,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沒什麼顧忌。”張億謀感慨道,“現在再拍片子就要考慮太多東西,這個片子能不能賺錢啊,觀衆喜不喜歡啊,不那麼純粹了。”

這幾年,張億謀一直嘗試轉型,可他的風格太鮮明瞭,轉型後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認可。

他的電影就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典型,隨着觀衆對形式主義的厭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爲故事接地氣,沒有假大空,觀衆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個身邊的故事,觀影的時候就會有代入感。

張億謀的問題是他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點找不到重心了。

觀衆看的或許只是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不會去了解導演背後的故事,他爲什麼會拍這樣的片子,這麼爛的片子真的是張億謀拍的麼?

對於導演來說,轉型往往很困難,這意味着要拋棄過去的經驗,重新來過。

“這個我有體會,張導的新片變化很大,我演的時候挺過癮,有新鮮感。”姜聞繼續道,“再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要不要向市場妥協,我覺得吧,要分情況,如果我拍的是文藝電影,那就決不妥協,要是商業電影,那肯定得考慮市場,主要還是看定位。”

“我注意到華國國內出現了較爲成熟的商業片,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你們的電影市場正在走向成熟。”馬克穆勒評價道,“我還注意到一些青年導演的影片,很有想象力。”

在京城,林子軒給馬克穆勒看了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由於地域的限制,肯定沒辦法走向國際市場,在國外放映絕對會票房慘敗。

但對於國內的電影行業來說,這是一個開端,從低成本的喜劇片到高成本的商業片,總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第十六章 純真年代第六百七十五章 網絡訪談第七百三十五章 夥伴第三百二十章 拿獎模式第六百二十三章 陣容第七百三十章 賣座第二百零一章 常客第四百八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四百九十九章 加好友第二百七十二章 科技改變電影第四百六十八章 修改第五百一十一章 心動第七百二十一章 通知第五百六十五章 旅遊第六百七十七章 聲望第六百零六章 飛馳的少年第二百九十八章 類型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線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第二百八十三章 起步第七百一十七章 偶像第八百一十三章 提問第三百三十四章 工業和藝術第五百八十四章 家庭第四百零一章 影響力第四十六章 屬於平民的時代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第二百二十一章 製片人第五百零六章 翻拍第七百三十二章 擴張第七百五十四章 主持第四百一十三章 回顧第四百二十一章 從頭再來第五百零八章 綜藝第五百零一章 年會第八百二十四章 轉型第五百零三章 拜碼頭第四百六十一章 相處第二百六十五章 勤儉傳統第五百八十五章 傳媒第七百六十四章 底氣第四百二十二章 正能量第五百七十四章 夢想第五百六十九章 溝通第二百八十八章 先河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衆娛樂大衆第三百五十八章 暢銷第六百二十章 趨勢第二百四十二章 那年的焰火第三百九十六章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第六百一十一章 選擇請假第四百八十七章 羣雄並起的時代第六百八十三章 獎項第九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第一百零二章 客串第四百九十二章 搶播第六百七十二章 好彩頭第五百一十八章 親熱戲第四百八十一章 京派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請第三百七十七章 世紀新聞大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第七十一章 石橋第三十七章 咱們倆第五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六百七十章 時機第七百零九章 配合第一百零九章 印象第二百六十三章 頑疾第六百六十二章 冒險第四百七十六章 爭議第三百零九章 不溫不火第六百九十九章 敲門磚第五十二章 領證第二百一十五章 生活不容易第七十八章 波折第一百一十三章 回不去的路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第四百零八章 廣撒網第六百一十八章 倔強第三百四十七章 邊緣人第四百九十一章 副業第二百三十九章 閒言第三百八十三章 小意外第四百零七章 選題第三百二十五章 抓週第六百三十五章 報道第六百零二章 渠道第三百三十七章 籌備第三百八十四章 順其自然第二百八十七章 素描第六百九十一章 低調第五百五十一章 籤售會第一百九十五章 圈內圈外第六百一十四章 看好第三百四十二章 管理第四百一十四章 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