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走向世界

七月底,有位法國漢學家來到京城,找到林子軒,要翻譯《活着》這部小說。

漢學家一般是指從事華國古代、近代或現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外國學者,這是一個統稱,這位漢學家精通漢語。

由於張億謀的電影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獲獎,在法國引起不小的反響。

《活着》雖然在國內被禁映,可海外的版權賣的非常好,並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已經上映。

5月18日在法國上映,5月26日在荷蘭上映,6月30日在香江上映,7月28日在德國上映,以後還會陸續在其他國家上映。

尤其是在法國和荷蘭,《活着》的電影得到了很多好評。

這和《活着》展現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整部電影從華國的四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可以說全方位的展現了華國城鎮的歷史風貌和時代變遷。

這是張億謀擅長的方面,把小人物的故事融入到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中。

外國觀衆通過這部電影可以大略的瞭解這幾十年來華國國內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他們把這部電影當作了了解那個東方國家的歷史紀錄片。

當然,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難免帶着獵奇的心態,想看看一個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吸引他們的還有一點就是《活着》的故事本身,通過福貴這個人物的遭遇描述了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抗爭和無助,直到最終的豁達和釋然。

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要活着。

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文化有共通之處,誰不是爲了活着呢,關鍵在於對於活着的態度。

西方人更爲進取,通過種種努力來達到目的,有時候爲了目的不擇手段,東方人更願意順其自然,通過努力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不強求。

有西方影評家認爲東方人福貴對待人生的態度值得西方社會借鑑。

西方社會發展的太過迅速,以至於出現了很多的社會問題,東方人的這種人生態度可以更好的消解社會矛盾,達到一種平衡。

這些西方人還不知道,此時的華國正在走着西方的老路,社會快速的轉型和發展,從而暴露出諸多的社會矛盾。

官員和百姓,暴發戶和貧困戶,金錢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和人的關係愈發的淡薄。

當物質逐漸豐富之後,精神卻陷入了貧瘠之中。

這其實也是《甲方乙方》要講的故事,這部電影雖然包裹着一層正能量的外衣,其實內在還是對社會上一些現象的諷刺。

這樣的諷刺才能引起國內觀衆的共鳴,纔是真正的貼近生活。

由於以上原因,電影《活着》在法國和荷蘭大受歡迎,從而引起了出版社的關注。

國外的漢學家是無利不起早。

這位法國漢學家之所以願意翻譯《活着》也是因爲法國國內有家出版社有出版的意圖,他能從中賺取版稅,而不是說因爲喜好華國的文學。

否則華國國內有大批的小說,也不見他有興趣。

這家法國出版社叫做阿歇特出版社,是法國最大的出版社之一,旗下有多家***,想要出版《活着》的是它下屬的一家叫做阿歇特普通文學的出版社。

林子軒不知道是不是法國電影人讓路易推薦的功勞,不過小說能在國外出版是好事。

這意味着他能拿到版稅了,目前國內還是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活着》。

他招待了這位法國漢學家,一位五十多歲的法國老頭,精通漢語,雙方交流沒有問題。

翻譯小說是翻譯家對小說的一種再創造,不一定要和原作者進行交流,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翻譯,這就是意譯,也叫做自由翻譯。

還有一種是直譯,既要保持原著的內容,也要保持原著的形式,儘可能還原原著的風貌。

每個翻譯家都有自己的習慣,這位法國漢學家想要更深入的瞭解《活着》這部小說,他發現電影和小說存在着極大的差異,改動的相當大。

尤其是細節部分,電影太過粗糙,就像是劣質版的小說。

這也難怪,電影要把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濃縮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總要有所取捨。

如果光看了電影,沒看原著小說,會覺得電影還不錯,可要是先看了原著小說,再去看電影,就會發現電影的不足之處了。

小說改編成電影都會存在着這樣的問題,很難讓看了原著的讀者滿意。

這就是《活着》在國內放映的時候,那些作家不滿意的原因,他們覺得《活着》的原著那麼精彩,被張億謀給改的亂七八糟。

不少圈內人都說張億謀的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爲蹭了一個好原著。

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張億謀拍電影總是喜歡改編自小說,然後加入自己的東西,把原著小說改的面目全非,讓人詬病。

要是論起文學性,小說比電影高了好幾個層次。

張億謀的長處是他能把那些原著小說糅合成自己的東西,拍攝出自己的風格來,成就張氏風格的電影,這也是一種本事。

這位法國漢學家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走電影的路子。

法國觀衆是先看的電影,再去看小說,如果他們發現小說和電影是兩碼事,可能不容易接受這種狀況,甚至認爲翻譯出了問題。

爲了小說的銷量,按照電影來翻譯是最好的選擇,法國讀者更容易接受。

還有一種是翻譯《活着》的原著小說,小說的文學性更強,悲劇性更濃,能給讀者更爲強烈的感情衝擊,這是一部傑出的小說。

就這個問題他和林子軒做了交流,畢竟他希望自己翻譯的版本能夠得到原作者的認可。

“你翻譯的是小說,不是劇本,如果你想翻譯劇本,可以去找張億謀。”林子軒迴應道。

除了法國的出版社,荷蘭一家叫做造反者的出版社也對《活着》有出版意向,他們託人找到林子軒,想要得到原作者的授權。

這家出版社是荷蘭一家規模不大的獨立出版社,主要出版其他國家的翻譯作品。

隨着電影在各國的上映,小說逐步的走向世界,林子軒以作家的身份出現在西方文壇。(未完待續。)

第六百零六章 飛馳的少年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很懷念它第三百七十四章 演員和巨星第三百五十三章 幾句話第二百四十一章 宣發第一百六十五章 做名女人更難第五百七十一章 往事只能回味第一百六十四章 邀請第六百七十五章 網絡訪談第七十二章 改變第四十一章 青春正當時第六百八十四章 鏡子第六百三十七章 分歧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片時代第六百三十四章 自主第九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第五百六十章 夜色溫柔第七百六十二章 處理第三百六十八章 戲包人和人扛戲第二百零八章 告狀信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第六百四十七章 造型第七百零九章 配合第七百三十三章 十年第六百二十四章 動員第四十八章 那根看不見的線第二百二十八章 走向世界第四百二十四章 批准第四百一十七章 女性電影第八十八章 《活着》第七百零九章 配合第二十六章 選角第三百三十七章 籌備第五百八十五章 傳媒第五百六十九章 溝通第一百一十六章 相通的情感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第七百三十三章 十年第一百五十五章 團圓年第七百三十四章 天地第六百七十九章 得年輕人者得天下第四百三十三章 市場決定價值第六百三十二章 實用第七百六十章 選角第六百四十四章 聚會第五百三十一章 配角第六十六章 這一年第二百一十二章 狼來了第一百七十三章 人情第一百六十八章 投資未來第七十七章 我們的家庭生活第二百二十六章 喬遷第七百九十章 表率第一百七十七章 談談人生和理想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第七百一十二章 專訪第五百八十一章 十七歲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第一百五十九章 紛擾第三十章 家的味道第六百一十五章 好奇第九十四章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第二百八十七章 素描第六百一十四章 看好第七百五十七章 快車道第四百三十五章 參觀第六百六十一章 時不我待第五百四十六章 用心第七百零六章 交流第六百三十九章 嘗試第三百三十三章 經營第三百六十五章 討論第五百九十二章 加盟第七百三十章 賣座第五十五章 去南方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明星第二百二十六章 喬遷第二百七十六章 第六代第七百三十五章 夥伴第八百一十一章 勢不可當第七章 畢業季的歌第七百二十三章 首映第五百一十一章 心動第七百五十三章 自信第七百零一章 態度第三百一十二章 生活化第五百一十五章 成長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風很大第四百四十三章 年度大戲第八百一十八章 剪影第五百九十一章 趣味性第三百二十六章 懷念和總結第一百六十七章 合作伙伴第八章 新人入職第六十二章 回京第二百八十五章 成長性第三百零二章 國際化第三百二十三章 孩子第二百一十一章 兩部影片第三百三十九章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