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青年們

這部紀錄片給外國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讓他們驚訝的是華國竟然有地鐵,有豪華飯店,街道上有小轎車,有穿着時尚的女人,人們的精神面貌看起來不錯,能看到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

整座城市既顯得古老,又充滿了活力。

看過這部紀錄片,有人詢問曾經去過華國的電影人,這真的是那個古老的東方國家麼?

在外國人的印象中,華國還是七十年代的模樣,人們穿着相同的衣服,共同勞作,唱着革命歌曲,這就是以往華國的電影給他們的記憶。

華國的第五代導演都喜歡拍過去的時代,對他們經歷過的那個年代進行回顧和反思。

他們還喜歡拍偏遠落後地區的電影,認爲在苦難中才能展現人性。

這很容易理解,一個在城市裡有吃有喝的人拍起來有什麼意思,沒有看點,只有那些在貧苦中掙扎求生的人才能讓觀衆有所感觸。

他們認爲這就是藝術,藝術就應該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所以,這時候第五代導演的鏡頭總是避開繁華的都市,避開華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專注於描述苦難的生活,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

這樣的電影受到了西方電影節的認可,第五代導演屢屢拿到國際大獎。

在華國國內,存在着批判的聲音,認爲這是用華國的陰暗面來迎合西方社會的獵奇心理。

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有人認爲是藝術,有人認爲是糟粕,不過這類電影的確對外國的觀衆產生了誤導。

《京城的風很大》表現的是京城街頭的景象,沒有專門拍一些像故宮那樣的旅遊景點,也沒有故意找社會上的陰暗面,採訪的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市民。

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

國外的電影人看到這個片子,覺得和正在戛納廣受好評的《活着》不同,這不同於華國以往的影片,是華國新時代的電影。

製作這部紀錄片的團隊則被稱爲華國電影的新生力量。

京城電影學院,賈章柯和同學從洗印廠看電影回來。

提起洗印廠,一般是指位於北太平莊的京城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這個廠子專門拍攝科學教育影片,在洗印廠的禮堂內時常會放映一些沒有公映的電影。

比如張億謀的《活着》,邀請作家和圈內人觀看的那一場就是在洗印廠放映。

這時候,電影學院還沒有大型的放映廳,學生們看電影大多都是去洗印廠的禮堂。

這屬於廠子裡的內部放映,對電影學院的學生免費,雖然也收票,不過這些票都是贈送的,想要拿到票並不難,主要是爲了控制人數。

這一晚,賈章柯和同學照例去洗印廠觀摩電影,看了兩部最新的國產片。

從洗印廠步行返回電影學院的途中,大家都很沉默,這兩部片子讓他們太失望了。

拍攝手法落後,情節假大空,毫無新意,一點都不真實。

“咱們拍電影吧,而且一定要拍自己想拍的那種電影,你們看看現在的華國電影,都成什麼樣子了,還有人說好,都是自己騙自己。”黑暗中,賈章柯略微激動的說道。

“好是好,可咱們怎麼拍?”有人爲難道。

和賈章柯一起的都是文學系的學生,文學系原本叫做編劇系,分爲影視劇本創作和電影史論兩個專業,賈章柯學的是電影史論。

這個專業主要是研究國內外的電影理論,屬於紙上談兵。

拍電影都是導演系和攝影系的活,和文學系不沾邊,頂多就是寫寫劇本什麼的。

更何況,這幾個人在電影圈沒有關係,家裡也不富裕,甚至吃飯都成問題,怎麼拍電影。

想想確實苦悶,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太大。

於是,他們買了幾瓶啤酒,坐在電影學院宿舍樓的消防樓梯口喝酒聊天,發牢騷,說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表達一下憤懣的心情。

喝完酒,摔了酒瓶子,發泄夠了,就去睡覺了。

第二天,他們緩過神來,聚在一起,覺得還是應該做點什麼。

他們商量後決定成立一個青年電影實驗小組,這個小組目前只有三個人。

事實上,就是三個電影學院的學生,覺得國產電影不好看,想自己拍電影,喝了酒吹了牛之後面子上掛不住,就弄了個小團體出來。

他們既沒有資金,也沒想好要拍什麼,更沒有拍片子的經驗。

憑着的只有一腔熱情,想要拍出好電影,拍出真實的電影。

在京城電影學院,有抱團兒的說法。

這是指在學校學習期間有志同道合的同學自發的組織成的小團體,一起合作做事。

拍電影需要團隊合作,管理系做製片人,導演系的做導演,攝影系的承包攝影和燈光,文學系寫劇本讓表演系的來演。

所以說,這種抱團的小團體很常見,賈章柯他們成立的青年電影實驗小組只是其中之一。

這個小團體可能存在很多年,畢業後大家也一起合作下去。

也可能出現分歧,中途就解散掉了。

實驗小組成立後,三人就商量着怎麼才能拍電影,總不能說說就完了吧。

“老賈,你不是和導演系的那個紅圍脖女孩熟麼?聽說她在圈子裡有關係,鄭教授很看好她。”小組裡的顧爭說道,“咱們都沒學過怎麼拍片子,拉個導演系的過來正合適。”

“這不太好吧,人家不一定能看上咱們。”賈章柯猶豫道。

他有點不好意思,林曉玲是導演系的紅人,想要和她抱團組成小團體的肯定不少。

“不問問怎麼知道,老賈你是不是怯了?這可不像你啊,一定有問題。”另一名叫做王洪偉的青年開玩笑道。

“別鬧了,我問還不成麼?”賈章柯無奈道。

賈章柯和林曉玲一直都有聯繫,上次好夢公司辦開業儀式他還過去幫忙了,大家的關係還算不錯,他到導演系找林曉玲說了一下。

林曉玲覺得挺有意思,她和賈章柯熟悉,就答應加入了這個青年電影實驗小組。

整個過程很平常,沒有任何的傳奇性。

就像是幾年前的冬天,林子軒、葛尤和馮曉剛第一次見面,也是喝酒,發牢騷。

那時的他們一個是少兒欄目的播音員,一個是跑龍套的演員,一個是劇組的小美工。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當初看着平淡無奇,多年後就會成爲傳奇。(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三章 神帖第二十二章 看上去很美第三百九十九章 熱門第四百二十七章 聯歡第五百二十四章 研討會第七百八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六章 恰逢其時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第三百七十五章 感慨第六百九十四章 片場第二百八十六章 指導第六百五十八章 表演第四百九十章 餘地第八百二十五章 小心思第六百五十二章 定位第五百四十六章 用心第六百八十六章 碰面第三百一十三章 小雪的大冒險第二百八十九章 紀錄第二百九十二章 兩部戲第三百九十二章 沒有辦法的辦法第二百一十五章 生活不容易第四百三十四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第十八章 一個時代的印記第五百一十六章 鍛鍊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很懷念它第一百零四章 文壇多面手第三百一十二章 生活化第六百一十五章 好奇第三百九十一章 戲裡戲外第八百零九章 花季雨季第六百五十二章 定位第一百七十七章 談談人生和理想第六百五十一章 品牌第七百七十三章 現實第二百八十一章 契機第六百七十一章 大使第四百二十四章 批准第四百八十章 全明星陣容第三百七十八章 特立獨行第二十六章 選角第四百一十八章 公益廣告第二百五十一章 我很懷念它第六百零六章 飛馳的少年第五百九十一章 趣味性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請第七十章 大時代第三百四十五章 懷舊情結第三百七十二章 成長第七百一十一章 試映第七百零四章 主動性第五百一十四章 尊重第八十章 京城演藝圈的新勢力第一百零七章 京城人在紐約第七百二十八章 股份第二百七十一章 溫情和冷漠第五百三十三章 培訓第二百九十章 不見不散第四百八十四章 候選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第七百六十二章 處理第六百五十六章 複雜第七十六章 恰逢其時第四百八十六章 天涼好個秋第二百五十三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第三百七十四章 演員和巨星第四百二十二章 正能量第四百六十四章 思考第二百九十四章 一席之地第三百八十二章 大背景下的日常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導演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場面第四百四十六章 出版第一百章 春晚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同的道路第七百零一章 態度第二百三十一章 公平第六百一十五章 好奇第三百五十六章 平穩第五百八十三章 酒會第一百六十九章 仿如昨日第九十七章 好日子第七百二十八章 股份第六百六十章 效率第七十二章 改變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個導演第二百一十六章 脾氣第六十一章 浪子回頭金不換第五百三十八章 邀請第四百六十一章 相處第六百九十四章 片場第二百六十三章 頑疾第四百一十六章 資料片第三百七十章 見證歷史第五百三十二章 輕功第七百七十一章 碰撞第七百一十章 能量第四百五十一章 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