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有幸遇見了你

隨着慕姍姍重新出現在華國電視臺,《文化訪談》步入正規,她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邀請回母校只是其中一件事。

還有出版社找她寫書,準備出版。

這兩年華國流行起了名人出書熱,劉曉青無疑是其中的先行者。

她在1983年寫了一本自傳叫做《我的路》,獲得極大的反響,華國各大報紙轉載,還被翻譯成英文和德文在國外發表。

1992年,她又寫了一本《這八年》,描述了這些年她的生活經歷,在國內和東南亞地區很受歡迎,還被華國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以前大家都認爲寫作是作家的事兒,需要很高的文化修養才行,作家是一個高尚的職業。

然而,現在出版行業爲了追求效益,提高銷量,暢銷書成了各家出版社的首選。

在暢銷書這個種類中,名人傳記,尤其是娛樂圈的名人傳記大受追捧。

這種書籍看着輕鬆,不鬱悶,也沒有生僻字和教育意義,讀者看的是名人的生活和八卦。

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嚴肅逐步的被讀者所放棄,娛樂消遣性質的書籍開始佔據主流,大衆獲得了蓬勃的發展。

華國電視臺畢竟是國家單位,對於主持人有着嚴格的要求,比如不準用電視臺主持人的名義接私活,更不準拍攝廣告等等。

但沒有明確規定主持人不準寫書,寫作是個人的自由。

話是這麼說,不過暫時還沒有主持人寫書,主要是沒人開這個頭。

大家的思想還很保守,不知道會面臨什麼風險,寫的內容有沒有限制,能不能暢銷,會不會犯錯誤,這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出版社把主意打到了主持人身上。

華國電視臺的主持人在觀衆中的影響力不容置疑,寫出來的故事銷量有保障,至於寫的內容,最好是自個的故事,不要牽涉到電視臺,出版社也不想惹麻煩。

他們找到了慕姍姍,想讓慕姍姍寫一本在紐約生活的書籍。

這是因爲在《文化訪談》的第一期裡,披露了慕姍姍和《京城人在紐約》的劇組在一起生活,這裡面就有故事可寫了,讀者肯定感興趣。

《京城人在紐約》颳起的風潮雖說已經平息,可幕後的故事還是很具有吸引力。

尤其是牽涉到姜聞和王箕這樣的大明星,他們拍戲的時候什麼樣,有什麼興趣愛好,還有真實的美國生活,都會成爲這本書的噱頭。

而且,在紐約的那段時間慕姍姍不是主持人,不會牽涉到電視臺,不需要擔心受到限制。

爲了吸引慕姍姍,出版社給出了百分之十的版稅。

自從林子軒打破了出版社的壟斷後,現在的出版社都要談版稅了。

這時候華國的法律規定,作家的版稅只能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間,這是硬性規定,版稅制度還沒有放開,讓市場調節。

如果這本書的定價是十塊錢,賣出去一本慕姍姍能拿到一塊錢,賣出去100萬本就是100萬人民幣,當然這是一個理想化的銷量。

按照出版社的預計,有了《京城人在紐約》的鋪墊,至少能銷售20萬冊,否則出版社也不會極力慫恿慕姍姍出書了。

也就是說,慕姍姍能拿到20萬元的版稅。

“真要寫啊?我的文筆不好,也寫不出內涵來,感覺是在欺騙讀者。”慕姍姍猶豫道。

在慕姍姍眼裡,那些寫世界名著的人物纔算是作家。

“寫啊,爲什麼不寫?現在都市場經濟了,大衆需要娛樂,姜聞和王箕那邊不用擔心,我和他們打招呼,你又不是寫八卦,就是寫一些生活趣事。”林子軒無所謂的說道,“我就是沒有名氣,要不然也寫本自傳賺錢。”

他對名人出書沒什麼看法,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爲。

百姓需要娛樂消遣,所以這類書籍纔會暢銷,這還只是一個開始,以後會進入一個平民寫作的時代,只要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想法,就可能會被出版。

“那你可要幫我把關,別鬧出笑話來。”慕姍姍要求道。

慕姍姍有點心動,那可是幾十萬塊錢,不是一兩千。

有了這筆錢家裡的經濟會更寬裕,林子軒的新公司不用擔心會賠本,將來的孩子也能過上好日子,既然如此,爲什麼不寫呢?

“放心吧,我會幫你看着的,你別太在意遣詞造句,要用樸實點的語句來寫,你面向的讀者是大衆,不是評論家。”林子軒提醒道。

“知道了,我要好好構思一下。”慕姍姍認真道。

就這樣,慕姍姍動筆寫起了《我在美國的180天》。

她從國內開始寫起,爲什麼要去美國,林子軒怎麼想着要拍攝《京城人在紐約》,這都是他們自個的事,寫起來很順暢,就像是把記憶重新梳理了一遍。

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在心底流淌。

這個書名是林子軒起的,簡單明白,很能吸引大衆讀者,如果起一個太文藝的名字,讀者還以爲是本嚴肅呢。

除了書名,林子軒還爲慕姍姍的新書寫了一篇序言。

他的序言寫的倒是很文藝,名字叫做《那時青春,時光正好》,開篇是這樣的。

“1990年的那個夏天,京城廣播學院,我站在樹蔭下,準備向一個女孩表白……”

整個序言他寫了兩萬字,更像是一封超長的情書,或者是一個青春期的愛情故事。

既然要出書,自然少不了公開他們的關係,藉着這個機會寫出來沒什麼不好。

當然,他不是什麼都寫,而是挑一些無傷大雅的生活片段來寫,是經過美化之後的生活。

就算是自傳,作者也不會把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出來。

“你這個寫的太好了,襯托的我寫的很差,這怎麼行。”慕姍姍抱怨道。

慕姍姍只是抱怨而已,心裡卻很滿意,裡面的點點滴滴都是倆人共同的回憶,這算是他們倆合寫的一本書,很有紀念意義。

很多年後回頭再翻閱這本書,就像翻閱他們曾經的生活。

在我最美好的時光裡,有幸遇見了你。(未完待續。)

第五百零七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第四百四十四章 文憑第三百二十七章 內心戲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第四百七十四章 黑馬第二百二十二章 民謠的時代第三百六十四章 故事和形式第三十二章 飆戲第八百二十一章 壓力第六百九十五章 文藝的生活第三百一十九章 那年春天第三百二十九章 傳統第七百八十七章 考察第三十三章 時代的弄潮兒第三百五十八章 暢銷第四百三十四章 水土不服第八百零三章 角逐第三百六十二章 挑戰第四百二十八章 相約九八第一百五十四章 京城的風很大第五十三章 和女演員面對面第六十九章 手牽手一起走第六百二十九章 鏡子第三百六十五章 討論第二百九十七章 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第六百四十四章 聚會第十二章 痞子文學第五百八十章 現象第四百五十三章 作家經紀人第六百五十四章 點頭第五百六十八章 波瀾第三十七章 咱們倆第一百零三章 和過去告別第六十一章 浪子回頭金不換第四百六十八章 修改第二十四章 這個年代的愛情第二百三十五章 市場第六百三十八章 初心第四百八十四章 候選第五百七十二章 夢醒時分第五百零二章 代價第七百六十三章 新領域第七百六十六章 友誼第三百五十三章 幾句話第五百六十四章 懷舊第六十八章 以後要對他更好一點第七百八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六十七章 以夫妻的身份第四百三十六章 巨無霸第七百八十四章 告別第八百三十二章 一件小事第七百四十章 大片第四百二十二章 正能量第三百零三章 轉型第三百三十二章 意境第八十五章 座談會第四百八十八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一百一十一章 大導演第十四章 世界真奇妙第七百九十章 表率第一百七十四章 考試第四百一十六章 資料片第四百九十八章 舞臺第二百七十章 上映第五百八十一章 十七歲第五百七十六章 縮影第七百五十七章 快車道第六百五十二章 定位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場面第二百八十五章 成長性第七百七十章 觸底反彈第九十五章 情懷的價值第四百八十九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一十六章 資料片第八百二十六章 跟過去幹杯第五百三十章 人心的問題第五十二章 領證第三百九十一章 戲裡戲外第七百四十七章 提綱第十九章 一堂社會課第六百九十六章 演員第九十二章 再不折騰就老了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片時代第二百四十四章 風暴第三十二章 飆戲第五百九十二章 加盟第六百七十八章 譭譽第三百九十九章 熱門第六十章 花城模式第十七章 承諾第七十章 大時代第七百四十章 大片第三百九十六章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第六百五十一章 品牌第一百零六章 記住這種感覺第六十二章 回京第五十八章 花都生活第三百一十二章 生活化第三百八十九章 拿不準第二百八十七章 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