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樓》在燕京戲劇界和文藝界掀起的風暴仍在持續着,林朝陽卻已經功成身退。
寫話劇劇本賺的實在是太少了,哪有寫電影劇本痛快啊!
他趕着一個月的最後期限,將《牧馬人》劇本寄給了謝靳,完成了雙方的約定。
這天林朝陽正上着班,陶玉書突然跑到了燕大圖書館。
她今天下午沒有課,跑過來是想告訴林朝陽一個好消息。
她給《父母愛情》所寫的評論文章,再次發表在了《文藝報》上。
算上這次,這已經是她的文章第二次登上《文藝報》這個國內文藝界的頂尖雜誌了。
對於還在上學的陶玉書來說,這樣的成績足以讓人驕傲。
“真不錯。這還是今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吧?”林朝陽看完了文章,笑眯眯的問道。
陶玉書高興的如同小雞啄米,去年下半年時林朝陽因爲《傷痕文學的必然興起與衰落》而飽受文學界批評,當時她跟打了雞血一樣,連發了好幾篇文章。
不過自那之後,也許是沒了那股心氣兒,投出去的文章就很少有被採用的了。
這次文章再上《文藝報》,無疑是極大的鼓舞了陶玉書的創作信心。
高興過後,陶玉書又說道:“我看最近《父母愛情》的評論文章真不少,文學界的反響很好。”
《父母愛情》發表近四個月時間,無論是讀者情緒還是評論界的輿論都已經累加到了很高的高度,讀者的評價也好、評論界的評論也好,最近兩個月可以說是紛至沓來。
發表在《收穫》今年的第一期上,三月末的第二期就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文章標題是《:論中國人的愛情觀》。
“……《父母愛情》以其細膩的人物塑造、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敏銳捕捉,爲我們展開了一幅跨越幾十年的婚姻與家庭畫卷。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對主人公江德福與安傑愛情生活的生動描繪,深刻揭示了中國人的愛情觀,那是一種與西方愛情觀截然不同的觀念。
其中包含了愛情與責任的交織、個體情感與家庭倫理的融合,也包括了愛情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演變。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愛情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這一理念在《父母愛情》中得到了生動體現。江德福與安傑的愛情並非僅止於浪漫的私密情感,而是深深植根於對家庭與社會的責任之中。
江德福作爲軍人,他的愛情包含着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家庭的庇護;安傑作爲知識女性,她的愛情則寓含着對伴侶的理解與對子女的教誨。
兩人的愛情關係中,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共擔風雨,構成了穩固的家庭基石。這種愛情觀強調了愛情不僅是兩個人之間的情感紐帶,更是對家庭和社會承諾的履行,體現了中國人對愛情深度與廣度的獨特認知。
……
《父母愛情》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富有深度與溫度的中國式愛情觀,也提醒了我們,真正的愛情不僅包含激情與浪漫,更需要責任與付出,需要在家庭倫理的大框架下尋求個體情感的滿足。
在現代社會,儘管個體主義觀念日益凸顯,但這部提示我們,愛情仍應根植於對家庭和社會的深切關懷,這是愛情得以持久並賦予人生意義的重要源泉。
這部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更是一部洞見中國人心靈深處價值觀的文化鏡像,對於理解中國人的愛情觀及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除了《收穫》上的這篇評論,《浙江文藝》《甘肅文藝》《文學評論》《當代》等諸多知名文學雜誌也都在近期發表了針對《父母愛情》的評論文章。
其中有一部分是文學界和評論界的聲音,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普通文學愛好者的深切感受。
毋庸置疑,《父母愛情》發表至今已經取得了專業口碑和讀者評價的雙豐收,也更助推了林朝陽名氣的進一步擴大。
文章再次在《文藝報》上發表,陶玉書信心大增,打算接下來再給林朝陽的新寫一篇評論,瞄準《收穫》《文藝報》《文學評論》這些文學界的頂級刊物。
對於陶玉書的積極追求進步,林朝陽早已經習慣了,他調侃道:“要不要我給你傳授點我寫的創作心得?”
陶玉書立刻表示不滿:“我都看了好幾遍了,瞭如指掌,你這個作者也不見得有我想的多。”
林朝陽玩笑道:“不愧是寫評論的,當着我這個作者的面竟然敢誇下如此海口。”
兩人所說的新,自然是林朝陽之前交給《當代》的那部作品——《賴子的夏天》
的原型來自於林朝陽後世看過的一部電影《菊次郎的夏天》。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夏天,講述的是叫正男的小男孩自幼喪父,他思念遠方的母親,爲了去見母親而獨自踏上旅途。
好心的鄰居發現了正男的計劃安排了丈夫菊次郎陪伴正男,菊次郎是個遊手好閒,看似粗魯但內心善良的男人。
正男開始了尋母之旅,一路上和菊次郎經歷了各種困難,同時也收穫了許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和幫助,帶給了他們歡笑和感動。
正男找到了母親,卻發現她已經組建了新的家庭。面對這樣的現實,正男內心充滿了痛苦和失望。菊次郎爲了安慰正男,不惜扮演“假媽媽”和“假爸爸”以減輕正男的難過。
旅程的尾聲,正男在菊次郎獨特的關愛方式下學會了接受現實並學會了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他與菊次郎之間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儘管沒有回到母親的身邊,但正男卻和菊次郎度過了一個難忘且充滿愛的夏天。
《菊次郎的夏天》是1999年上映的作品,也是導演北野武的代表作之一,上映當年便斬獲了包括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在內的衆多國際電影獎項。
除了獎項方面的收穫,電影上映後這部電影以溫情、明朗的風格收穫了全世界無數觀衆的喜愛,成爲二十世紀世界影壇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林朝陽改編,社會和時代背景肯定要做本土化處理,大的故事框架沒有改變。
不過主人公賴子(菊次郎)的身份有所改變,成了一個因投機倒把蹲過笆籬子的中年男人。
因着投機倒把的前科,賴子被工廠開除,在家裡和鄰里之間都不受人待見。
他的妻子除了是小軍(正男)家的鄰居之外,也是(小軍)的遠房表姨,妻子發現了小軍想要穿越上百里的路程去找母親,安排賴子護送。
除了有擔憂小軍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不想看見賴子每天待在家裡遊手好閒。
而另一位主人公小軍(正男)的身份則是因爲家庭在嗡嗡嗡中受到了衝擊,父親含冤自殺離世,母親在父親生前已經與他劃清界限,並在父親離世後改嫁,小軍一直跟奶奶相依爲命。
《賴子的夏天》發表在《當代》今年的第二期上,也就是四月份那期,到現在將將滿一個月的時間。
發表之時享受了《當代》的頭條待遇,並且還是一期發完,編輯部可謂給足了林朝陽面子。
當然,編輯部如此厚愛《賴子的夏天》不是沒有原因的。
意識流作爲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具有着鮮明的特徵和藝術創作手法。
它的創作着重展現人物瞬息萬變的思維活動,使讀者可以直接接觸到人物最深層次的情感、記憶、慾望,從而對人物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在敘事技巧上,它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邏輯順序,採用聯想、內心獨白、跳躍性思維等手法創造出一種非線性的動態敘事結構,往往會帶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
因着這樣的創作手法,讓意識流文學在探索人類心理複雜性、增強文學真實感和引發讀者共鳴等方面擁有了超越一般類型的感染力。
但與此同時,它的優點也存在着一體兩面的缺憾。
因爲摒棄了清晰的故事線索和邏輯性,導致很多意識流文學的情節跳躍、時間線混亂,對於許多普通讀者來說構成了理解上的挑戰。
而且敘事手法上的打破常規也很容易帶來一個問題,拋開了傳統的情節驅動和戲劇衝突,讓許多意識流文學作品在可看性上都相對較低。
所以對於意識流文學作品來說,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閱讀耐心和文學素養才能夠跟隨着作者的思維軌跡,進入到的世界裡。
自意識流文學的概念傳入中國以來,尚沒有作家能夠在這個現代文學的重要分支題材領域創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這其中當然有時代和政治的因素,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國內文學界對於意識流的瞭解不夠深入的,作家們長期沉浸在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土壤當中,也缺少跳出來的勇氣。
而《賴子的夏天》的出現,可以說是打破了意識流文學在國內的尷尬局面。
這部具有意識流文學的鮮明優點,同時又保留了極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
《當代》的編輯們在當初審稿時就被這部獨特的風格驚豔了一把,所以纔會破例給出如此高的待遇。
發表之後也沒有辜負編輯們對於它的期待,四月份發表,正趕上林朝陽在全國優秀短篇獎上一人斬獲雙獎,成爲國內文學界和讀者羣體當中熱議的焦點。
《賴子的夏天》是林朝陽第一部長篇,自然引來了衆多關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