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勘察

與雲夢澤、鉅野澤等不同,遼澤並沒有大面積的水域,而是一片地勢低窪、被無數遼水支流與無數從醫巫閭山蜿蜒而下的溪流漫入,所形成的沼澤溼地。

這片沼澤溼地的具體範圍有多大,沒有人給與準確的數據。

但公孫毅說,據在先前白馬義從問過的雜胡聲稱,寬度約莫有兩百餘里,且遼澤之後就是大小遼水。

夏侯惠留公孫毅帶着騎卒留在外警戒,自己帶着十數人走進入了遼澤。

將近初冬,遼澤內已然一片枯敗,入目尋不到半點綠意。

此時正處於枯水期,漫入遼澤的許多涓涓細流都斷了,只留下淺淺的痕跡,個別高點的地方還裸露出了表土,一腳踩上去,四周爛泥涌起,覆蓋了整個腳背;而低窪點的地方,則是還殘留着瞞過腳脖子的淺水,水有些渾濁,間雜着枯葉與草絮,泛着灰綠色,一看就知道是至少兩個月沒有再流動的腐水。

許多失去生機的水生植物都伏倒在淺水爛泥裡,將腐未腐,與死去小魚蝦的殘軀混着散發着難聞的味道。

夏侯惠矮身扶起幾根,細細打量。

短的三尺有餘,長的則是約莫四五尺,從根部兩段深淺不同的水跡顏色,很容易就分辨出來了在盛夏時節豐水期,這片沼澤的水深約莫有膝蓋那麼深。

而且這些水生植物莖葉都有被蟲豸啃食過的痕跡、附着許多已經孵化的蟲卵。

一路直行、逐漸深入,沒過腳背的爛泥就越深,諸如泥鰍、螃蟹或者鱔魚的小洞口也陸續增多,偶爾還能看見長蟲的蛻皮以及走獸的糞便。

硬實的草地也有,但很少也很小。

在遼澤內走了一個時辰的樣子,夏侯惠一行也就遇上了四處,其中最大的那塊草地,也僅能容百餘人立足。

小水澤倒是很多,多到夏侯惠都懶得數了。

尤其是這些小水澤邊上往往會伴着深不知底的沼澤泥坑,夏侯惠讓義從試過,以近一丈的長矛沒根插入,竟猶沒有感覺觸碰到硬地。

灌木叢也不少。

都不大,枝幹也細細的,東一簇西一簇的星羅分佈,極大阻礙了通行難度之餘,還無法提供多少柴火。

約莫走了三個時辰,兜兜轉轉僅是深入了十餘里。

這也讓夏侯惠罷了繼續勘察的心思,帶着義從們轉身返歸。

沒有必要再繼續了。

他已然知道了,自己先前關乎遼澤不可橫渡的猜測實錘了。

這片沼澤溼地有水的地方,是“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無水的地方,則是僅僅可容納埋竈造飯之處。

若是大軍想貫穿而行,所有輜重都得由士卒們手提肩扛着;且如果不想讓兵卒在宿夜時躺在爛泥水裡的話,還要攜帶大量的木板與皮氈架牀。

但這些困難還是次要的,以布土鋪路、革木作橋的方式,還是可以克服的。

真正制約魏軍無法橫穿遼澤的因素在於兩個時間。

第一個時間,是魏國出兵的時間。

遼東的冬季苦寒、大雪尤多,不管出於兵將鬥志與取暖的方面考慮,魏軍都不能將戰事拖入冬季,再加上伴海道雨季不可通行的制約下,魏軍想出兵來伐遼東公孫,唯有選擇在盛夏之前走完伴海道。

也就是說,需要在豐水期穿行遼澤。

這個時候的遼澤水植繁茂、蚊蟲滋生、水深及膝,會給穿行的大軍帶來三個困難。

一者,是疾病。

盛夏時節的沼澤之地本就容易滋生疾病,再加上數萬人穿行時排泄的便溺、就地取水造飯與飲用,以及蚊蟲叮咬傳播,在半個月的穿行時間內,夏侯惠相信,軍中士卒肯定會爆發大規模的疾病。

次者,是兵將的鬥志。

遼澤之後就是遼水,所以他們在穿行遼澤時還要帶上舟船。

艱難在沼澤溼地中跋涉,原本手提肩扛糧秣輜重就足以令兵卒們苦不堪言了,還要攜帶上舟船,如此,怎能不讓兵將們士氣萎靡呢?

要知道渡過遼水後就是深入敵後、需要直接臨陣了,根本沒有讓兵將們休整時間的。

最後,則是將率的威望。

夏侯惠也好,毌丘儉亦罷,都稱不上魏國的宿將。

自然也沒有令兵將言聽計從的威望。

以夏侯惠在中軍、毌丘儉來幽州任職的時間推算,他們二人是無法讓驕兵悍將們毫無怨言的服從命令穿行遼澤的。

這點,想想司馬懿背上“畏蜀如虎”的詬病就知道了。

另一個時間,則是穿行遼澤的時間不能拖得太久。

夏侯惠最初提出橫穿遼澤的想法,動機在於出其不意襲其後,也是因爲若是時間耽擱太久了,會被遼東軍察覺,進而無法出奇。而現今看來,無路可循唯有涉水披荊而行的、範圍有兩百餘里的遼澤,可不是帶着乾糧就能快速穿行的,也是極容易讓遼東軍察覺、可提前部署兵馬攔阻的。

所以,反身走出遼澤的夏侯惠,直接帶着白馬義從往遼水上游而去。

也罷了穿行遼澤的僥倖——不是遼澤不可穿行,而是要付出代價太大、面臨弊端太多,已然讓出其不意的戰略變成得不償失。

當然了,不想經過遼澤就直接抵達遼水的路線也是有的。

遼水的下游就沒有遼澤了,但那裡有公孫淵屯以重兵的戍燧:位於大小遼水之間的遼燧(位於遼隊縣)。

這是遼東防禦西邊來敵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守備不曾疏忽過,如早年公孫度自立於遼東之時,還將專門劃分出了這一片土地設置“遼西中遼郡”。

由此可知,想強攻遼燧的代價,絕非數千裡討賊的魏國能承擔的。

倒是遼燧的下方、遼水入海口處有可能通行。

如若以海船作爲接應的話,魏軍並不難跨過遼水天險,且自遼水東岸北上襄平,沿途都是一馬平川的寬闊平原,遼東駐軍是無法設營塞道封鎖路線的。

另外一條路線,自然就是從遼澤的上方繞過。

在那邊,公孫淵並沒有駐守多少兵馬。

不是他不知道,魏軍同樣可以走遼水上游抵達襄平,而是覺得不可能。

理由是補給太難。

走伴海道出來,直直望着遼水而去就是遼燧,故而魏軍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糧道被斷了。

但若繞道遼澤上方渡河,需要橫生出數百里的補給距離來,這就極大增添了魏軍的後勤壓力;且這點不可能瞞過遼燧的駐軍太久。

一旦遼燧的駐軍察覺了,徑直引兵來堵住伴海道、斷糧道補給,那魏軍就要面臨自潰的結果了。

畢竟,自渝關至遼燧都是一片廢墟啊!

近千里都沒有補給點啊!

若是魏軍繞道遼澤上方渡過遼水,自身又能攜帶多少糧秣呢?又能供給大軍多少時日來攻打襄平堅城呢?

退一步來說,千里來討的魏軍,終究還是要速戰速決的。

若是不能速戰速決,從戰略層次考慮,那也應該是分兩步走。先攻下遼燧作爲前哨,來保障從海路轉運糧秣的便利、減緩走伴海道千里轉運的巨億耗費;在遼東有了立足點後,才計議進攻襄平、謀求遼東各郡的可能。

所以說,夏侯惠如果不想討伐遼東無功而返的話,最終還是要依着歷史上司馬懿聲東擊西的計劃行事了。

只不過,遼水上游能過去嗎?

五日後,繞了一個大圈子的夏侯惠一行抵達了遼水畔,對岸就是遼陽縣了。

遼陽縣同樣被大遼水與小遼水(渾河)夾在中間,但屬於玄菟郡,位於公孫淵老巢襄平縣的上方。

這個縣防務不甚嚴密。

主要是因爲下方有遼燧戒備着西側的來敵、上方有望平縣戒備着北方遊牧部落的侵擾,再加上自公孫度以降頻繁對外用兵,讓遼東的西側、北側數百里幾乎沒有聚落人煙,所以公孫淵也不會將兵力浪費在這裡。

此外,這段遼水的流速相對緩和。

大遼水不必說,只要不是在雨季,其他時間的流速都差不多。

而更東邊的小遼水在這裡還沒有與大梁水(太子河)匯流,流水量不大,以小舟船就能橫渡了。

爲了驗證這點,夏侯惠還讓人伐木造筏,讓公孫毅分出十餘個善水的義從,實事求是分別橫渡了大小遼水。雖然說,大小遼水的枯水期與豐水期略有不同,但只要不是雨季,也差不多罷。

唉,自己終究還是紙上談兵了啊~

有些惆悵的看着蜿蜒南下的遼水、一片枯敗的遼澤,夏侯惠回想起自己在崇華後殿裡的誇誇其談,忍不住在心中嘆息了聲。

而天子曹叡與毌丘儉想着明年就討伐遼東,有無自知是急功近利了呢?

這個答案,夏侯惠知道。

所以他也馬不停蹄的趕回來。

暮冬十月了,已經沒有多少時間籌備戰事了。

實地勘察過遼澤一帶地形的他,急着與毌丘儉當面聊一聊。

對於改變天子曹叡與毌丘儉的看法、將伐遼東的時間再延一兩年,他不抱有希望。

但遼西太守傅容提出來的戰術,他覺得自己必須要說服毌丘儉。

不然,他看不到半點勝算。

75.第75章 取輕第41章 當黜之108.第108章 鮮卑第38章 何懼之54.第54章 匹夫第227章 求貶惠第201章 唯勇氣也66.第66章 有變53.第53章 染徵袍第25章 爾敢第139章 當慎第248章 勘察88.第88章 發衝冠第158章 不自知133.第133章 私心第152章 莫求財87.第87章 質問107.第107章 靜好第185章 死地第227章 求貶惠第138章 不語第42章 遂願第168章 安下第203章 好甜133.第133章 私心第249章 白鶴翩飛第249章 白鶴翩飛第152章 莫求財48.第48章 無畏第158章 不自知第43章 士家第257章 老了第158章 不自知第12章 復哀之第191章 邙山宴1第273章 夜談96.第96章 小婢女第13章 可恨第3章 無所事151.第151章 易也第15章 如卿言99.第99章 蓋彌彰90.第90章 引蛇第2章 入闕第161章 分營100.第100章 魏闕第206章 夜話第240章 猛士第34章 門戶計第162章 饗將士第215章 稚權何如第256章 稱王第153章 乃我第264章 覆滅第234章 噤聲第275章 好大兒72.第72章 誘惑88.第88章 發衝冠第163章 部將79.第79章 主次66.第66章 有變第251章 觖望62.第62章 厚顏第269章 出鞘第199章 利令智昏181.第81章 不可伐第34章 門戶計第41章 當黜之第23章 卿之志第189章 逞口舌第28章 窮也第233章 默契第185章 死地第181章 京口督第143章 晚矣119.第119章 不爭第227章 求貶惠第207章 大勢翻篇78.第78章 直率第175章 驚喜來第7章 入東堂第154章 似懂了第3章 無所事第276章 司空薨75.第75章 取輕第148章 歸宅第289章 冗官第136章 離析第281章 強人所難第242章 有三敗第247章 至遼151.第151章 易也49.第49章 逢時第9章 殊榮第26章 可作誓第146章 示好127.第127章 衝突第173章 示警第283章 委蛇第213章 茶餘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