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軍再次抵達南京析津府。
遼國留守趙延壽帶着拼湊出來的官員隊伍出城迎接,看到馬上的秦觀,趙延壽感覺自己的兩條腿又開始發麻。
這個魔王又回來了。
秦觀這一路的戰績他可是知道的,他也已經接到了遼國的命令,將燕雲十六州轉交秦觀,儘量將遼國人轉移到長城內。
秦觀離開中京大定府的時候,已經與遼國商議好關於燕雲十六州的事情,秦觀現在接收,等到了秋天,就去遼國迎娶七公主。
左丞相耶律隆運問他爲何要選在秋天。
秦觀笑着答道:“我秦家小門小戶,公主嫁過去怕是要受委屈的,想必遼皇陛下肯定會給公主準備豐厚的嫁妝,至於選秋天,是因爲秋天的牛羊最肥啊。”
氣的耶律隆運鬍子直抖,指着秦觀大罵,“你搶了牲畜幾十萬頭,還不夠嗎”。
至於以後燕雲十六州的首府,自然是選在南京析津府了,秦觀看到是趙延壽這個老熟人,笑着說到:“趙留守,你可曾接到遼皇的命令啊。”
趙延壽立刻道:“是的,大將軍,已經接到了,以後燕雲十六州,包括南京析津府都歸大帥所有,人口戶籍、土地賬冊、各種文書我已經整理好了,就等大帥來接收。”
秦觀滿意的點點頭,看來遼國人沒有耍什麼花樣,說道:“回頭我會讓人和你做交接,至於細節問題,你和他們彙報就好。”
隨即策馬打頭進入南京析津府。
以後這裡就是他的地盤了。
唯一可惜的是,遼國堅決不肯將長城交給秦觀。
誰駐守長城誰就擁有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遼國也不願意將自己的後門暴露在別人的槍下。
最後沒有辦法,秦觀只能放棄,先拿到燕雲十六州再說,至於說遼國人攻打過來,估計五年甚至十年之內他們都夠嗆,這一次大戰,遼國也是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
而五年十年後的燕雲十六州,秦觀相信到那個時候遼國也打不過來了,沒準還可以直接滅了他遼國呢。
翌日,秦觀頒佈命令,南京析津府更名,改爲燕京城,燕雲十六州的遼人、渤海人、溪人全部遷入長城以北,如果有漢人願意過去也不強留,但是遼國卻不能強制他們過去。
燕京大帥府內,秦觀宴請陸晟、馮侖等一衆和談官員,舉杯說道:“諸位,明日你們就要回返金陵城,我在這裡預祝各位一路順風順水。”
“我已經接到陛下命令,我要留在燕京城駐紮一段時間,做好交接事宜,總要將這裡掌控在手,不讓遼人再有反悔的機會,等這邊的事情處理好,我們再在金陵飲酒。”
陸晟、馮侖等人共同舉杯,陸晟很誠懇的說道:“大學士,如果不是您,我等怎麼可能如此順利的從遼國人手中謀得這麼多利益,趙國必將銘記大學士的功績。”
秦觀笑道:“陸尚書、馮樞密使,真是不好意思,你們來時四十多人,回去只有聊聊幾人,讓你們成了光桿司令。”
馮侖笑道:“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我等就是光着屁股回去又如何。”
衆人皆是大笑。
接收燕雲十六州可不是一件小事,其中牽扯到的內容非常多,諸事繁雜,需要有專門的人手來處理這些政務。
說實話,秦觀手裡沒人,所以他給趙國皇帝去密信,希望和談團的人能夠留下來幫助接收燕雲十六州,最後皇帝回覆,陸晟、馮侖等幾個重要官員回京,給秦觀留下了三十多人。
派來參與和談的人沒有庸手,可以說都是各個部門的精英能吏,各方面的人才都有,是秦觀最需要的政務官,有這些人在,治理一省之地綽綽有餘了。
而且這樣一來,也能讓很多人寬心。
所有人共同舉杯,將杯中美酒一飲而盡。
第二天送走和談使節團,秦觀再次進入工作狀態。
接收戶籍、人口、土地、安撫民心、修繕之前因爲戰爭破損的城牆等等,秦觀將一件件事情安排下去,等這些事情都安排好人手之後,秦觀又忙起了另一件大事。
他叫來韓玉卿和四大家將,說道:“現在剛剛入夏,卻也是種植的好時節,我不想錯過,我準備在涿州選一處地方,開始種植那些高產作物。”
幾人一聽頓時來了精神,如果這些東西真如秦觀所說,可以產出上千斤甚至幾千斤,那可就是神物了,他們也都想見一見神物是什麼樣子。
“少爺,您就吩咐吧。”熊大道。
秦觀道:“熊大,從明日起,你帶一萬兵馬,親自駐紮在涿州,在周圍找合適的地方,劃出一片最少千畝的耕地,以後那裡就是禁區,閒雜人等不得隨意出入,嚴密保護起來。”
“好的少爺,方圓二十里闖入者死。”
秦觀搖搖手,“沒必要那麼緊張,只不過別叫人給咱禍害了就好。”
“玉卿,明日你去尋找一百個侍弄莊稼活的好手,以後這些人要集中管理,專門種植這批作物。”
“知道了,相公。”
“熊二坐鎮燕京,薛牧、潘良,你們兩個帶隊,配合文官處理地方政務,接收燕雲十六州的所有城鎮,清理遼國人,這件事情非常龐雜,你們要用心辦事。”
三人齊齊應命。
各種事情都在有序進行,三天之後,熊大派人來彙報,一切都準備好了,秦觀帶人趕往涿州。
熊大指着前面成片的土地,對秦觀說道:“少爺,這裡就是挑選的地方,讓那些農人看過了,都是好地,已經命人精細的翻過,你看如何。”
秦觀其實並不懂農事,不過看着眼前這一片修整平齊的土地,還有整整齊齊的田壟,覺得非常賞心悅目。
旁邊有一條河流過,水量充足,可以保證這片地不會缺水,這算是北方最好的土地了。
“就這裡吧,一會兒讓那些農人都集合起來,我有話要說。”秦觀道。
“好的少爺。”
所有農人集合,這些人都是方圓百里種地最好的農民,一開始他們一個個都戰戰兢兢的,後來知道是叫他們來種地,才稍稍放下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