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求訪大賢

bookmark

金哀宗天興二年新年。

這是一個寒冷而晴朗的早晨,屋檐下掛着長長的冰刺,嚴寒幾乎要將大地都凍裂了。

益都府最繁華的前門大街上冷冷清清,許多人家的大門都敞開着,屋裡已沒有人,看不見半點生機,殘破的窗子在寒風中搖曳摔打,傳來刺耳的‘吱嘎’聲。

饑荒給李思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雖然意外得到的糧食極大的緩解了眼前的危機,但還是不足以維持到夏收。

治理、文官、人才便成了當前最緊迫的問題,昨天李思業在傳喚地保時,無意中得知原濰州太守謝其志賦閒在益都,李思業當即改變第二天察軍的計劃,一早便和柴煥來拜訪謝其志。

看在五斗米的面上,謝其志勉強接見了李思業。

“思業出身草莽,今幸得山東一路,卻苦於治理無人,我聞先生曾是濰州太守,能否隨我出山?”

“大將軍高看我了,若將軍之志只在一州一路,我勸你不如投靠朝廷,以將軍的實力早晚必飛黃騰達;但若將軍志在千里,還須良馬相配,我雖曾爲一州太守,實在是碌碌庸人,否則也不會爲這五斗米折腰。我看將軍也非李全之輩,謝某倒知道益都有一大賢,願推薦給將軍。”

“先生請講!”

“大將軍可聞我金國第一詩人元好問否?”

“知道,他乃我少年時最崇敬之人,前年還有幸見過尊容。”

“以元好問的才能還是此人的學生,此人曾爲三任太子太傅,兩次出相,後任國子監祭酒,一生門生無數,爲我金國三朝元老,現在就閒居益都,以他的見識必能爲大將軍指一條明路。”

“先生所說莫非是趙秉文?他竟然在益都!”

“是!我前日還去拜訪過他,精神尚好。”

“多謝先生指點,我即刻便去,只是現在濰州太守無人,先生可否念百姓舊情,替我治理一二。”

“我已準備明日起身去南京,大將軍好意我心領了,恕不能從命!”

李思業見謝其志不肯,只得拜謝而去。

待李思業走後,謝其志之子埋怨父親應該答應賺些祿米,謝其志卻冷笑着說道:

“他雖佔據山東北部,到底不過是一土匪,我堂堂進士之身,豈可委身事匪!再說朝廷恐怕不久就會來山東平亂,一但他敗亡,我豈不會被人恥笑千年。”

“那父親爲何又推薦趙閣老呢?”

“我是看在他善待百姓的份上才向他推薦的,以趙閣老之眼光,或許能爲他指條明路吧!”

趙秉文的家在益都的一個小巷裡,院牆很高,門卻很小,根本讓人想不到這竟是一個退休宰相的家。

柴煥上前輕敲了三下,一名小童出來開了門。

“請稟告你家主人,益都李思業求見。”

“我家主人出去散步了,你們可願稍等片刻?”

“那就打擾了!”

小童將衆人領進了小院,這是一個恍若世外桃園般的地方,滿眼都是深青色的蒼柏,在四個牆角各種有一叢翠竹,勃勃的生機和外面荒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親兵自在院中等候,李思業和柴煥被讓進了客廳,屋內的陳設十分簡單,但卻收拾得一塵不染,窗前的幾盆盆景處處顯露出主人清雅的心境。

小童隨後奉上了三杯清茶。

“請稍坐,我家主人即刻便回來。”

不一會兒,一老者從外面散步回來,老者一進門。小童便上去低語了幾句,他點點頭,邁步走了進來。

李思業見他相貌清奇,鬚髮灰白,身穿普通的長衫,和一般長者並無區別,但卻感到他的目光掃過時自己竟有一種被看穿的感覺。

“大將軍怎麼有時間來老夫蝸居?”

“這‘大將軍’是自封的匪號,讓閣老見笑了。”

“無妨!我也略聞振威軍的建制,我雖不懂兵,但也覺其中條理清晰,頗有漢唐古風,決非烏合之衆可比。”

輕茗一口茶後,李思業立刻將話題切入了主題。

“現在山東餓殍枕藉,以我之見是人禍大於天災,我雖有心救百姓於水火,卻不知該從何入手,請閣老教我。”

趙秉文微微一笑道:“我聽說大將軍與士卒同甘苦,又聽說你還親自爲災民施粥,這雖有點不成體統,但足見將軍赤子之心,僅憑此我就可推知大將軍確實是有誠心來訪。”

說到這裡,他沉思了片刻,用一種略帶滄桑的語調緩緩地說道:

“《尚書》中有言:‘民爲邦本,本固邦寧’;孟子也雲:‘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乃是說國以民爲本,民則又以士爲先。道理雖然簡單,可真正會用者卻沒有幾人,從先秦的陳勝、吳廣之敗;漢初的項羽之衰;乃至後來的張角、黃巢以及本朝的鐘相、楊幺,甚至眼前的李全、楊安兒之輩,無不是敗於藐視士者。大將軍真要想成一番事業,必須用士,否則早晚會走回李全的老路。”

“閣老所言讓思業茅舍頓開,只是士也有三六九等,又該如何取捨?”

趙秉文鼓掌大笑:“舉一能反三,孺子可教也!”

他不由挺直了腰,臉色變得異常嚴肅起來。

“我以爲漢之所亡,種因於初,光武帝依靠豪強地主奪回了江山,但也最終亡於地方諸侯,繼而西晉短暫、隋唐消亡,皆因地方強而朝廷弱的緣故。所以我想告訴大將軍,將來在發展時,應屏棄豪強,依託中小地主發展,或許會慢一些,但從長遠考慮,卻能建萬世之基業。”

“現在山東局勢閣老也應該清楚,我又該如何破局呢?”

趙秉文微微一笑道:

“如果沒有這場饑荒,或許目前的局面會延續三五年,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如果我所料不錯的話,兩全消亡在即,將軍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山東,應開始着眼於全國大局。”

“全國大局?”

“對!俗話說‘大樹下面好乘涼!’將軍當務之急應是先選一後臺,有了靠山就有了根基,這樣宋、金兩國都不敢輕動將軍,然後將軍再逐步統一山東、擴大影響,勵精圖治以待天時,等到了那時,將軍志有多高,天就有多高!”

“大樹下面好乘涼!”李思業喃喃的念着,趙秉文的話彷彿在他前面開啓了一扇全新的窗戶,讓他感到自己的前路又新踏上了一層臺階。

李思業起身便向趙秉文跪倒:“思業少年喪父,無人管教,我願拜先生爲師,請先生出山助我!”

趙秉文欣慰地點了點頭,如果李思業真能接受他‘屏棄豪強’的政治觀點,並能據此能成就一番大業的話,他趙秉文也就真的不虛此生了。

“我可以收你爲我的關門弟子,但我今年七十有二,年事已高,離大限已經不遠,再無精力過問俗事。這樣,我有一弟子,叫張信之,曾爲金國戶部侍郎,現隱居山東德州,其人有治世之才,我修一書替你喚來,可助你一臂之力。再有山東的一些舊吏也與我有弟子名份,你但凡說是我叫他們出山的便可。”

十日後,張信之得老師的書信,當即收拾行李前來投奔李思業,並獻言要鞏固地方,且不可操之過急,應徐徐圖之,李思業欣然接受,便任其爲振威軍參軍事,總攬所轄的地方政務。

此後,又陸續得了濰州張含、益都府顧輔、登州賈至等等十幾名金國漢人舊吏,李思業都一一任命他們爲各州太守、司馬,並嚴令各地駐軍不得干涉地方政務。從此以後,李思業終於開始走上了一條有着明確政治目標的發展道路。

第10章 小乙小乙第9章 銅礦新脈第6章 科舉考試(一)第12章 擦槍走火(一)第5章 宋十壯士第14章 巧奪益都第31章 北方來使第19章 發行報紙(下)第10章 議和(一)第10章 蒲家撤資第3章 蒲家再來(上)第14章 巧奪益都第5章 風起雲涌(五)第19章 渤海戰略(二)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14章 飲馬江南(一)第13章 仙師捉鬼第8章 貨幣政策第2 章 吞噬金國(二)第7章 風起雲涌(七)第6章 吞噬金國(六)第14章 奸雄之色第4章 徐州會戰(四)第25章 渤海戰略(八)第14章 江山如棋(二)第12章 擦槍走火(一)第24章 渤海戰略(七)第8章 吞噬金國(八)第7章 錢重於山第1章 視察新港(上)第12章 擦槍走火(一)第1章 風起雲涌(一)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10章 事業初成第17章 突火槍問世第11章 海權思想第31章 金都之旅(四)第23章 渤海戰略(六)第10章 威逼利誘第7章 被逼釀酒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9章 聲名鵲起第24章 江山如棋(十二)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16章 百年大計(下)第12章 宋國密使第25章 渤海戰略(八)第27章 蒙古商人(下)第7章 圍魏救趙第10章 血戰密州(上)第35章 金都之旅(九)第6章 重獲自由第34章 假道滅虢第2章 風起雲涌(二)第29章 金都之旅(二)第26章 蒙古商人(上)第31章 金都之旅(四)第4章 行商新主第4章 風起雲涌(四)第8章 蛇吞大象第15章 重返臨安第3章 篝火夜話第15章 飲馬江南(二)第29章 新船下水(下)第26章 渤海戰略(九)第12章 宋國密使第2章 風起雲涌(二)第3章 徐州會戰(三)第9章 爾虞我詐第30章 大宋廟堂(三)第18章 王府夜宴(一)第14章 江山如棋(二)第4章 內鄉空虛第2章 天上餡餅第2章 徐州會戰(二)第6章 風起雲涌(六)第8章 科舉考試(三)第19章 王府夜宴(二)第22章 貨殖之利(下)第18章 發行報紙(上)第3章 徐州會戰(三)第1章 落草爲寇第32章 身份暴露第6章 徐州會戰(六)第3章 風起雲涌(三)第9章 聲名鵲起第6章 科舉考試(一)第14章 江山如棋(二)第28章 金都之旅(一)第33章 金都之旅(七)第14章 奸雄之色第1章 吞噬金國(一)第24章 渤海戰略(七)第9章 聲名鵲起第26章 渤海戰略(九)第32章 身份暴露第19章 渤海戰略(二)第16章 江山如棋(四)第33章 剿滅海匪(下)第22章 江山如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