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南軍總司令是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李國保,同時,他也是西南軍區總司令,這一次帶兵入安南,是萬磊親自點的將,因爲他在西南坐鎮數年,精通山地作戰,是出征安南的不二人選。
李國保作爲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是北平軍的第三位元老,地位僅次於周天壽與趙全節。他本來在湖廣四川一帶坐鎮,北平軍進軍雲貴川之時,他就被委任在西南軍區司令,轄區包括雲貴川和兩廣,手下領有十五萬兵力,絕對的封疆大史。
與周天壽與趙全節不同的時,李國保是萬磊後來一手提拔的,在軍中的個人威信遠不如舊部林立的周天壽與趙全節。不過,李國保也很識趣,一問心思當好司令帶好兵,並不拉幫結派,也不在政治上與人多作競爭。
不拉幫結派,這一點是萬磊最欣賞的,也是萬磊放心把在個大軍區交給他的原因。要知道,現在不只是在北平軍中,行政系統中也是幫派林立,萬磊多方協調,才維護了團結局面,萬磊也知道,如果自己退下來了,這種團結的局面將會被打破,爲了不至於搞到四分五裂,就得扶起李國保這種不拉幫結派的中間派,有這種人撐住局面,各派在爭鬥的時候也不敢太過份。
也正是出於扶植中間派的本意,萬磊才親自點李國保的將,讓他到戰場上多立些戰功,多積一些威信,多掌握一些話語權,好形成一股制衡勢力。萬磊還私下向李國保許諾,以後他從前線退下來之後,總參謀長的位子留給他,北平軍官學院的院長也由他當。
其實,在北平軍中,各大軍區雖然有很大的自主權,不過還是要受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的,各大軍區的司令同時也是軍委的副職。中央軍委中,委員長一般由大總統兼任,而中央軍委下設有三大部:參謀部,後勤保障部和軍政法務部。
軍委三大部中,參謀部居首,是直接貫徹執行軍委的命令、指示的機關,負責蒐集和提供情報,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並部署協調各軍種、軍區、戰區及各種武裝組織的作戰行動。
總而言之,參謀部就是軍事執行機關,參謀長的權力很大,與各大軍區司令平級,不過參謀長又是軍委委員長的“代言人”,往往可以對各大軍區司令發佈指令,各大軍區一般也不敢抗令不遵。
要知道,在軍隊國家化的大前提下,中央軍委的實權還是大大的,違抗軍委是不會有好下場的。那些元老就算要拉幫結派,也只是拉一些舊部軍官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不敢私自調用軍隊來爭權奪勢,更別提搞割據了。
一來,他們調不動軍隊;二來,不經過軍委而私調軍隊,那就是叛國,各大元老都是從刀光血火之中走出來的,深知其中利害,萬大總統連大明朝都能玩殘,但凡是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不敢玩火。
除了軍隊國家化,軍隊現代化也是萬磊重點關注的問題,後勤裝備部一直在研發新型裝備,而參謀部在戰略戰術上也一直在創新,以提高北平軍整體作戰能力,這一次徵南軍拿安南國來做磨刀石,也是在檢驗這幾年來的技術與戰術的創新成果。
爲了近距離觀察作戰過程,萬磊早在三月中旬就離開北平,專程來到廣西南寧府坐鎮,甚至還拉了幾條直通到前線的電報線,以便以第一時間彙報戰爭進程。當然,萬磊只看戰報,一般不干涉前線將領的指揮權,甚至在後勤上儘量給前線將士創造出最大的便利。
上面不掣肘,李國保自然可以放開手去幹,四月初,徵南軍先鋒部隊就對升龍城完成了戰略包圍,李國保也帶着後續部隊跟進,共有七萬多軍力囤於升龍城外,連營數裡,看起來十分壯觀。
升龍城外,徵南軍還分派出軍隊四處打劫,所過之處幾乎都是兩光----殺光燒光。這看起來似乎十分殘忍,不過南洋各國都不敢說什麼,他們臉上慼慼然擺出一副兔死狐悲的假相,心底卻是暗暗慶幸,因爲安南國已經變成疫區,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禍害,徵南軍把那些禍害都清理掉了,他們也暗暗地鬆了一口氣----以後不用再擔心瘟疫蔓延過來了。
徵南軍在城外搞兩光政策,安南國王陳季擴也在積極備戰,此時,升龍城的軍民剛從瘟疫中緩過一口氣來,雖然死掉了幾萬人,不過還是有十幾萬人活了下來,雖然一臉痘疤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不過拉出來練練,也是能上陣的。
陳季擴不但是這麼想,還是這麼做的,整個升龍城不管男女老幼,只要還活着,就全部被強拉到軍中,也不管有沒有戰鬥力,總之能充數就行。當然,他本人也深知靠這些臨時拉來的病人是打不了勝仗的,他把壯丁抽調出來,正忙着訓練成象兵,作爲致勝的武器。
陳季擴練兵備戰的行動自然逃不過李國保的眼睛,不過李國保卻是一點也不急,依舊屯兵城外,每天派人來勸降,並沒有攻城的打算,像是在等待着什麼。
當然,勸降的對象是升龍城內的安南人,並不是安南國的國王,甚至還非常“公道”地給安南國王和他下屬的親信標上生擒與擊斃兩個不同的價碼,一時間,城內那些小民看向官府的眼神都不太對勁,要不是城內有酷法鎮壓,恐怕升龍城早就亂套了。
總的來說,陳季擴的處境十分被動,四月初九,他再也忍不住了,主動打開北城門,派軍隊出城迎戰,他本人也於城頭,披掛督戰。而此次出戰,他把最爲倚仗的象兵部隊派了出來,看樣子真的要魚死網破了。
守軍浩浩蕩蕩地出城,位於不遠處的徵南軍大本營中,李國保的嘴角不由得向上微翹,因爲他苦等這麼多天,等的就是這麼一出。
“傳令下去,各部按預定計劃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