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樑這一次可是抱着立下大功的心思來的,自己帶着精銳騎兵,同時還直取汗帳,結果大功卻沒能立下,鬱悶的李成樑恨不得把翁果岱掐死。
你說說你,你來找我啊!你跑去找劉綎做什麼?
你也太廢物了,四萬多騎兵,被人家劉綎打的落花流水的,自己還被抓住了。你這乾的叫什麼事情?送功勞的吧?
李成樑都覺得翁果岱是故意的,甚至和劉綎串通好的。
雖然李成樑不開心,但是劉綎卻是興奮異常,此戰他可以說是什麼功勞都立下了,這一次一個伯爵那是絕對跑不了了,嘴都要笑歪了。
戰報傳到後方戚繼光處,戚繼光也是良久無語,最後只能無奈的發笑。
看了看左右,戚繼光緩緩的說道:“傳令各部,不得再行殺戮,收攏科爾沁部族,穩定人心,大軍迅速北上,穩定住此地局勢。”
“讓人去遼東京城報捷,大破科爾沁部,活捉翁果岱。”
“讓人打囚車,將科爾沁部翁果岱及其子嗣全部拿下,壓入囚車,送入京城。”沉吟了片刻,科爾沁繼續說道:“朵顏三部也照此辦理!”
劉綎都喊出了送翁果岱去給皇上跳舞,自己這邊要是不做,那不適合。
單單一個翁果岱,稍顯單薄了一些,反正朵顏三衛的人留着也沒用,一起送進去吧!拍馬屁這事戚繼光做的很熟練,而且很會把握尺度。
你拍的半上不下的,不合適,你要拍那就得拍的爽了。
對於此道,戚繼光自然是駕輕就熟,一點都不擔心會出錯。
北地戰火連天,京城之中倒是非常安穩,依舊繁花似錦。剛剛開戰之時,倒是有不少人擔心,不過大多數人還是心裡面不以爲然的。
朝廷這些年一年好過一年,百姓的日子好過了不少。
朝廷府庫充盈,當今陛下又是聖明之君,軍械齊備,士卒整訓,加上名將能戰之名在外,沒人擔心此戰會出什麼紕漏。
畢竟朝廷多年前曾經在瓦剌一戰墊定軍威,此時西北蠻夷怎麼會是大明的對手。
隨着前方捷報傳來,京城之中更是風氣大勝,朱翊鈞這個皇帝也是聲名赫赫。盛世明君的帽子已經被戴上了,吹捧起來也是不要臉的多了。
紫禁城,文華殿。
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奏摺,面無表情的揉了揉臉。
北線戰事已經開了三個多月了,進入七月之後,京城已經有炎熱之感了。整日坐在這裡看奏摺,朱翊鈞也是煩悶的很。
不過朝中大臣們各安其位,雖然忙碌些,倒是沒什麼差錯,讓朱翊鈞省了不少心。
“皇爺,朝鮮那邊有消息了!”張鯨走到朱翊鈞的身邊,恭敬的說道。
朱翊鈞一愣,看了一眼張鯨,朱翊鈞淡淡的說道:“大殿之中甚是煩悶,有些燥熱了,出去走走吧!”說着朱翊鈞站起身子往外面走去。
跟在朱翊鈞的身後,張鯨開始彙報朝鮮的情報。
“陛下,之前的情報並沒有錯,倭國的那個豐臣秀吉的確有犯我大明之意。”張鯨緩緩的開口說道:“前些時日已經派了使臣前往朝鮮了。”
“豐臣秀吉派出使者宗義智通告朝鮮王李昖,表示他有意於明年春天假道朝鮮進攻大明,並請予以協助。”
“這是豐臣秀吉給朝鮮王的國書!”說着張鯨將一份奏摺呈遞了上來。
朱翊鈞沒有伸手去拿奏摺,笑着說道:“念一唸吧!”
“是,皇爺!”張鯨答應了一聲,然後開口唸道:“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
“秀吉爲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餘國。”
“秀吉鄙人也,然當其在胎,母夢日入懷,佔者曰:‘日光所臨,莫不透徹,壯歲必耀武八表。’是故戰必勝,攻必取。”
“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
“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滿百歲,安能鬱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爲我前導。”
聽着張鯨唸到這裡,朱翊鈞一擺手,沒有讓張鯨繼續念下去。
這份國書內容其實很簡單,前面就是吹捧一下,下面就直接把朝鮮當成藩屬國了,還帝甚嘉之,哪個帝?日本天皇嗎?
這些朱翊鈞倒是沒放在心上,而是有一段話朱翊鈞聽起來頗多感慨。
“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
盡化我俗?
也不知道倭國風俗來自何處!
看着熟不熟悉?後世日本侵華之時,乾的就是豐臣秀吉的事情。由朝鮮登陸,直接取朝鮮,然後入東北,進而窺探全中國。
“一旦國力強盛,他們就會想起豐臣秀吉未完成的志願。”
“每一位倭國的人傑,如果想超越前人,必然要從以中國開刀。”
朱翊鈞忍不住慨嘆道:“亡我之心不死啊!”
這話卻把張鯨嚇了一跳,誰王亡我之心不死?倭國嗎?
朱翊鈞看了一眼張鯨,笑着說道:“朝鮮王可擋豐臣秀吉嗎?”
“回陛下,怕是不行!”張鯨直言道:“朝鮮承平日久,朝鮮王李昖重文輕武,王國之中黨爭嚴重,原本只有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
“東人黨又分裂爲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爲老論派和少論派。”
“幾方惡鬥不斷,全國三百多個郡縣,大多數連駐軍都沒有,完全不設防。”
聽了張鯨的話,朱翊鈞久久不言,還真是信任大明這個宗主國。沉吟了片刻,朱翊鈞淡淡的說道:“存入密檔封存吧!”
“是,皇爺!”張鯨連忙躬身道。
皇爺知道倭國要來犯多年了,可是張鯨不知道皇爺爲什麼會如此態度,要知道當年倭寇可是鬧得很厲害的。雖然不能太過慎重,可是如此輕忽好像也不合適吧?
可是張鯨也不敢問,反正現在朝廷兵強馬壯,糧草充足,遼東之地又屯兵三十萬,倭寇來犯又能如何?